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比较好 http://pf.39.net/bdfyy/index.html
语言文字学
期
作者
文章标题
来源期刊
1
黄易青
“高宗谅阴”的“隐度”文化及古代“温仁”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
王正,王安琪
《龙龛手镜》引《玉篇》考
汉语史研究集刊
1
王贵元,李雨檬
从出土汉代书信看汉代人的礼节用语与生活关切
学术研究
1
董秀芳,郝琦
从上古汉语一批代词形式的消失看汉语量化表达的变化
当代语言学
1
石村广
汉语动结式在语言类型上的两面性
世界汉语教学
1
任文
机器翻译伦理的挑战与导向
上海翻译
1
喻遂生,邹渊
甲骨文两段式命辞对贞句的组合形式及语义指向
汉字汉语研究
1
丁启阵
论复辅音说的认识问题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
1
王晓农,孙方靖
论先秦古籍翻译中文本与传注译文内容同质化的问题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1
冯胜利
乾嘉之学的理论发明(一)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
1
牛彬
显赫度的评估标准初探
当代语言学
1
张天伟
现代汉语名词性结构省略的句法语义限制条件研究
外语教学与研究(北京外国语大学学报)
2
何余华
出土文献{树}的用字差异与断代价值论考
汉字汉语研究
2
周志锋
读《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一册(征求意见本)札记
宁波大学学报
2
凌锋等
发声态研究的相关问题与VoiceSauce的使用
方言
2
鲁方昕,陈保亚
格(形态)序列的构建与解读
外语教学与研究(北京外国语大学学报)
2
寇鑫,袁毓林
功用义对关系小句结构类型和解读倾向的影响
中国语文
2
何清强等
汉语叙述体篇内句的特点及其二语习得研究
语言教学与研究(北京语言大学学报)
2
张希,陈前瑞
将来时不同语义层次的互动研究
语文研究
2
周永,吴义诚
省略结构的等同条件与允准机制
外语教学
2
彭睿
体标记“着”语法化的重新审视
语言科学
2
沈骑
新中国外语教育规划70年:范式变迁与战略转型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2
孙玉文
异形同义词“蝦蟆”和“蛤蟆”
语文研究
2
鲁国尧
音韵学话语体系的建构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
王珏
语气词句式及其系统初探
汉语学报
3
唐贤清,张言军
表示心理安慰的“有NP呢”构式
语言科学
3
张传官
关于《苍颉篇》第一章的复原
中国语文
3
黄树先,吴娟
论汉语方言的语义类型学意义
语文研究
3
陈忠敏
论言语发音与感知的互动机制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3
卢达威,袁毓林
亲属关系推理系统研究与实现
中国社会科学
3
熊仲儒
时制范畴与英汉间的语法差异
外语教学与研究(北京外国语大学学报)
3
吴继刚
异体字分类问题再探讨
汉语史研究集刊
3
丁治民,汪亮娟
宇内孤本《永乐大典韵总歌括》名实关系考论
辞书研究
3
施春宏
语体何以作为语法
当代修辞学
3
乔全生
语言接触视域下晋方言语音的几点变化
汉语学报
3
王翠叶
语言文字标准文本的编写规则及问题研究
语言文字应用
3
宋亚云
语用推理语义化与古汉语中一类形容词的产生
湖北大学学报
3
王云路等
再论核心义在复音词研究中的价值
汉字汉语研究
4
赵培
“贰”“忒”同形及其影响考论
中国语文
4
刘春萍
出土战国文献中的虚词“唯(隹)”
语言科学
4
成军
当代语言类型学的视角转换:从形态、功能到库藏
西南大学学报
4
马志刚
构式频率、信息属性和专业类型影响英语填充词-缺位构式的中介语研究
外国语言文学
4
苏金智等
国家语言能力:性质、构成和任务
语言科学
4
王平,朴德英
汉语史研究的异域文献
辞书研究
4
张昀,徐杰
截省句中谓词性空位成分的特点与性质
语言研究
4
梁如娥
名量复合词的构式形态研究
外语学刊
4
张赪
明清时期“来”构成的目的结构研究
清华大学学报
4
姚道林
说“屯”与“毛”
简帛
4
卢烈红
唐宋禅宗语录中“只这(个)是”类强调式判断句析论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4
谢晓明,王倩
新兴“VVV”类夸张叠用式探析
汉语学报
4
王小穹
疑问的否定性逆转及其无标记否定
西南大学学报
4
林佳庆等
中国语言资源采录展示平台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语言文字应用
4
费晓东
中日同形词听觉加工机制研究
现代外语
5
沈家煊
“互文”和“联语”的当代阐释
当代修辞学
5
胡建华
“因不失其亲”的句法及其他
中国语文
5
戴曼纯
国家语言能力的缘起、界定与本质属性
外语界
5
刘亚辉
汉外辞书中的汉语俗字例释
汉语言文学研究
5
陶红印
汉语会话中的分类行为及相关理论意义和语言教学应用
语言教学与研究(北京语言大学学报)
5
(加)高岛谦一
甲骨文中的字形直立化二则
汉字汉语研究
5
庄初升
客家方言名词后缀“子”“崽”的类型及其演变
中国语文
5
王倩,梁君英
空代词和显性代词在语篇回指中的分工机制研究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5
李昱
类型学问卷在语言学田野调查中的价值和局限
当代语言学
5
郭松
批评话语分析:批评与进展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5
孙娜,王传超
语言学和分子人类学视野下日语的起源与日本人群的混合历史
复旦学报
5
覃凤余
壮语的量词定语标记
民族语文
6
胡佳佳,黄易青
《诗》韵四声分押与古四声系统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6
夏俐萍
从“喻三归匣”到“匣喻合流”
方言
6
叶狂
从量词看“NP的VP”结构的本质
外语教学与研究(北京外国语大学学报)
6
钟叡逸,蔡维天
非典型疑问词的句法层级和语用效应
中国语文
6
张璟玮
共时音变路径的实证分析
语言科学
6
董志翘
关于古代汉语大型辞书中“因误成词”词条的处理
中国语文
6
封世文,杨亦鸣
