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有一篇感想中说到“李时珍先生是一个伟人,并且对中医学有着突出的贡献。他让我对中医学有了更多的认识,同时我也从他的身上学到了一些优秀的精神。他的父亲说过他选择了一条路但是也是一天最艰难的路。他的坚持不懈,以及执着的精神让人佩服。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看完演员们的感想后你是否也心生感慨,本期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有声剧工作人员的感想吧!
田兆凤:完成巨作之前所需的实践无可厚非,更令人感动的是智者确立志向的伟大,拯救苍生的慈怀。李时珍先生从元气化生万物的思想出发,肯定阴阳调摄,五行胜复,物性相别的相互关系,最后达到天人统一,人定胜天的结论。《本草纲目》它又是一本非常耐人寻味的书。读完了它,每一次的回味都能让人懂得不同的道理,懂得了这些道理,就让人有方向的前进,把这些道理当作做人的原则,让自己的思想变得更加成熟。读了这本书,使我对医学越来越感兴趣,也使我懂得了许多道理。我不知道用什么样的语言去赞美这本书,它不愧为医学宝库!
余兴强:没有不可能的事,只有不努力的人。李时珍著《本草纲目》,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这背后,是其在数不清日日夜夜里坚持不懈的成果。李时珍对于新了解到的药物极其敏感,每每遇到新的药物就马上考证而后记述下来。同时,也得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心态正便成功了一半。生活中,有太多的不顺,但只要我们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便能看见其好的一方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是目标大与小罢了。聪明的人会将看似遥不可及的大目标,转化成一堆踮起脚尖就能够得着的小目标,不轻易放弃,持之以恒,一步一步最终去完成,到达目标最后的终点。
袁玮鸿:这次活动对我内心的感触其实蛮大的,其实在此之前我从未了解过《本草纲目》是如何修纂的,只知世上有一本奇书,是李时珍先生耗尽心血完成的著作。在当时那样艰苦的环境下,我不知道先生是有着怎样的决心才能决定去修录百草。我还记得先生曾有一句话“古有先贤问路,才得后人坦途。”是啊,若不是有先生如此的精神正在不断的鼓舞着我们,我们又怎会坚定的相信中医,如今的我们正是站在了先生的肩膀上才得以将中医中药发扬光大。《本草纲目》是一本史无前例的巨著,它是第一个以纲目分类的医书,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本医书,后人才能不断地将中医中药发扬下去。也让更多的民众百姓免去了误食草药的无妄之灾。先生的精益求精的精神激励着我们,激励着后辈每一个学习中药的人。《本草纲目》它就在那,就是每一个中药人的信仰。
卢雅琦:对于学习中药的我来说《本草纲目》不仅仅是一本中药类百科全书更代表全体中药人的一种精神李时珍三十年里不畏“从医难”、“著书难”、“出书难”,并铭记记自己对父亲李言闻许下“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的承诺,心定志坚、逆流而上完成《本草纲目》的编撰工作,以及《本草纲目》惠及后世的故事。其子李建元于《进本草纲目疏》中言:“父有遗命而子不遵,何以承先志;父有遗书而子不献,何以应朝命。”三代人承前启后,众师徒齐心协力,为修撰本草穷毕生之精力,才有如此皇皇巨著,这种锲而不舍、至臻至善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正是千年来中国文化精神传承的最好诠释。这种精神无时无刻不在鞭策我们全体中药人不忘经典传承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
温鹏:因不愿后世百姓再受抓错药的困扰,李时珍先生选择了做“逆流之船”,选择了一件作为精诚大医该做的事,也是一件最难做的事——编著《本草纲目》李时珍先生为了著书走遍了山山水水,只要发现有用的药材就马上进行考证并将其记述下来。在李时珍先生看诊期间也碰到过无法救治的病人,李时珍先生在无奈与惋惜之后认为自己虽没有办法但他把患者的病因记录下来,让后世尽量避免再受其害。李时珍先生历经三十载写完了《本草纲目》,但是却无人为其刊印。听说若能得到王世贞所做的序便会有人为其写序后,一生不求人的李时珍在多次被王世贞大人拒绝后仍坚持请求王大人作序。在得到同意后又主动推辞,重新返回将书进行详加考订,又过了十年才得以将《本草纲目》出版。李时珍先生是精诚大医,《本草纲目》旷世巨著,让我们知道作为后浪我们应坚持不懈,努力拼搏,为天下百姓而奋斗。
