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试经验贴年中国人民大学考研经验

防寒保暖

秋风

时节

将凝结也

露气寒冷

人/大/考/研/之/唯/物/主/义/观

高山有路险又远,长天无云晴更空。

莫待闲时再说爱,志贯日月上九重。

庚庚说

转眼已经是寒露,远在南方的我今年第一次感受到了秋意。国庆从峨眉山下来,早晚温差大,受凉感冒了,大家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暖,保持强健体魄,迎接12月21-22日的考试。

常常会有人问我,跨专业考人大难不难,9、10月才开始准备是否能考上研究生。那么今天就用一位同学的亲身经历跟大家探讨一下这事儿。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年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保障专业的考研经验贴。这篇帖子是我辅导研究生7年来遇到的最具代表性的一篇,融合了理科跨文科、极限时间操作、二战、战略与战术等等,我想对你们这一阶段的复习非常具有参考意义。

下面让我们进入正文,文章很长请耐心读完。

·前言

一、个人情况

1.[本科院校]: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材料化学专业。(理科)

2.[报考院校]: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保障专业。(文科)

3.[是否跨考]:是。(跨地区、跨学校、跨专业,是名副其实的“三跨”)

4.[是否二战]:是。(一战,二战)

二、各科分数

初试成绩:,公管院第四[4/50]。

[政治]:76。

[英一]:76。

[学科基础(经济学+社会学)]:。

[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

复试成绩:,公管院第二[2/50]。

加权总成绩:83.96,公管院第二[2/50]。

三、本文概述

首先感谢庚庚姐给我这个机会,能向大家分享我的考研经验。应该说,我的初试分数(分),并不是最高的。但是,我的考研经历,确实是既独特、又有代表性的。我想,这也是庚庚姐向我约稿的原因。

1.首先,我是完全跨考。从复旦材料化学,到人大公管社保,从理到文,跨度极大。此前,我没有接触过任何文科知识。因此考研对我来说,完全是从零开始学习一个全新的科目。

2.其次,备考时间极短。无论一战二战,我都只准备了3个月。鉴于我是完全跨考,时间可谓极其紧迫。因此,我不得不抓重点、抓核心,而这是考研最关键的战略,全文精髓也就在“重点论”。

3.最后,我有二战经历。这使我对考研过程中的误区有更深的体会,可以让大家少走一些弯路。

本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前言”,第二部分是“实践篇”,第三部分是“理论篇(唯物辨证考研观)”。

另外,本文所述的考研经验,适用于任何学校、任何专业,而不仅限于人大考生。因为实践篇只讲方法不讲具体,而理论篇又广泛适用,所以本文适用于绝大多数考研考生。

庚庚说

考人大的多是文科生,理工科生比较少。理工科生经常担心自己跨考文科是否有障碍,但其实不用担心。我接触到的理科生,他们大多逻辑清晰,信奉科学,对方法论有执着的追求。

·实践篇——常见误区

误区一:第一轮过细

无数人都犯了这个错误,就是第一轮复习过细过久,占了5个月中的3个月。不要试图第一轮就复习得非常细致到位。正确的方法是多轮复习,因为一轮到位是不可能的,原因有三。

一是信息论。唯有一轮结束,你才拥有了整个学科的完整信息,进而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每个局部。

二是认识论。认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的。唯有一轮结束,你才能对整个学科体系和真题重点有所认识,进而在第二轮的实践中深化这种认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螺旋上升。一步到位是不可能的,因为认识的规律就是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三是记忆规律。人的记忆规律就是不断重复。一个单词1天连背三小时,效果远差于15天分背三小时。只有反复多轮复习,才符合人的记忆规律。

庚庚说

有四句话我答疑的时候经常说的:

1.读书不求甚解。刚开始看一本书时,我会只领会全文大意不在字句上过分追究。太过于咬文嚼字,会想多、甚至误入歧途。

2.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为一开始“不求甚解”,所以我会通过后续再看一遍多背几遍来真正理解书中的意思。

3.水到渠成。总问为什么还背不会,有什么方法。你们是否问过自己付出了多少,背了几遍?

4.先固化再优化。大家都希望自己考前能够毫不惧怕主观、灵活、综合、大分析题。所以总会沮丧于自己为什么还是不会回答主观题,甚至已经考过的都回答不好。于是开始问我要不要去背论文、搜集时政、看其他著作类教材。我也跟你们说过很多次,我们大部分上考场都无法做到非常流畅的回答“主观、灵活、综合、大分析题”。甚至录取的人,他们自己都不敢说当年回答的如何好。对于这种题目,我们只能先把已知的复习范围的内容进行固化,然后再通过反复思考尽可能将知识串联优化。其后,就淡定的上考场,不用焦虑。

误区二:晚做真题

很多人舍不得做真题,想留到考前作为模拟。这简直太浪费。真题不仅要早做,而且要做多遍。各科刚开始时,可以先裸做两份真题,看看水平、题型和差距,然后再制定复习计划。第一轮复习结束时,必须完成十年真题一刷。第二轮二刷,第三轮三刷。十年真题至少三刷,一张都不要留,否则就是浪费。

庚庚说

文科专业课还是建议先背一轮之后去随机选一年真题检测自己的水平。因为有些同学是跨专业的,即使不是跨专业可能本科使用的教材也不是考研对应的教材,存在差别。专业课真题裸做没有太多意义。但是英语是完全有必要裸做1-2篇检测一下自己水平的。

但这位同学说的很对,不要珍惜真题,不要不舍得做。我见过很多到了8月份英语真题还没做的,前期都在复习额外买的教辅,这简直就是本末倒置。英语一开始就上手做真题。而专业课的真题背了一两遍之后,就一定要把全部的真题过完了,不能留着到12月,留到12月是留着过元旦节吗?

误区三:不计时

全真模拟,关键在“全真”。考试既然计时,模拟也必须计时。不计时,等于没做。不要觉得考试3小时很多,实际上各科时间都是很紧张的。只有每次模拟都计时,上考场才不会慌乱。

误区四:不做主观题

很多人只做客观题(选择题、机读题),不做主观题(大题、手改题)。这是完全错误的。既然主客观各占一半的分数,凭什么不花一样的时间?当然,这种现象也是有原因的。一是客观题做起来方便。二是各科都是先客观打基础,最后才能做主观。然而,这绝不意味着主观可以完全不练。客观主观可以不用五五开,但至少要七三开。十零开是绝对错误的。而且,主观题不仅要看,还要动笔计时练。背了10篇英语作文却1篇都没写过的人,绝对比不过1篇没背却写了10篇的人。考研本质上是一门实践学科,练比看更加重要。

误区五:奋斗幻觉

复习到中期,很多人都会产生这种错觉——“感觉自己好努力”!事实是,95%的考生都觉得自己很努力,然而90%的人都是在骗自己。

一是不敢用真题检验自己,沉浸在“我好像都会了!”的幻觉里,结果一做真题全都不会。

二是不敢读薄弱科目,沉浸在“我英语平均只扣2.5分!”的喜悦里,殊不知不想读、不敢读的专业课最后可能扣掉50分。

三是效率低下。并非整日坐在图书馆就是“努力”。有没有看手机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anweiweian.com/rdxz/991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