汉语动补结构后缀“了”的句法属性及其脑机制
语言科学
6
赵永刚,王晓霞
手语音节与语素结构的类型学考察
外语教学
6
陶曲勇
西周金文异构字的特征及其对战国文字的影响
学术研究
6
马重奇
现代闽台闽南方言音韵的一致性与差异性
汉语学报
6
苗兴伟,梁海英
作格系统的运作机制与语篇功能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7
李思旭
从假设连词位置分布看“联系项居中原则”
世界汉语教学
7
黄衍
从五百多种语言看回指:乔姆斯基句法学与新格赖斯语用学的冲突
华夏文化论坛
7
潘文国
从总体语言学到对比语言学
外语学刊
7
吴春相,杜丹
存现句式、处所句式与语序的类型特征
汉语学习
7
尉方语
定中式比喻复合词比喻跨度的分级及影响因素研究
语言教学与研究(北京语言大学学报)
7
严辰松,刘虹
汉语动结式歧义句新探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7
王翠叶
简论《通用规范汉字表》制定的特点及问题的解决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7
李宇明
母语教育的语言学支撑体系问题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7
齐航福
三论殷墟甲骨文中句式使用的组类差异
古汉语研究
7
杨薇薇,潘玉坤
上古汉语否定性无定代词
古汉语研究
7
王诚,王云路
试论并列式复音词语素结合的深层原因
浙江大学学报
7
余跃龙
唐五代西北方音的早期源头和形成历史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7
孙银新
现代汉语双音节多义词和同形同音词的分合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
8
张素凤
“寄于形”的隐含义素及其语用功能初探
汉字汉语研究
8
刘龙根等
“可取消性检验”可否取消?
中国外语
8
王楠,张惟
处方建议行为的会话分析研究
现代外语
8
焦一和
从副词“尝”的多功能性看上古汉语的经历体与过去时
学术研究
8
汪国胜,刘大伟
汉语方言的“儿类”小称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8
李春艳
汉语语音构词及其语义、语法制约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8
孙天琦,李亚非
旁格成分作宾语结构的生成机制分析
当代语言学
8
游汝杰
文读音、白读音和旁读音
方言
8
曹志耘
吴语汤溪方言古阳声韵和入声韵的演变
中国语文
8
端木三
英汉词库中的元音频率比较
语言教学与研究(北京语言大学学报)
8
沈家煊
有关思维模式的英汉差异
现代外语
8
朱庆之
中古译经中的A型“人称代词+NP”组合
语文研究
8
孙伯君
中国民族古文字的文字学意义
民族语文
8
石定栩,杨洋
中国语言障碍与言语治疗
语言战略研究
9
敏春芳,杜冰心
从梵文文法看敦煌文献同素逆序词形成的原因
敦煌学辑刊
9
完权
从皮尔斯符号学到语用整体论
当代修辞学
9
周韧
汉语语法中的“消失现象”与“消失角色”
汉语学报
9
姚双云
名源话语标记的语义类型、形成机制与语用功能
语文研究
9
黄华新
认知科学视域中隐喻的表达与理解
中国社会科学
9
李葆嘉
西洋汉语文法学三百年鸟瞰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9
宋文辉
现代汉语运动事件表达方式的类型学特征散论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9
王立非等
应急语言服务的概念、研究现状与机制体制建设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9
王文斌,祝丽丽
英汉完成体否定对比分析
外语教学
9
萧国政
语法事件与语义事件
长江学术
9
李丹
语言学视角国家认同研究:兴起与进展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10
丁石庆
北方人口较少民族语言词汇缺失现象探究
民族语文
10
程邦雄,邓珍
楚简里的“■”和“■”
语言研究
10
邓盾
从分布式形态学看“炒饭”类双音节名词性片段的性质与生成
当代语言学
10
蓝红军
翻译学知识体系的创新与重构
中国翻译
10
赵春利
汉语句末助词研究的方法论思考
汉语学报
10
冉启斌
基于词汇声学距离的语言计算分类实验
民族语文
10
王晨
跨语言视角下动词复制结构的句法推导
外语教学与研究(北京外国语大学学报)
10
史文磊,谷雨
论汉语介词的一种从句现象
浙江大学学报
10
冯蒸
论新三分框架体系下的三十一个训诂学理论
辞书研究
10
张虹倩
章太炎《文始》“初文”“准初文”若干问题研究
古汉语研究
10
刘丹青
浙北吴语的类指表达:一种罕见的类指显赫型方言
中国语文
10
崔希亮
正式语体和非正式语体的分野
汉语学报
11
方一新
“三顦”“五腄”杂考
汉字汉语研究
11
祝克懿
“语录体”的源起、分化与融合考论
当代修辞学
11
王立军
当代汉字应用热点问题回顾与思考
语言文字应用
11
史光辉
多语和谐视野下的清水江文书语言研究
贵州民族研究
11
徐正考,焦英杰
汉镜铭文类化字研究
复旦学报
11
董志翘
漢文佛典中虚词複音化现象
汉语史研究集刊
11
刘艳娟,张再兴
基于语料库的秦汉简帛文献用字研究二则
语言研究
11
高航
激进构式语法视角下名词谓语句的跨语言研究
现代外语
11
熊仲儒
论元的引进与允准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11
邱雪玫,李葆嘉
西方“语言学”名义考论
中国外语
11
张天伟
语言景观研究的新路径、新方法与理论进展
语言战略研究
11
邹兵,穆雷
语言学对翻译学的方法论贡献
中国外语
11
房印杰
中国学生英语系词be过度生成句的构式分析
外语教学与研究(北京外国语大学学报)
12
孟蓬生
《尚书》“寡命”补证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
12
陈保亚,覃俊珺
茶马古道上通语的线性传播模式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
12
刘寒青
从“刀斗”到“刁斗”
汉语学报
12
袁毓林
从语言表达看疫情下人们的因果认知与反思归因
语言战略研究
12
李银美,袁凤识
汉英主题结构的典型特征束:基于口语语料库的话语分析