刘昌宇:为了完成修改,李时珍走遍名山大川进行实地调研,足迹遍布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地,走访了成千上万的人。同时,他参阅各家医书,并结合自身走访获得的珍贵经验,历时27年,三易其稿,终于在年编撰完成。李时珍用他的毕生经历完成《本草纲目》,即使山高路遥,但他不畏艰苦,也从未放弃。李时珍写完《本草纲目》的时候,当年61岁。但《本草纲目》面世十分艰难,直到年,也就是李时珍去世那年,《本草纲目》才正式刊刻出版。任何事物的存在,或者是流行,必然是能够满足人们一定的需求《本草纲目》作为中国传统的医学经典,它的作用已经远远脱离了实用性,而是朝着更加宏大的方向前行。很早以前我的一个思维误区就是:认为任何事物都要有用,但是事实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本草纲目》的作用其实更像是一种象征,代表着我们民族共同的一个历史印记。
孙宇婷:李时珍耗费近30年心血编著成的“东方医药巨典”——《本草纲目》,其书名早已家喻户晓,为人所熟知了。明代著名文学家王世贞为其作序称:“如入金谷之园,种色夺目;如登龙君之宫,宝藏悉陈;如对冰壶玉鉴,毛发可指数也。博而不繁,详而有要,综核究竟,直窥渊海。兹岂禁以医书觏哉”。典籍本身主要体现了传承格物明理、求实创新的时珍精神,救死扶伤的崇高医德,不盲从古训的创新勇气,刻苦钻研的坚强意志,广泛实地考察的科学方法,亲尝曼佗罗的献身精神,不耻下问的谦虚态度,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传承,所拥有的格物致知的精神更为世人传颂。
韩昊:在《本草纲目》里,我能看到的不仅仅是李时珍用尽半生去寻找的那些植物,我还能看到李时珍的科学求实、为科学奋斗终身而不放弃的精神。尽管李时珍在写完这本本草纲目后,出版的过程也是十分的曲折,但是他从未放弃过对科学的执着。我们通过这样的方式真正了解到了,《本草纲目》从一张白纸到世界上最早的植物分类的药物学著作,并不像我们所想象中的那样容易,书中的每一味药都是李时珍先生努力寻找的结果。与其说是《本草纲目》的精神不如说是李时珍先生的精神体现在《本草纲目》上,自幼便立志行医救人,青年便立志写出一本包涵所有药物的参考书籍,老年不辞万难也要将书出版面世。这种为此坚守一生的精神,令我们尊敬,也值得我们学习。回首当下,有多少人没有坚持自己最初的梦想,在遇到困难时又有多少人选择了放弃,如果我们选择坚守到最后,那一定可以实现自己的初心。
张忠月:本书虽为中药学专书,但涉及范围广泛,对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物理学、化学、农学等内容亦有很多记载。如在矿物学方面对石油的产地、性状作了详细记述;在化学方面,阐述了检验石胆真伪的方法;在物理学方面,从空气中的湿度变化,以推测雨量的大小;在农学方面,阐述采用嫁接技术,以改良果树品种的方法等。本书通过对药名的探索与考证,阐明某些汉字的字形、读音;也载述一些少数民族和其他国家药名的读音和含义。还记载契丹族用羊皮、羊骨占卜和写字,吐番人用燕脂化妆等习俗,蒙古族裹于牛皮内治疗外伤方法等。充分彰显古籍经典的文辞之美:李时珍儒学功底深厚,《本草纲目》虽是一部药学著作,但文辞斐然,图画精准,说理有力,通过剧中对金陵本的展现便可见一斑,无怪乎王世贞序中开篇连续七个用典“望龙光知古剑,觇宝气辨明珠。 李时珍对中医药的发展居功至伟,《本草纲目》堪称中医药研究的巨大宝库,其中记载的信息对后世的医药学、地理学、农学、气象学、博物学等都有着积极影响。此外,他还系统整理了脉学理论和奇经八脉等,传承和发展了中医脉学,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著作。他数十年如一日的“格物明理、求实创新、知行合一、济世寿民、医药并重”的精神以及所应用到的观察和实验、比较和分类、分析和综合、批判继承和历史考证等科学方法在《本草纲目》都有充分体现,其精神启迪着后世中医药工作者不断地传承经典、守正创新,济世寿民、护佑苍生,为“健康中国”做出更大贡献。
