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男,年出生,湖南人。
15岁,考入华中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前身)少年班。
22岁,入职华为实习,27岁成为华为常务副总裁。
30岁,第一次创业,创办港湾网络,后被华为收购。
36岁,再回华为任首席电信科学家、副总裁,终端公司副总裁。
38岁,出任百度首席技术官。
40岁,出任中国移动旗下CEO。
41岁,以合伙人身份加盟金沙江创投。
45岁,第二次创业,造电动自行车。
47岁,因内幕交易犯罪,被法院判处其有期徒刑两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万元。
48岁,加盟梅花天使创投并担任合伙人职务。
51岁,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上以10亿美元财富位列榜单第位。第三次创业,造新能源电动汽车。
从李一男的履历可以看出,他经历了与网络通信研发、网络终端设备研发、网络搜索技术研发、信息搜索服务、创业投资、智能制造等多个领域有关的技术开发工作。大开大合的特殊经历与坊间神奇传闻,让他成为技术市场、资本市场追逐的香饽饽。
相信“唯有偏执狂才能成功”的特异性格
年4月,《福布斯全球亿万富翁榜》上,李一男以十亿美元的身家位列第名。这位一出道便被冠以“华为最牛天才”头衔的IT奇才,在所有人都认为他的未来一片光明时,他却选择了一条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的道路……IT天才进华为,火速升迁副总裁年,十五岁的李一男进入原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少年班。早慧的他从天才如云的学校里脱颖而出,在读研究生第二年的时候,李一男进入华为实习,在公司里他更是一出手便显露了自己IT技术上的天分。到华为报道的第一天,任正非便注意到了这个身材瘦小,皮肤略黑的少年。因为作为实习生的他,一出手便帮助技术部门,解决了一个困扰已久的问题,接下来李一男的开挂人生便从此开始。仅仅两天,他就由一名实习生转为华为正式的工程师,半个月后又被升为高级工程师。在高级工程师的位置上仅仅待了半年的李一男,又被提拔为中央数据部副总经理,两年后就担任了华为总工程师的要职。这种火箭式升迁的背后,肯定少不了任正非对他的青睐。外界更是纷纷传言,任正非将李一男当作接班人来培养,说李一男是任正非的“干儿子”也不为过,毕竟这种升迁速度在整个华为都没有先例。四年后,二十七岁的李一男成为了华为的副总裁,这也坐实了外界的猜测。虽然华为的副总裁有将近一百个,李一男是年龄和资质最年轻的那一位,但是李一男当时的权力仅仅次于任正非和孙亚芳。主要原因就是李一男坐镇的是华为的研发部门,这是华为的重中之重,被寄予厚望的李一男也是没有让任正非失望。年,在李一男的带领下,华为开启了CC08万门数字程控交换机的研制。这项工程,对于华为后来的成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与上海贝尔的市场争夺战中,华为正是靠着李一男研发的这个交换机占据优势,也正是这一战,让李一男打出了名声。年,华为在国际上遭遇了其他企业的“围追堵截”,而李一男采用的一系列的决策,帮助华为杀出一条血路。几十个G的波分传输,数千人的招聘计划,全球性市场扩张战略的排版。年仅二十八岁的李一男在华为核心决策层中力排众议,任正非也是大力支持他,在李一男入职华为的五年里,华为的高速发展超乎想象。年,李一男协助华为跨过了亿的大关,任正非也不止一次地感叹道,李一男的眼光实在太长远,如果他要做投资的话,自己肯定会跟着他投。在整个华为内部,任正非与李一男之间,表现出的不仅仅是师徒的关系,事实上如果没有后面事情的发生,李一男也许真的成为任正非的“继承人”了。出走华为创港湾,竞争失败被收购年,伴随着华为公司的壮大,公司内部的员工也越来越多,任正非预测到电信行业即将迎来冬天,并因此写了一篇《华为的冬天》。任正非想要将华为的外围业务外包出去,从而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核心技术的研发上去。为了让公司更好地发展,任正非便开始鼓励华为员工自主创业,可以用自己手中的华为股份换取一些市场投资产品。但令任正非没想到的是,李一男竟然也选择了离职做自主投资。当时外界猜测李一男离职,是因为公司的另外一名天才——郑宝用,两人在技术研发领域的本事互不相让。可能正是因为这种竞争,造就了李一男的辞职。但是这仅仅是人们的猜测,真正的原因只有李一男自己清楚。对于李一男的离职,任正非自然是极力挽留。但是李一男自主创业的心已经停不下来,挽留无用的任正非只好忍痛放李一男离去。虽是人才的流失,但任正非还是为李一男办了一场体面的送别会,在送别会上任正非更是祝愿李一男创业成功。李一男当时已经是享誉界内的人才,他这次出走华为,让许多业内大佬都很期待他未来的发展,但是李一男却偏偏选择一条与华为为敌的道路。离开华为后,李一男的手上有一千多万的资金,靠着这一大笔钱,港湾网络有限公司很快便成立了。李一男为公司制定的第一个业务方向是开发路由器、交换机等网络产品,和华为处于同行之间的竞争状态。1年,李一男成功拿到了六千一百万美元的风险投资,但是也正是这次融资,让李一男丧失了对港湾未来的话语权。李一男签订了出让50%股权给华平(其中一家投资商)的合同,此时的李一男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如果李一男只是创建了与老东家同业务的公司,还不能评价其中的谁是谁非。但是李一男却从华为挖走了上百名的高精尖研发人才,以及业务熟练的推销人才。在华为工作多年的他,自然知道哪些人才是重中之重,这一举动对华为公司的正常运作造成了不小的影响。而至此,任正非与李一男这对曾经的师徒,也正式成为了互相的对手。李一男让港湾公司投入到与华为的市场争夺战之中,一些华为的优质客户也被李一男从中截胡。后来在与思科争夺中高端市场的阶段,李一男又开拓新业务,研发数据网络设备,并且立马占据了中低端的网络设备领域市场。根据港湾公布的销售额显示,3年的港湾销售额达到十亿元,并且每年还在持续上涨中,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多,与华为的竞争也越来越大。为了抢下华为的市场份额,港湾公司甚至不惜开出极低的价格。而在李一男大肆针对华为的初期,任正非因为一场与思科的官司,没能脱开身来“接招”。当官司结束后,任正非终于开始对这位曾经的徒弟出手了,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在公司里成立了“打港办”(打压港湾办公室)。第二步,任正非命令公司所有部门,以后只要是有和港湾公司形成竞争的项目,不管出多大的价格,一定要将它拿下来,至少不让要港湾拿到手。虽然港湾的崛起速度很快,但是和华为这种销售额上百亿的公司相比较,还是属于起步状态,从实力上来说就相差悬殊。华为加价参与竞标,港湾在接二连三的交手中节节败退,港湾陷入了被动之中。加上先前万平掌握了港湾一半的股份,为了让港湾的产品生产线速度加快,一些赚不到钱的产品,被董事会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而李一男想要阻止,却也丧失了绝对的话语权,随后董事会还要加快港湾的上市,于是港湾开始急剧扩张,成为压垮港湾的最后一根稻草。6年,华为宣布签署了“就港湾网络转让部分资产,业务和部分人员转让给华为”的合同。这也就意味着,李一男在这场师徒大战中率先投降,这个用六年时间将港湾捧到极高位置的天才,何去何从成了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