外语与外语教学(大连外国语大学学报)
12
王远新
混合语的特征及濒危语言的维系:新疆少数民族交融过程中塔塔尔语的例证
民族语文
12
张涌泉
量词“斗”“石”大写考探
华夏文化论坛
12
邢福义
论“X缘”
汉语学报
12
冯胜利
乾嘉之学的理论发明(二)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
12
唐建敏等
任务式互动与二语语法习得关系的元分析研究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12
蔡梦麒,陈静毅
试论“异音音注”的三种认知模式及其价值
语文研究
12
王珏
由功能模式出发研究语气词口气及其系统
中国语文
文艺理论
期
作者
文章标题
来源期刊
1
李健
“神思”与“想象”的隔和融
中国文学批评
1
蒋述卓
70年中国文艺理论建设的四个问题
学习与探索
1
保罗·盖耶
保罗·盖耶论卢卡奇
汉语言文学研究
1
张晓萌
创造、自由与实验:恩斯特·布洛赫论文艺的乌托邦功能
延安大学学报
1
冯毓云
当代文艺学的“历史化”转向与创新
学习与探索
1
周维东
革命文艺的“形式逻辑”
文艺研究
1
曾军
古今中西视野下新中国70年文学理论的演变(—)
广州大学学报
1
周小琴,党圣元
科学的权威化与文学史正名
社会科学家
1
南帆
文学批评:开放的解读及其边界
东南学术
1
潘娜
新中国文艺的启航:基于第一次文代会的历史考察
当代中国史研究
1
杜智芳
形式与历史的意向性关系
汉语言文学研究
1
曾小凤
以“骂”之名
文艺研究
1
李春青
在“阐”与“诠”之间
江西社会科学
1
杨建刚
中国问题的西方理论及其身份认同
文艺争鸣
1
高建平
资源分层、内外循环、理论何为
文学评论
1
管新福
祖述古今、汇通中外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
2
马大康,王正中
“理论”“后理论”的症结及其疗救
社会科学
2
王嘉军
从中性到他人:列维纳斯论布朗肖
文艺理论研究
2
孙郁
当代文学思潮中的康德之影
扬子江文学评论(原扬子江评论)
2
卓今
公共阐释对文学精神的推动和塑造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2
金永兵
关键词研究与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体系建设
求索
2
王兆胜
关于文学研究的创新性问题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
张利群
基于批评之问的批评之道器论
文艺论坛
2
张政文
历史虚无主义阐释观的迷失与阐释的知识图谱重建
中国社会科学
2
崔欣欣
论本体阐释的“公共性”与公共阐释的“本体性”
西北大学学报
2
韩清玉,李海妹
论对话思维在学术史研究中的方法论意义
黑龙江社会科学
2
季水河
论新中国70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话语模式的转换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
汪春泓
人工智能与文学创作三思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2
赵奎英
生态语言学批评与研究的五大动向
南京社会科学
2
张进,张同德
特拉维夫学派文论体系研究
兰州学刊
2
韩伟
作为“学术共同体”的马克思主义文论
社会科学战线
3
张丽,谢珈
“负责任”、交流和意识形态生产
贵州社会科学
3
孙文宪
“艺术生产”视域中的文学批评
社会科学辑刊
3
王安
W.J.T.米切尔论语言与意象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3
胡友峰
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与中国当代文艺学的知识建构
百家评论
3
薄海,赵静静
当代文学批评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融合
理论导刊
3
黄晞耘
论罗兰·巴尔特关于俳句的思考
文艺研究
3
单小曦,张玉青
论新媒介文艺的场景化生产
中州学刊
3
张良丛,姜游
马克思主义现代悲剧观与中国经验阐释
学习与探索
3
贺桂梅
媒介化生存与文学经典研究的当代性:长江学者七人谈
探索与争鸣
3
陈引驰
媒介化生存与文学经典研究的当代性:长江学者七人谈
探索与争鸣
3
金雯
媒介化生存与文学经典研究的当代性:长江学者七人谈
探索与争鸣
3
左东岭
媒介化生存与文学经典研究的当代性:长江学者七人谈
探索与争鸣
3
张法
媒介化生存与文学经典研究的当代性:长江学者七人谈
探索与争鸣
3
孙郁
媒介化生存与文学经典研究的当代性:长江学者七人谈
探索与争鸣
3
汪正龙
图像时代的文学变异
学术月刊
3
管月娥
乌斯宾斯基的结构诗学:多元的学术和文化“基因”
江海学刊
3
陶东风
新时期文学理论的范式演变与体系建构
文艺研究
3
范玉刚
以文艺精品不断涌现托起文化强国建设新高度
粤海风
3
毛郭平
政治维度下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延安大学学报
3
谷鹏飞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传统性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4
周兴陆
“文学”概念的古今榫合
文学评论
4
李春青
“用中国的理论解决中国的问题”
天津社会科学
4
肖锦龙
近三十年西方文学理论研究的新动向
外国文学
4
吴晓璇,韩春虎
瞿秋白与葛兰西:文艺意识形态人民观共振性分析
辽宁大学学报
4
张福贵
历史逻辑的运行与学术流脉的转换
学习与探索
4
张江
论阐释的有限与无限
探索与争鸣
4
黄宁
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观
汉语言文学研究
4
王煜东
审美与真实
山东社会科学
4
金永兵
文学定义嬗变的文化分析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4
李小贝,丁国旗
习近平文艺生活观初探
学习与探索
4
陶水平
英国文学批评学科的谱系学
上海大学学报
4
刘超
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三种表述形式
江淮论坛
