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律评论》于年3月创刊并公开发行,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主管、法律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国家A类学术期刊,中文社科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刊号:CN10-/D.
订刊-
订刊传真:-
输
青年法学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出版说明
法律出版社作为全国规模最大的法律专业出版机构,一直秉承“为人民传播法律”的理念,与学术界共同推动法学研究的繁荣与发展。年5月,法律出版社设立青年法学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用于资助法学学术著作出版和奖励优秀法学图书,旨在支持优秀法学学术著作出版,扶持具有较大潜力的青年学者。
经过法律出版社学术委员会委员推荐、专家匿名评审和法律出版社编辑委员会评审,共有7部作品获得法律出版社首届(年)青年法学学术出版基金资助。
期待更多年轻法律人的优秀学术作品!
法律出版社
年5月
年度青年法学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名单
1.民事证据契约研究,赵小军著(已出版)
2.法治评估与法治大数据,孟涛著(已出版)
3.股权众筹法律问题研究,杨硕著(已出版)
4.返还物请求权研究——一种失当物权关系矫正技术的阐释,丁宇翔著(已出版)
5.刑事申诉制度改革研究,赵霞著(已出版)
6.一般反避税制度法律问题研究,汤洁茵著(已出版)
7.地区平等问题研究,胡健著(将出)
民事证据契约研究
作者简介
赵小军,法学博士,北京邮电大学人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民事诉讼法、证据法。年至年初曾在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工作十余年,员额法官(审判员)。
入选“北京市委组织部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青年骨干项目”,个人主持北京市法学会课题一项,作为主要执笔人先后参与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五项。博士论文获得第四届陈光中诉讼法学优秀博士论文奖。曾获全国法院系统第28届学术讨论会全国二等奖、全国三等奖,29届学术讨论会全国二等奖、全国优秀奖,30届学术讨论会全国二等奖、论文写作突出贡献奖,31届学术讨论会全国优秀奖。中国法学会第十四届环渤海区域法治论坛一等奖、三等奖。先后在《东方法学》《证据科学》《人民法院报》《北京审判》等刊物发表理论文章十余篇。撰写的案例被评为中国法院年、年年度案例,一篇案例入选年人民法院案例选。
内容简介
全书由引言、正文和结语共计十一章组成。第一至四章是对民事证据契约基础理论的探讨。在对德、日、意等国理论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剖析了证据契约的基本概念、性质、类型。从实体法和程序法结合的角度对证据契约的理论依据以及审判权与证据契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证。介绍了契约的五个生效要件,瑕疵契约救济方法及违约责任。第五至九章是对民事证据契约具体类型(包括证据方法契约、举证责任契约、自认契约、举证时限契约、证据能力契约五种)的讨论。运用案例分析、问卷调查等实证分析方式对各类证据契约在实践中的表现形式、与相近制度的区别、效力及违约责任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推荐意见
民事证据契约是诉讼契约的一种,是指当事人在民事诉讼前或诉讼中就证据或证明事项达成的旨在影响证明利益的合意,有利于实现司法公正和提高诉讼效率。虽然司法实践中民事证据契约的适用颇为广泛,但在立法层面未予充分重视,且理论成果颇显不足。《民事证据契约研究》一书在密切联系审判工作实际的基础上,对民事证据契约制度作出了系统的理论研究,填补了相关理论研究的空白,特别是对证据方法契约、举证责任契约、证据能力契约等具体问题的阐释,更是具有独到的见解和开创性的理论价值。
作者作为一名优秀的法学理论研究人员,曾在司法审判一线工作十余年,本书相关讨论皆与审判实务工作相结合,弥补了民事证据契约实证研究匮乏的缺陷。通过百余个审判案例分析、司法数据统计、调查问卷等方式,将民事证据契约的实践运行状态直观地予以展现,提出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和实践应用价值。本书的学术立场、思维视角以及对现实正义的价值关怀,在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中显得尤为难得。
特此推荐!