姚春阳:《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出生于医学世家,四百多年前的某天,李时珍望着一摞医学书籍,陷入深思,打算重新编写一部来纠正前书的错误,以免误导后人。从此,他便开始了走遍千山万水,踏过高山深谷的无休止的尝草药之旅。无需多言,李时珍尝药过程必然历经千辛万苦,他中毒数次,甚至尝过数十种粪便,其中艰辛不计其数,他从未放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誓死不怕难。”李时珍的坚韧和执着是当代年轻人最应该学习的,我们这代人,生在和平年代,或许少了一些磨炼,少了一些经验。我们应该学会做事情坚持不懈,对自己热爱的事情更是要不抛弃,不放弃,我们是青年人,不应该被任何人定义,贴上所谓的标签,年轻的灵魂需要千姿百态。读过李时珍苦撰《本草纲目》的故事,我的心似乎受到了撞击,我深深了解我们这代人最缺的的便是这种坚韧不拔之志。肩扛赤旗的我们,应继承并发扬下去。
陈玉洁:本草纲目是我国的医药学巨著,是李时珍先生历经几十年风霜的成就,其中艰辛困苦难以用文字描述。本草纲目艰难的著成更是突显出李时珍先生不怕苦不怕难,心中的远方苦苦追寻有理想有梦想也敢于为其付出代价的伟大精神。本草纲目各卷各目细致清晰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其中的细致严谨更是我们学习的目标其中所花费的心血几十年载日日夜夜苦想钻研,短短这一行字不能表达出李时珍先生所历经的艰难,我们应该把这份感慨铭记在心,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像李时珍先生一样,为民献身大业。不怕苦不怕难,敬业严谨专一的精神更是需要我们提醒自己身上的责任和重担。李时珍先生虽然早已逝去千年但是他光辉的历史任然留在我们心里,他任然是点亮中药学者的一道光,任然影响着千千万万的学子,不求回报、无私奉献是我在本草纲目中看到来自作者最闪耀的性格,在这本著作中看见的闪光点太多不是我短短几行子能说清道明,本草纲目的伟大精致,以及作者的细致严谨奉献无私这些感受到的他的精神在我的胸膛里久久回荡不能平息。
范欣雨:李时珍是明代著名医药学家。他出身于医生世家,自幼热爱医学。后曾三次赴武昌应试不第,故决心并儒学医。起先父亲并不同意因为车时珍他从医的想法,因为父亲觉得从医很苦,父菜希望他能通过科斗举改变命远。但是李时珍却说:“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最终父亲李言闻同意带他学医他的医名也日渐关盛。《本草纲目》它是探究以草为主的药物的书,它是第一个将纲目分类体系引入本草领域。李时珍在数十年行医以及阅读古典医籍过程中,发现古代本草书中存在着不少错误,于是他决心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经过二十七年的努力于万历六年完成初稿,时年六十一岁。即使在年龄和身体状况不适的这种情况下李时珍依旧坚持不懈对本草纲目的一次次修改请求王世贞写序最后完成本草纲目。
朱禹铭:《本草纲目》是李时珍经过27年艰苦劳动,三易其稿,以毕生精力写成的万字本草学巨著。这本书系统地总结了我国16世纪以前药物学的经验,对后世中药学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本草纲目》离不开李时珍先生,他对当时盛的方士邪术、迷信妄说进行了不懈的斗争,李时珍敢于对“古人”、“圣人”、“经典”持批判的态度,敢于冲破因循守旧的传统观念。在药物鉴别方面,他指出了前代本草著作中的许多错误,李时珍比较注重向人民学习,注重实践,注重调查研究。他注意总结群众中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经验,重视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他重视调查研究,反对主观主义的唯心估量和从书本到书本的不务实际风气。李时珍认为只读万卷书不行,更要走万里路,他十分重视实践经验。李时珍通过自身尝试、服药和对病人的观察才肯定了某些药物的疗效或鉴别方法。李时珍所以能够写成《本草纲目》这一巨著,不是什么“生而知之”的“良知”“良能”,恰恰相反,正是由于他注重实践,敢于革新,重视总结劳动人民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经验,在我国历史上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发明家、科学家,李时珍就是其中之一,并被列为世界科学家,受到各国人民的尊敬,我们为此而感到自豪。