4
袁劲
中国文论关键词的体系与层级
青海社会科学
4
袁喆,傅其林
中国文学中“现实主义”的三重维度
安徽大学学报
4
刘康
中国遭遇西方理论:一个元批评角度的思考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5
陆扬
“性别批评”的前世今生
南国学术(澳门大学文科学报)
5
郗戈
《资本论》与文学经典的思想对话
文学评论
5
南帆
抽离了社会历史范畴的π还有效吗
探索与争鸣
5
胡开宝,杨枫
基于语料库的文学研究:内涵与意义
浙江大学学报
5
龚举善
空间正义视域下中华民族文学史观的价值向度
河北学刊
5
张清民
两个文艺“讲话”的话语意义分析
文学评论
5
周洁
女性主义文体学的理论基础及文评实践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5
陈伯海
探寻当代中国文论话语建构之路
学术月刊
5
丁国旗
文学视域中个体阐释与公共阐释的关系
社会科学战线
5
谭好哲
文艺本性研究中的审美概念与审美价值
文学与文化
5
郑海婷
雅克·朗西埃论“文学性”
文艺理论研究
5
何明霞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伦理观的中国化探索
西北大学学报
5
李建中
元典关键词研究的中国范式
河北学刊
5
寇鹏程
中国的“感物说”与文学地理学
社会科学战线
5
魏建亮
重审林兴宅的系统论文艺学思想
山东社会科学
5
王宁
走向世界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6
黄一
比较诗学视野中的叶维廉文图关系理论研究
中山大学学报
6
李西建
从多元构型到范式创造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6
张建军
记录口头传统:从书面文本到数字技术
民族文学研究
6
王嘉军
列维纳斯思想中的文学和艺术及其文学批评意义
汉语言文学研究
6
王天保
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三种形态
贵州大学学报
6
顾春芳
论微评对大众文化的影响
中国文艺评论
6
李昌舒
论中国文论的“著文自娱”
社会科学辑刊
6
胡亚敏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理想与文学批评价值判断的重建
福建论坛
6
饶静
玛纳与被给予性:神话现象学认识论探微
文艺研究
6
龙其林,钟丽美
图像时代与文学研究变迁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6
汪涌豪,王涛
文论史编撰的学科认知与方法论省思
北京大学学报
6
张伯江
文艺评论话语建设的学术基础
中国文艺评论
6
黄念然,杨瑞峰
现代中国“文学话”批评的生成及其体式特征
湖北大学学报
6
周志强
现实·事件·寓言
南国学术(澳门大学文科学报)
6
邢建昌
虚构的意义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
7
董琦琦
“异化”流变:从异化劳动到异化自然再到异化消费
学习与探索
7
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课题组
年度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学科发展研究报告
文艺理论与批评
7
朱立元
阐释逻辑中的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之辨
探索与争鸣
7
胡小燕
葛兰西霸权理论与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危机
西北大学学报
7
肖锦龙
论德里达的“独体”概念
文艺研究
7
伍晓明
论伊格尔顿的文化观
浙江社会科学
7
郭玉生
罗蒂后哲学文化观中的文学与道德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7
路侃
培根铸魂:文艺的社会功能与实现路径
中国文艺评论
7
焦优平,张跃军
人类命运共同体:灾变语境下文学的张力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
7
庄鹏涛
少数文学与结舌:德勒兹的语言褶皱论
河南大学学报
7
曹谦
苏联“审美学派”与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论的转型
社会科学战线
7
杨守森
文艺作品的审美价值与艺术价值辨析
文学评论
7
林云柯
物自体的诗学能动状态
文艺研究
7
王海龙
艺术表达时代精神的四重维度
中国文艺评论
7
周宪
作为阐释学根据的公共理性
探索与争鸣
8
赖大仁
“回到马克思”与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理论反思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8
王曦
“年代错位”与多重时间性:朗西埃论历史叙事的“诗学程序”
文艺研究
8
曾军,汪一辰
“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新中国初期的理论旅行及其引发的理论问题
文艺争鸣
8
葛红兵,王冰云
创意写作学本体论论纲
湘潭大学学报
8
邢建昌
从认识论到知识型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8
谭好哲,宋捷
劳拉·穆尔维关于狂欢仪式的反叙事闭合性研究
山东社会科学
8
韩伟
明代复古派对“自然之音”的回归
中国文学研究
8
丁帆
批评家与评论家的灵感
文艺争鸣
8
张斯琦
人工智能时代文学叙事功能与传播演变审思
求是学刊(黑龙江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报)
8
申丹
修辞性叙事学
外国文学
8
江守义
叙述可靠性与文学真实性
文艺理论研究
8
耿幼壮
伊格尔顿的神学-文学符号学
文艺研究
8
范玉刚
以理论自觉助力中国文论话语体系建构
人文杂志
8
董学文
中国文艺理论70年的嬗变与发展
华夏文化论坛
9
孙书文,赵红芳
“深入生活”: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关键词研究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9