——宋朝武(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法治评估与法治大数据
作者简介
孟涛,法学博士、博士后。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未来法治研究院研究员。兼任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理事、立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法治评估研究中心(中国法学会法治研究基地)研究员。已出版专著《中国非常法律研究》、译著《宪法专政:现代民主国家中的危机政府》、合著《中国法律发展报告》等,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多篇。研究方向:法理学、法社会学、法律与科技。
内容简介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很多国家都开展了法治促进运动。评估研究融合了价值与事实、定量与定性,既可以精确描述法治、又可以直接提升法治。法治评估诞生于年代、燎原于年代、兴盛于2年代,正在迎来“从1到N”的大发展。
本书一方面记录了国内外法治评估“从0到1”的生长过程,完整梳理了各种源流和支脉,揭示了隐藏的思想观念和方法技术,奠定了法治评估的理论体系和分类逻辑,特别强调了再评估的应用;另一方面展示了各种法治大数据,用数据描述世界法治、中国法治、地方法治和营商环境法治的实际状况,分析了法治建设的主要问题和解决之道。本书将评估研究全面引入到法学领域,以促进实证法学和法治治理的发展。
推荐意见
本书改变了传统的法治研究范式,以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特别是定量方法,化抽象为具体,对法治属性进行精细界定,对国内外法治状况进行清晰展示,对一些流行的法治理论进行实证检验,提出了系统的法治评估方法论和别具一格的地方法治理论,有很强的创新性,研究分量非同一般。
作者自年入职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以来就研究法治评估和法治大数据,本书是作者在这一领域长期研究的结晶,“干货满满”。本书的出版,对读者了解法治的实际面貌有很大帮助,对中国法治建设有明确指引。对未来的法治研究而言,本书将是必不可少的参照。
特此推荐!
——王轶(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股权众筹法律问题研究
作者简介
杨硕,吉林大学法学博士,现为南京大学法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证券法、金融法。在《政法论丛》、《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证券法苑》等期刊发表论文若干,部分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主持中国法学会部级项目一项。
内容简介
本书以美国《JOBS法案》和《众筹条例》的法律体系为参考对象,从公募和私募两条路径剖析股权众筹规则的结构和功能,通过综合运用比较和规范分析方法,探寻二者差异的本质根源,总结我国股权众筹研究及监管规则设计偏差。全书总体框架包括股权众筹的基本原理、公募与私募股权众筹的二分法模式、公募股权众筹规则的分析与功能解释、私募股权众筹规则的分析与功能解释、我国股权众筹立法框架与规则构建五个部分,旨在从市场现状和立法需求角度出发,提出从现有二分法到公募股权众筹、O2O型公募股权众筹以及私募股权众筹三分法的改革方案和完善对策。
推荐意见
本书以《证券法》及资本市场领域内争议较大的股权众筹制度为选题,研究内容全面掌握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的最新进展,结论兼具理论和实践价值。作者已经围绕该选题发表数篇C刊论文,并且独立主持该主题的中国法学会部级项目,具备独立承担股权众筹问题研究的能力。
研究内容具有较高的思想性、科学性和创新性。具体而言,本书在全面阐述域外股权众筹制度及研究观点的基础上,通过比较立法差异,进而反思制度现象背后的原理,可以看出作者对股权众筹制度有了更为深刻的思考,也使结论更有说服力。同时,研究内容以美国《JOBS法案》和《众筹条例》的法律体系为参考对象,并对相关条文逐一解析,显示出作者的严谨态度和文章论证的科学性。此外,作者不仅在立法框架上给出了股权众筹的本土化解决对策,还回应了诉讼及监管等制度的配套调整方案,均体现出本书的创新性。
因此,从基础资料掌握、论证方法使用、独立思考创新等多个角度综合评价,本成果已经达到国内股权众筹领域研究的前沿水平,具有较高的出版价值。
特此推荐!
——冯果(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返还原物请求权研究——一种失当物权关系矫正技术的阐释
作者简介
丁宇翔,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民四庭负责人,三级高级法官,法学博士。曾办理季承诉北京大学返还原物纠纷案、国内首例“被遗忘权”案、北京市首例民事公益诉讼案、涉“葛优躺”案等多起有重大影响力的案件。国家法官学院北京分院兼职教师,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法学院校外导师。多次在全国及北京法院学术讨论会中获奖,在《清华法学》《法律适用》《中国应用法学》《人民日报》《人民法院报》等刊物、报纸发表法学论文、评论50余篇。获评首届“全国法院百篇优秀裁判文书”和首届“全国法院百场优秀庭审”,先后被评为“北京市模范法官”“首都市民学习之星”,入选“首批北京市百名法学英才培养计划”和“北京市国家治理青年人才培养计划”。
内容简介
本书从返还原物纠纷的实际问题入手,遵循福柯以来的知识考古学传统,充分运用历史分析和比较分析的方法,抽丝剥茧,探幽发微,对返还原物请求权的历史流变进行梳理,探寻其历史生成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其构成要件、法律效果、具体类型等理论问题。在另一层面上,本书同时围绕司法实践这一“活的法律”进行研究。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判决,对司法实践中返还原物请求权实现过程中的问题、障碍、经验、教训等进行分析和考察,立足中国实际,观察中国实践,探讨中国问题。整体内容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回到实践,具有很强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推荐意见
