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财政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特聘教授、财政学科带头人、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小龙因病医治无效,于年1月17日21时00分逝世,享年56岁。
王小龙教授(-),籍贯陕西省西安市。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年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年和年分别获得西北大学经济学硕士和经济学博士学位;年至年间在北京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王小龙同志至年间担任中国科学院陕西天文台助理研究员;至年间任教于西北大学;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年晋升教授,年被聘为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特聘教授。在农村养老和医疗、地方财政治理、公共政策分析等领域有着大量重要的研究成果。
下文为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师吕冰洋撰写的缅怀文章《“简”字写就的人——纪念王小龙教授》。
昨天上午,忽闻我的同事、好朋友王小龙教授过世,震惊和不舍之余,小龙生平一幕幕闪过脑海,晚上想提笔写点纪念文字,居然不知从何下笔——不是他留给我的记忆太丰富,而是太“简”了。我们的办公室相邻,我经常会在走廊碰到他。然而,只是碰到他而已,他的故事实在不多。作为教授,他有独立办公室。他作息极有规律,每天进办公室后,除了上课,一呆就是一天。门偶尔敞开,我每次看到他几乎都是一个姿势:一个敦厚的身材坐在电脑桌前,微微前倾,或看资料,或是打字。他的办公室总是干干净净,像是随时准备迎接新人进来,又或是主人准备随时离开。茶余饭后,老师们有时会聚在一起聊天,或交流学术心得,或谈社会逸事。小龙很少插话,他总是呵呵笑着。听人谈话对他来说似乎是一种享受,他眼睛闪着和善的光,嘴角露出理解的笑。然而,他似乎舍不得浪费一丁滴时间,谈不到多长时间,就转身进入他的办公室世界了。很多人心中理解的高校教师,是时间和言论相对自由的精神贵族,教授更是如此。但实际上,在高校里,所谓的时间自由,是能够进行时间自我剥削的自由;所谓的言论自由,是要自由地表达自己的专业见解,这就要常年累月扎实研究。为此,不少优秀学者几乎要剥掉大多数娱乐享受。小龙更是对自我有着严格要求,我没听说他关于旅游或其他休闲的活动,总是见他进办公室、闭门研究、离开办公室。天天如此,年年如此。曾经,我有近一月时间没有看到小龙进出办公室身影。问他去哪了,他嘿嘿一笑,说为研究农村合作医疗问题,到河南调研去了。我听后暗自佩服,经济研究注重量化分析,大多数人是看二手资料,通过数据推断制度运行逻辑,很少有学者愿意花时间到现场了解实践,像小龙这样注重调研的学者真的不多,这也难怪他的研究令人感觉“有味道”、“有嚼头”。小龙年轻时梦想是成为一名天文学者,大学就读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陕西天文台工作数年,之后转行研究经济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研究风格大不相同,但在他的身上,似乎能看到两大学科的融合,我觉得他是以自然科学精神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小龙在学术上认真、刻苦、扎实,关于农村社会保障、基层政府税收竞争、财政转移支付等研究,一篇一篇发表在《经济研究》、《中国农村经济》等国内顶级期刊上,在去世前两个月,还在《金融研究》、《经济学家》等一流期刊上发表论文。他开设财政学、公共政策分析、社会保障、社会保障与企业年金等多门课程,为学院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深受学生的爱戴。小龙是两年前查出病情。当时他在办公室里工作,站起来时险些摔倒在地。过了几天,又感觉腿麻得厉害。到医院一查,发现是脑部肿瘤。他不得不住院做手术,手术和恢复期间,他坚决不让同事去看他。之后他来过学校,我们问他病情怎么样,他还是嘿嘿笑着,说“好了,好了,没事”。我们以为他真的没事。疫情期间,同事们很少见面,大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