致敬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当代法学名家朱景文

朱景文,男,汉族,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籍贯北京。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兼任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法理学、法社会学、比较法学、法律与全球化、当代西方后现代法学。

朱景文是届北京四中的高中毕业生,于年高中毕业后到山西山阴县和交城县插队5年,在山西县城工厂工作5年,随后于年考上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研究生,成为中国人民大学第一届研究生。毕业起至今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任教。年至年作为中美法学教育交流项目(CLEEC)访问学者赴美国夏威夷大学研究。年至年作为美国富布莱特项目高级访问学者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法学院做学术交流。年开始为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交流学生团讲授“IntroductiontoChineseLaw”“IntroductiontoChineseConstitution"。年开始在香港城市大学讲授《中国法理学》课程。年作为中欧高等教育合作项目高级访问学者赴荷兰莱顿大学欧洲中心访问交流。-年为比利时自由大学欧洲法学理论研究院讲授“ChineseLegalCulture”。年9-10月,在新西兰维多利亚大学法学院讲授“IntroductiontoChineseLaw"。年9-12月,日本名古屋大学法学院特聘教授,讲授“IntroductiontoChineseLaw”;年9-12月,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访问教授,讲授“IntroductiontoChineseLaw”。

朱景文教授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副系主任,还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律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法治评估研究中心主任、“FrontiersofLawinChina”(《中国法学前沿》)主编。朱景文教授曾兼任中国法学会理事、中国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国际社会哲学和法律哲学协会中国分会副会长,现兼任中国立法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法理学研究会顾问等。

朱景文教授为法理学、法社会学等学科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主要著作有《比较法社会学的框架和方法——法制化、本土化和全球化》,《跨越国境的思考——法理学讲演录》,《现代西方法社会学》,《比较法总论》、《法理学》(主编)、《法社会学》(主编)、《中国法律发展报告——数据库和指标体系》(主编),《全球化条件下的法治国家》(主编),《对西方法律传统的挑战--美国批判法律研究运动》(主编),《当代西方后现代法学》(主编)等;英文著作包括IntroductiontoChineseLaw:BasedonDataAnalysis,China’sRuleofLawIndex(ed.),ResearchReportontheSocialistLegalSystem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v.1-5)(ed.)等。

朱景文教授著作和科研成果获奖颇丰,年《法理学》与沈宗灵等人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年《法理学》获教育部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比较法社会学的框架和方法》获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和司法部法学教材和科研成果一等奖;年《对西方法律传统的挑战》获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法社会学》获司法部法学教材和科研成果二等奖;年《法理学》获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全球化条件下的法治国家》获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年《中国诉讼分流的数据分析》(载《中国社会科学》年第三期)获司法部法学教材和科研成果一等奖;年《中国法律发展报告》获教育部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年《比较法总论》被评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年《法理学》被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朱景文教授曾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中央政法委重大项目,中国法学会重大项目,教育部博士点项目,司法部重点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等18项。

从年起朱景文教授开始主持“中国法律发展报告”项目,先后完成数据库与指标体系(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获中国大学出版图书奖(优秀学术著作一等奖)),立法、法律实施、法律职业、法学教育与研究五卷,该报告注重以事实说话,以数据说话,在对我国法治发展的各个领域的资料系统收集和整理基础上,通过图表和数据描绘出各个领域法治发展的趋势、问题,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中国法律发展报告”平均约每年一部的频率编制并发布了八部中文版报告,获得了国内外各界的广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anweiweian.com/rdjy/78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