本文所研究的返还原物请求权,是物权请求权的核心,是整个物权保护体系的关键。因此,本文的研究实际是对物权法基础理论的研究,它对于丰富物权请求权的理论体系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同时对于进一步完善返还原物请求权与相近请求权的关系的研究也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此外,由于文章对于包括返还不当得利在内的返还法进行了一定的探讨,故文章的研究有助于促进与英美法中的“返还法”的交流与借鉴。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研究所)民商法学博士,具有较强的理论功底。同时,作者又是北京市法院系统知名的专家型法官,具有多年的民事审判经验。在具体的研究中,一方面作者更具有从实践而来的问题意识,从而使得研究很接地气,另一方面作者又能够很好地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从而使得研究更为深入。
首先,本文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物权请求权的理解。已有的论著专门对物权请求权尤其是物权请求权中的返还原物请求权进行深入研究的还非常少。因此,本文的研究或许可以在深化物权请求权的理解方面有所推进。其次,有助于发现并抽象民法中涉及“返还问题”的一般法理。近年来,各国对于不当得利制度的研究非常活跃,但以“返还原物请求权”作为选题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者则非常少。对返还原物请求权法进行研究,无疑有助于推动我国对于“返还法”的一般法理的认识和研究。第三,通过对罗马法以来的返还原物制度历史的梳理,本文揭示了返还原物请求权发展的一般规律,这将丰富物权请求权基础理论研究的体系。第四,本文对返还原物请求权与不当得利请求权的互动和未来趋势进行了探讨,进一步丰富了二者关系的研究。第五,更好地统一了涉及“返还原物”案件的法律适用,形成了裁判基准。文章从起诉、审判等不同的视角对返还原物类案件实践中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这一分析可为司法实践中的返还原物纠纷的合理解决提供很有说服力的参考。
从现有研究文献情况看,国内尚无专门的“返还原物请求权”的系统研究。已有的研究缺乏对返还原物请求权正当性基础、历史渊源、其与周边邻近制度的关系、法律适用等的全方位研究。并且,涉及到返还原物请求权的有些研究是在年《物权法》出台之前而做的立法建议的论证,实乃应景之作。
而本文则是在结合大陆法系传统物权理论和我国《物权法》的规定的基础上所做的系统研究,这就决定了本文的出版具有较强的传承价值和学术价值。同时,由于民法典编纂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本文的出版将会为民法典物权编中的返还原物请求权制度、占有保护请求权制度,债权编中的不当得利请求权制度的构建和完善提供很好的理论和实践方案,其出版必将为民法典相关条文的科学性贡献积极力量。
——孙宪忠(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刑事申诉制度改革研究
作者简介
赵霞,中国政法大学教师,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博士后,原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四级高级法官,西北政法大学法学学士,武汉大学法学硕士,香港大学普通法硕士(M.C.L),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民商法学、诉讼法学、司法制度,先后在《法律适用》《人民司法》《刑事法前沿》《法制日报》等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法官大讲堂》《司法案例大讲坛》《食品安全法》等著作,先后承担最高人民法院、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等多个课题的主要执笔人,多次被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授予“先进个人”“个人三等功”等,多篇裁判文书被评为广东省和深圳市人民法院优秀裁判文书。
内容简介
本书以申诉的提起到申诉审查处理结束这一阶段的制度、程序为研究对象,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刑事申诉制度概述。包括基本理论问题、立法现状、司法工作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评价。第二部分是我国刑事申诉制度的历史沿革。通过纵向比较,以史为鉴,考究其演进的历程,进行深入地理解和研究,充分吸取本土资源的养分。第三部分是国(境)外刑事错案救济制度考察。当代中国法律很大程度上是大量移植自西方国家,我们面临的许多问题是他们面临过的,并且在全球化背景下,法律也要全球化,各个国家之间需要互相借鉴。通过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进步成果,可以提高改革的效益和效率。第四部分是刑事申诉制度改革的价值权衡和思想认识。刑事申诉制度属于刑事诉讼的特别救济程序,是正常救济程序的例外。如何合理构建刑事申诉制度,需要处理好其价值问题,统一指导思想,进行可行性评估及风险评估。第五部分是刑事申诉制度改革的本体制度构建。刑事申诉制度改革主体内容包括申诉程序和申诉要素两个方面。申诉程序是指从申诉的提出、受理到审查处理的诉讼过程,申诉要素是指申诉主体、条件、理由、时效、次数、主管和管辖等。第六部分是刑事申诉制度改革的配套制度构建。进行刑事申诉制度改革,需要系统地研究,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除了构建本体制度,还要构建配套制度。配套制度构建应当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