施爱东
“四大传说”的经典生成
文艺研究
9
黄鸿秋
“以意逆志”辩证
文艺理论研究
9
段吉方
《批评与意识形态》与伊格尔顿前期文论研究的理论价值
贵州大学学报
9
黄敏
布克哈特对希腊精神的重估及其文化史逻辑
文学评论
9
张政文
阐释逻辑的诠与阐法则
探索与争鸣
9
张毅
从“纯文学”观念到“大文学”思想
文学与文化
9
赖大仁
当代文学阐释论研究中的“本体阐释”问题
社会科学辑刊
9
毛娟
当代西方空间批评关键词研究述评
中外文化与文论
9
傅其林
究竟什么是公共阐释
探索与争鸣
9
袁济喜
论六朝文论中的“意”概念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9
谭诗民,李西建
马克思主义“政治批评”的话语重构
江汉论坛
9
张惠青
凝视动物:人类世语境下对“自然”的重构
学习与探索
9
戴登云
文心:传统文学的本源探求及现代阐释
中国文学批评
9
刘康
西方理论的中国问题
社会科学
10
周兴陆
才性与事功:中古“文士”观念的确立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0
王宁
阐释的循环和悖论
探索与争鸣
10
王嘉军
当代西方文论的“伦理转向”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0
胡海
古代文论的“内听”难题与文术探研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0
李永胜
回顾、反思、深化与创建
中国文学批评
10
黄若然
卡农模式:论口头叙事的重复结构
文艺理论研究
10
高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全球性与民族性互构
渤海大学学报
10
汤拥华
实用主义的智慧与团结的诗学
广州大学学报
10
陈辉
视听时代的图像专制和偶像崇拜
文艺理论与批评
10
黄悦
试论科幻文学中科学与神话的共生关系
贵州社会科学
10
袁宝龙
文明演进视野下早期中国公共阐释话语体系的崩溃与重构
西北大学学报
10
聂珍钊
文学伦理学批评与人性概念的辨析
名作欣赏
10
金永兵
文艺反映论、艺术生产论、审美实践论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10
谭佳,韩鼎,李川
早期中国与神话历史研究
文艺研究
11
张尧均
后现代或现在:作为终末的时间
文艺理论研究
11
姚文放
两种“艺术生产”: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新探
中国社会科学
11
孙文宪
马克思文论话语的互文结构
华中学术
11
成中英
世界的文学性与文学的世界性
深圳大学学报
11
孙敏强,谢文惠
试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具眼”说
浙江大学学报
11
陈静
数字人文视野中的文本与文本性问题反思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11
丁帆
现代性的延展与中国文论的“当代性”建构
中国社会科学
11
于文秀
新时期以来女性文学研究范式与批评实践审思
天津社会科学
11
方维规
早期中国文学史纂中“南北文学观”的缘起与回转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11
时胜勋
中国当代文论共同体的问题症候与价值基础
汉语言文学研究
11
刘欣
忠实于事件本身
文艺研究
11
艾伦·刘
走向多元化的“堆栈”:作为技术问题的数字人文和多样性
山东社会科学
12
吴子林
“在汉语中出生入死”
学习与探索
12
高建平
20世纪西方文论的缘起、发展和转型
学术研究
12
刘锟
巴赫金的梅尼普体裁理论考辨
江西社会科学
12
周璐
本雅明对技术复制时代现代性危机的反思
同济大学学报
12
胡晓明
发现人类情感心理的深层语法
南国学术(澳门大学文科学报)
12
谷鹏飞
教化、知识与实践
西北大学学报
12
宋烨
论中国古代的两种立言观
江海学刊
12
胡亚敏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研究再出发
华中学术
12
王峰
人工智能与文艺观念变革(专题讨论)
学术月刊
12
刘方喜
人工智能与文艺观念变革(专题讨论)
学术月刊
12
何成洲
西方文论的操演性转向
文艺研究
12
何兰芳
新时期以来中国研究西方当代文论的问题意识
北方论丛
12
赵炎秋
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发展的分期问题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期
作者
文章标题
来源期刊
1
张蕾
“伟大的传统”:《红楼梦》与清末民初小说
学术月刊
1
傅道彬
《尚书》与早期中国文学的宏大叙事
北方论丛
1
蓝勇
《西游记》中的南北丝路历史地域原型研究
清华大学学报
1
于雪棠
《逍遥游》的主旨与战国公共话语
求是学刊(黑龙江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报)
1
郭英德
布衣之文:清前期文坛身份意识的强化与文化权力的转移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1
叶嘉莹
从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之得失谈到《红楼梦》之文学成就及贾宝玉之感情心态
文学与文化
1
朱万曙
董永故事的汉、彝说唱文本
民族文学研究
1
胡蓉等
敦煌文献与裕固族古代文学
民族文学研究
1
王开春
黄庭坚七律艺术演变研究
中国韵文学刊
1
王兆鹏等
借器之势,出道之新
文艺研究
1
袁济喜
六朝名士与幽明世界
学术研究
1
赵树功
论谢灵运《山居赋》的审美转型
文学评论
1
陈庆
人文经济学视野下的《聊斋志异》解读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1
冯保善
山人文化视野中的《儒林外史》
明清小说研究
1
戴伟华
视野·方法:中国古代文学研究70年
广州大学学报
1
阮怡
苏轼与韩国汉诗中的“白战”
浙江学刊
1
浅见洋二
文本的“公”与“私”
文学遗产
1
刘冬颖,李思远
严可均《唐石经校文》的文献价值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
董芬芬
