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订阅哦!·中国历史文化论坛·
万物生成:早期道家的四种推论
曹峰
[作者简介]曹峰,年在复旦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年在东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年被教育部遴选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曾任职任教于上海博物馆、上海人民出版社、山东大学、清华大学;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早期思想文化研究,代表性著作有《上博楚简思想研究》《楚地出土文献与先秦思想研究》《近年出土黄老思想文献研究》《中国古代“名”的政治思想研究》《老子永远不老》《文本与思想:出土文献所见黄老道家》等。
摘要
万物是如何生成的,在早期道家的探索中,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他生类型,重在追究万物发生的最终源头。这种类型还可以再细分成两个对子,即重视发生序列的类型与轻视发生序列的类型,强创生类型与弱创生类型。早期道家虽然突出“道”作为万物生成者的至高地位,但很大程度上是为万物的存在寻求最终的依据,为万物的运动寻求效法的对象。“道”往往不以强力创生者的形象面世,而是体现出一种克制的、照顾到被生者之反应的、“弱”的作用力,这就使得“德”作为“道”之作用的体现,在道家生成论中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使道家生成论成为由“生论”和“成论”构成的、照顾到万物始终的生成论。这种生成论还往往为道家的本体论、人性论以及历史观提供服务。第二种,相生类型。它与万物构成的基本元素有关,重在描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构成一个动态的、循环的生灭系统,阴阳学说就是其典型的代表。第三种,自生类型。强调万物的生成其实主要依赖万物自身的动力,创生者的存在可以忽略不计,甚至可以否定创生者。第四种,化生类型。这一类型与前三种有着密切关联,是前三种运动方式的重要体现,但又能深入前三种所不能触及的领域,即万物之生生变得僵化、出现衰落之后,如何打破局限,催生活力。这是一种突破性的生,是一种质变,可以打破同类相嬗的格局;也是一种连续性的生,可以突破物与物之间因为分别而造成的种种界限和隔阂。“他生”重点在于万物生成的根源,“相生”重点在于万物生成的原理,“自生”重点在于万物生成的自发性,“化生”重点在于生成局限得以突破的可能性。这四种“生成论”的出现和运用,最终都是为了给人间的政治行为提供合理的指导,因此都属于功能型生成论。强调生成论具有指导性的作用与功能,是道家生成论的最大特色,也是用过去的西学框架难以推导出来的中国哲学特征。正因为如此,有必要把道家生成论与道家的历史观、人性论联系起来,因为它们之间有着必然关联;而依照过去的研究方式,生成论是很难进入到历史观、人性论中去的。
关键词
他生创生相生自生化生
引言
把中国古代关于生成的理论(简称“生成论”)当作一个独立的学术对象来研究,始于20世纪西学大规模传入中国之后。其研究轨迹可以从两个方向把握:一个是科学技术史的角度,学者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