“《诗》亡然后《春秋》作”与战国“处士横议”
中山大学学报
2
郭杰
“四高一转”:白居易人生道路的个体特征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
2
许结
《豳风》文图与诗赋传统的演变
文艺研究
2
赵树功
成体之道:《文心雕龙》《体性》《风骨》篇关系重估
文艺研究
2
王兴芬
从“孔子师”到“国师”
甘肃社会科学
2
夏荻楸
从甲骨刻辞探析殷人的地母神崇拜
中原文化研究
2
吴相洲
古代文学研究的理论困难与解脱之法
清华大学学报
2
张树国
隶变与楚辞“问题”的生成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
2
许云和
论刘令娴和她的诗
复旦学报
2
吴新雷
论南朝以建康为中心的山水诗源流
南海学刊
2
叶晔
明词视域下重观唐宋词的三种方式
浙江大学学报
2
潘务正
明清之际桐城诗学宗白取向
安徽大学学报
2
巩本栋
南宋古文选本的编纂及其文体学意义
文学遗产
2
李天保,鲁国霞
盛唐气象“雄浑”论
海南大学学报
2
杜泽逊
谈谈版本学与校勘学的相互为用
文献
2
伏俊琏
通过写本学,解码中国早期文献
光明日报
2
妥建清
晚明戏仿审美风格论
文艺理论研究
2
张立荣
西昆体七律的审美转向与艺术新变
中州学刊
2
贾涛
直以画法演文法
红楼梦学刊
2
王达敏
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观念、方法与格局(笔谈)
云南大学学报
2
李思清
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观念、方法与格局(笔谈)
云南大学学报
2
马昕
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观念、方法与格局(笔谈)
云南大学学报
2
潘静如
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观念、方法与格局(笔谈)
云南大学学报
2
马勤勤
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观念、方法与格局(笔谈)
云南大学学报
2
陈艺璇,王燕
中国小说西译之嚆矢
明清小说研究
3
卢坡
“互利共成”:桐城派诗人对韩愈诗歌的建构与借径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3
左东岭
“台阁”与“山林”文坛地位的升降浮沉
文学评论
3
李建军
《绿窗新话》文本性质新探
文学遗产
3
王楚
《文选》“符命”类名诠解
文学遗产
3
庄芸
《文苑英华》收杜弼《为东魏檄梁文》辨伪
文学遗产
3
汪泽
从“富贵异心”到“才拥双艳”
天中学刊
3
韦春喜
公孙弘与《举贤良文学对策》若干问题的考察
文学遗产
3
杜晓勤
汉魏六朝诗歌韵脚字异文校考
文献
3
张伟,杨峰
互《水浒传》之文,见《红楼梦》之义
东岳论丛
3
张宏生
离散、记忆与家国
文学评论
3
冷成金
论欧阳修词的悲剧意识
甘肃社会科学
3
张少辉
论先秦“诵”辞的性质及其演变
学术研究
3
蒋振华
明代张宇初道教文学思想及其历史意义
西北师大学报
3
何家兴
秦简《酒令》的文学史意义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3
米彦青
时代变局中的“诗史”书写
江海学刊
3
钱志熙
士大夫文化视角中的中国古代女性诗歌发展史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3
任红敏
元代中华文化主体地位的确立及文学史意义
殷都学刊
3
邵炳军
政治生态变迁与春秋文作家群体社会阶层演化
中州学刊
3
刘宗迪
执玉帛者万国:《山海经》民族志发凡
民族文学研究
3
洪越,刘倩(译)
中晚唐墓志中的浪漫书写
文学研究
3
孟冬冬
周代诗学的“雅正”观念与艺术坚守
文艺评论
4
纪德君
“拟弹词”:清代弹词编创的一种重要类型
文学遗产
4
戴永新
《尚书》言事方法论
聊城大学学报
4
伏彦冰,李占鹏
《西蜀梦》:一部悱恻哀怨、凄厉沉痛的抒情悲剧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
4
王珏
从“白蛇传”故事探究明清江南大运河两岸城镇的社会生活
明清小说研究
4
禇旭,黄志立
赋论形态考察
北方论丛
4
龚宗杰
古代堪舆术与明清文学批评
文学遗产
4
邹皓,杨宜霖
穀梁子“受经于子夏”之说不可信
中州学刊
4
冀运鲁
论平民意识与清代聊斋戏改编的市井趣味
齐鲁学刊(曲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4
于小亮
论乾隆帝“不欲与文人学士争长”文学观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
4
王昕
论苏轼神异出身故事的渊源及其文学性影响
浙江学刊
4
王小恒
论浙派扬州诗人群落的“同题集咏”唱和活动
内蒙古社会科学
4
胡传志
面对灾害,文学何为?
苏州大学学报
4
吴承学,沙红兵
身份的焦虑
复旦学报
4
胡秋妍
唐代诗人李胃名字辨疑与事迹钩沉
文学遗产
4
龙珍华
唐诗“苦寒之吟”的文学内涵及其“诗史”意义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4
胡可先
天台山:浙东唐诗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
浙江社会科学
4
武云霞
晚清海派狭邪小说中男伶书写的心理意蕴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4
葛志伟
魏晋南朝六代正史引五言诗考论
文学研究
4
徐楠
五古《修竹篇》与陈子昂兴寄说的诠释
国学学刊
4
刘群栋
专注、体悟、变通:从《列子》看工匠精神的三重境界
江西社会科学
5
史小军,王舒欣
《金瓶梅》与《红楼梦》窥听叙事比较论
暨南学报
5
张茜茜,丁治民
《全宋诗》辑补二十六首
温州大学学报
5
赵敏俐
《诗经》嗟叹词与语助词的音乐及诗体功能
文学遗产
5
徐建委
《史记》春秋历史的写作实践与文本结构
文学遗产
5
李程
层累的文本与越界的权力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5
张轶男
从“圆灵水镜”到禅佛水月
江汉论坛
5
杨波
杜甫《八哀诗》的叙事范式与文化价值
中原文化研究
5
金进
海外华人社群的分化与维新文人的文学记忆
学术月刊
5
刘宁
韩愈狠重文风的形成与元和时期的文武关系
文学遗产
5
薛瑞兆
金诗文献的文化意义
江苏大学学报
5
连秀丽
两周铭文与中国古代文体发源
齐鲁学刊(曲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5
陈维昭
隆庆戊辰会试与晚明文风士习
文艺研究
5
卢玺媛
论《三国演义》的荐才描写
中州学刊
5
娄欣星
论清代江南家族女性的空间书写
南京师大学报
5
刘青海
论唐人对汉魏乐府叙事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文学评论
5
吴光正
论元代全真教传记的文体功能
文学评论
5
蔡宗齐
内文化、跨文化和超文化语境中的诗学研究方法
北京大学学报
5
丁宏武
秦仲始大与河陇文学的滥觞
西北师大学报
5
妥建清
情理文化传统与晚明浪漫主义
学术研究
5
姜剑云,孙笑娟
先唐重阳习俗与文咏
博览群书
5
杜贵晨
永恒之女性,引领水浒上升
河北学刊
6
马燕鑫
“苏李诗”的用韵特征及《李陵集》成书考论
文学评论
6
张海波
《称》《小称》《四称》《武称》篇名新解
文学遗产
6
胡全章
《中国女报》秋瑾佚文佚诗考论
文学遗产
6
杜泽逊
安大简《诗经·关雎》“要翟”说
中国典籍与文化
6
易竹溪
崇礼与游乐:汉代畋猎赋的双重导向
中州学刊
6
李飞跃
从“唐宋变革”到“宋元近世”
河南社会科学
6
曹立波,武迪
从大文化史观再出发:百年《红楼梦》研究如何突破?(专题讨论)
河北学刊
6
石玲
从大文化史观再出发:百年《红楼梦》研究如何突破?(专题讨论)
河北学刊
6
詹丹
从大文化史观再出发:百年《红楼梦》研究如何突破?(专题讨论)
河北学刊
6
伏俊琏
敦煌文学写本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
6
孙尚勇
汉大赋的三大功能与扬雄赋论的政治批判意义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
6
张振龙
汉魏之际文人关系中文学类型的确立
文学遗产
6
刘怀荣
梁武帝制礼作乐与歌诗之关系
中原文化研究
6
申慧萍,张志勇
论刘勰、萧统颂赞观对话的可能性
阜阳师范大学学报(原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6
熊良智,王志翔
论神话文图传统
西北师大学报
6
王立,石雯馨
明清避灾驱疫、民间救助的伦理言说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6
刘卫英
明清御灾叙事对民众应灾心态的理性思考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6
陈桐生
如何破解六经缺《乐》之谜
学术研究
6
薛龙春
顺治十年刊《拟山园选集》的篡改与王铎形象的重塑
文艺研究
6
王娟
唐代取士文学研究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6
卢洁
唐代取士文学研究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6
张袁月
文学地图视角下的唐传奇论析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
6
孙旭辉
宴游赋与我国传统体物审美经验的形成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6
陈婷
以诗释诗
中国韵文学刊
6
侯冬
玉德家族诗歌创作与清代中后期满族诗坛
兰州学刊
7
傅道彬
“六经”与“轴心时代”的思想和文学突破
复旦学报
7
吕冠南
《韩诗内传》性质问题新论
北京社会科学
7
赵维国,刘源
《红楼梦》中语言暴力的阐释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7
诸葛忆兵
《夷坚志》“科名前定”思想与鬼神叙述
江海学刊
7
罗军凤
《左传》君子曰“毛诗传、郑笺之文”辨正
文学遗产
7
张德建
八景的文本策略与权力关系
文学遗产
7
谷曙光
被遮掩的诗名和影响力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7
胡永杰
杜甫在洛阳居地的转移与心态的转变
中原文化研究
7
梁奇,刘红玲
淮阳伏羲女娲神话的生殖崇拜及其演化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7
郭英德
论《四库全书总目》的古文观
文艺研究
7
余敏
论元好问碑志文的文体观
民族文学研究
7
董志广
名士漫游与东晋山水诗的兴起
中国文学研究
7
张慧琼
明代抗倭诗与中国诗学地图的拓展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7
洪越
七个译本,两种形象:王维诗在美国
文学评论
7
钱建状
宋代文人与墨
文学遗产
7
金琼
晚清广府文学的涉外书写及其文化诉求
学术研究
7
范子烨
魏晋之声:啸台本事及其相关文学书写
文学评论
7
徐大军
我们能读到怎样的元代杂剧
文艺研究
7
王虎
张邦伸《全蜀诗汇》与清代地方诗歌总集编纂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
7
李小荣
醉僧何不成问题?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8
谢文韬
“门存唱和”与清末诗学地域性的初步消解
文学遗产
8
周剑之
“卧听”事象的诗意呈现与诗境构建
文学评论
8
贾学鸿
“逍遥”的字源意象与“道”之三位一体
河北学刊
8
曾祥波
《杜工部草堂诗笺》注文的来源、改写与冒认
文学遗产
8
史俊超
《儒林外史》地域叙事的圈层结构及相关问题考述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8
戴伟华
《状江南》的艺术创新及其诗史意义
文学评论
8
刘英波
大明湖:明清时期一个典型的文学空间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8
王胜明,刘瑞芝
汉乐府《有所思》的异代新生与蜕变
文艺研究
8
寇鹏程
论王国维《人间词话》的“人间性”
文艺研究
8
王浩
论西周文章文献的书面传播
西北师大学报
8
杨秀礼
毛序《郑风》的话语构设与汉初继嗣语境关系研究
中州学刊
8
裴雪莱
清代戏曲家地理分布与江南戏曲文化空间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8
吴兆路
沈德潜与乾隆诗坛
江淮论坛
8
李剑锋
陶诗阐释的经学化、经典化与意境化
文史哲
8
杨旭辉
晚清“危言体”散文的文学史审辨
文学遗产
8
孙羽津
文本错综、天象书写与梦境映射
复旦学报
8
韩丹
吴棫《韵补》所引《文选》音注考
郑州大学学报
8
王先霈
叙事技巧的伦理维度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8
黄二宁
元代南方文士献赋综论
民族文学研究
8
雷娜
原始-神话思维的元思维性
河南社会科学
8
汪春泓
终身不离悔吝咎,一日不废画书诗
中山大学学报
9
徐兴无
“呵壁书问天”的叙事分析
文学遗产
9
韩高年
“礼乐”复兴与宣王冠婚仪式乐歌考论
山西大学学报
9
张伯伟
“去耕种自己的园地”
文艺研究
9
张伟
《墨子》“十论”族本关系考
文学遗产
9
孙津华
《四库全书》子部类书的文体学价值
中州学刊
9
吴真
从说唱词话到白话小说的演进
文学评论
9
吴洋
读安大简《诗经》札记
国学学刊
9
张红翠
论《诗经》在《中庸》叙事中的结构性意义
河南社会科学
9
袁济喜,黑磊磊
论《文心雕龙》与子学流变
郑州大学学报
9
潘华
论《文心雕龙·物色》之内涵及定位
文艺研究
9
郭永勤
论民间文学对陶渊明的接受
天中学刊
9
万晴川
论图谶与古代小说
清华大学学报
9
赵逵夫
骚体诗创作走向成熟的样本
名作欣赏
9
詹福瑞
时间意象与李白对生命本质之体悟和表现
北京大学学报
9
陈飞
唐代国家取士制度系统表释(上)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9
陈飞
唐代国家取士制度系统表释(下)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9
米彦青
晚近变局中的“局内人”与“局外人”
内蒙古社会科学
9
关爱和
晚清:以报刊为中心的文学时代的开启
复旦学报
9
李飞跃
王昌龄《出塞》诗的历史互文与文本场域
文学评论
9
刘成群
赵孟頫与元代南北文风的融会
文学遗产
9
赵毓龙
中华文学版图中的“西游故事”演化
民族文学研究
10
朱万曙
“曲祖”之誉:《琵琶记》在明代的经典化
文学评论
10
曹建国
从上博六《景公瘧》看《晏子》早期文本形态
北京社会科学
10
周相录,田瑞敏
从盛唐到中晚唐:声诗的流播与文化中心下移
浙江学刊
10
蔡丹君
东汉明章时代礼乐秩序的重建及其文学呈现
文学遗产
10
多洛肯,张俊娅
董仲舒《春秋》五辞发微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10
黄义枢
方问溪与“三拜楼藏曲”
戏曲艺术(中国戏曲学院学报)
10
裴登峰
傅尧俞生平与著述考
文艺研究
10
丁涵
划界与越界:元赋中的“正祀”“淫祀”叙述及其文化内涵
江海学刊
10
胡传志
金章宗的文学活动及其意义
民族文学研究
10
吴承学,程中山
岭南诗话与岭南诗学
学术研究
10
许和亚
论南宋理学家学记的思想意涵与创作成就
文学遗产
10
李唐,董天时
论王安石诗学思想的适用原则及其美学特征
学术交流
10
罗家湘
盘古形象与盘古精神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10
林家骊,邓成林
日本《影弘仁本文馆词林》与《全梁文》《全陈文》
浙江社会科学
10
郭文仪
生死之间
国学学刊
10
王芊
苏轼《志林》发覆
人文杂志
10
詹福瑞
魏晋诗文的忧生之嗟
文学评论
10
彭燕
谢灵运山水诗的客观性审美特质及意义
杜甫研究学刊
10
黄霖
张评《金瓶梅》大连本是原刊吗?
文学遗产
11
李桂奎
“诗史”说辨证与“心史”诗学建构
吉首大学学报
11
芦洁
“新国民”的典范
兰州学刊
11
何宗美
《四库全书总目》的文学批评
中南大学学报
11
韦春喜
汉代赋选与大赋文本特征
中山大学学报
11
冯保善
江南女教与明清世情小说女性书写
江海学刊
11
蒋寅
绝望与觉悟的隐喻
文史哲
11
邓淞露
礼物:苏轼的诗歌创作与文化效力
浙江学刊
11
赵敬鹏
论《水浒传》人物性格的图像显现及其程式化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11
王雪松,耿传友
清末著涒吟社考论
中国文学研究
11
黄胜江
生逢盛世恩波远
人文杂志
11
廖可斌
试论中国诗歌由古典向近代的演变问题
文学遗产
11
莫砺锋
唐诗选本对小家的影响
文学评论
11
贾飞
王世贞“自然”观内涵及其历史价值探赜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11
曹逸梅
闻香:黄庭坚诗歌的鼻观世界
文艺研究
11
伏雪芹
扬雄《逐贫赋》与“送穷”习俗及民间讲诵伎艺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
11
马昕
元末明初浙东诗学与《诗经》传统
北京大学学报
11
魏琛琳,袁楚林
在仕与不仕之间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11
谢琰
制造汴京:柳永词与都城文学话语的新开展
文学评论
11
吴晓东
颛顼神及其在《山海经》里的记载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
11
李金松
尊体:晚明骈文批评的理论向度
中南大学学报
12
庞明启
“剥落”的“老丑”:宋诗衰病书写与身体审美转向
中山大学学报
12
赵逵夫
“夸父逐日”神话的历史文化内涵
文学遗产
12
孙少华
“批判”与“重建”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2
曾繁仁
《聊斋志异》的“美生”论自然写作
文史哲
12
李山
《诗经》文学的宣王时代
文学遗产
12
马银琴
安大简《诗经》文本性质蠡测
中国文化研究
12
孙宝
北周射礼及其文学建构
文学遗产
12
黄琪
初盛唐五言“古风”型诗歌的诗史意义
文学评论
12
杨钧期,桑东辉
汉末“大疫”与建安文学疾疫书写及魏晋文学走向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12
王洪军
汉末魏晋疾疫发生与文学思想转型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12
罗剑波,赵月
陆时雍《楚辞疏》《诗》《骚》关系探微
兰州大学学报
12
田萌萌,康震
论苏泂金陵组诗创作之地域因缘
江海学刊
12
罗世琴
切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