郑袆涵:对中医学科本身而言,《本草纲目》以一种百科全书的方式,从中医角度对尽可能多的事物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对客观的结论,这种学科行为,是空前的,是值得我们敬佩的。而实际上,就中医学科自身而言,这种行为是我们需要持续执行的。毕竟,新生事物很多。清代有中医学者对“青霉素”等物质进行“性味归经”的辩证分析,这种尝试值得我们肯定,但毕竟没有形成系统的规模,完全无法与《本草纲目》相提并论。而现代很多中成药药物,会选择某些合成药剂(即“西药”)作为参与成分,所依赖的,也是一种初步的综合治理思想,而“君臣佐使”的配药原则意识相对有限。其所欠缺的,就是对于新生的药物,有着中医角度系统地认识。这种认识,几百年前的《本草纲目》有了值得我们肯定的尝试,然而可惜的是,后续学者继续进行这种尝试的人,并未形成系统规模。《本草纲目》不仅仅是值得我们肯定的,也是需要我们去传承的。这种传承,不是向某些极端宗教一样,将其作为不可动摇的经文,而是要继承、要验证、要修正、要补充。我想这也是李时珍先生希望后世做到的。
孙静爽:正所谓《本草纲目》其中的精神,才是我们中药学子们应该保留,学习和传承的精神。首先是科学求实的精神。李时珍为了总结百草,用自己亲身的实践去感知每一样中草药,记录他们的特性,孜孜不倦的坚守在自己擅长的岗位上,他是我国最伟大的药学家。也正是因为这份努力,才让《本草纲目》成为国内外药界的准则,翻译成不同语言供后人学习,参考。其次是他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李时珍没有因为这条前无古人的道路而感到困惑或被击败,而是以他的坚守,他的执着,他的不放弃,坚持做,才成就了如此名篇。现实中也是这样,我们必须要勇于挑战高峰,才能获得这番奥人的成就。然后是他的善良,对于普通的平民百姓,众生疾苦,他没有选择见利忘义,而是开起药铺,免费为百姓们寻诊,开药。对他来说,根本就没有赚钱和个人的概念,他一直以百姓为先,坚持为民众服务。他的善良大方值得我们学习。最后是他好学的精神。《本草纲目》可不是一本普通的中药类书籍,它其中涵盖地理学,矿石学等等其他冗杂学科,这种求同存异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的。
夏涵:本草纲目的精神在于传承格物明理、求实创新的实践精神,只有亲自接受各种事情的磨练,才能够明白其中的滋味,才能够体会到内涵。这种锲而不舍、至臻至善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正是千年来中国文化精神传承的最好诠释。这部医学著作在中华传统医学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历久弥新,其“格物明理、求实创新”的精神,为古今中外的医者所敬仰。“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这本书倾注了李时珍所有心血。真的英雄敢于直面现实,敢于披荆斩棘,敢于担当负责。他救死扶伤的崇高医德、不盲从古训的创新勇气、刻苦钻研的坚强意志、广泛实地科学方法、亲尝曼陀罗的献身精神、不耻下问的谦虚态度、二十七年冲书的坚韧毅力。外感其气魄,内怀其风骨,大医精诚,利益苍生!
张佳琪:《本草纲目》包含着李时珍将近30年的心血,记录着李时珍饱尝苦辛的艰难历程。年科学家郭沫若以题词作纪念,写道:“医中之圣,集中国药学之大成,本草纲目乃种药物说明,广罗博采,曾费三十年之殚精。造福生民,使多少人延年活命!伟哉夫子,将随民族生命永生。”《本草纲目》确立了中国古代本草学的新体系。李时珍突破了前人的药物分类方法,“标名为纲、列事为目”,按照不同药物的特点,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低级动物、植物,到高级动物、植物,将药物分为16部60类,以纲带目,纲举目张,逻辑清晰,结构严谨,为明清的本草学著作确立了新的学术规范;其次,《本草纲目》新增药物种,收载新方余首,并且校订旧说、辨疑正误、结合临床实践,对很多药物的性理气味做了大量的补充和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药药物品种和药性理论。除了丰富的医学、药学知识外,该书还涉及到了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等自然科学和文学、历史、哲学、宗教、民俗学等社会科学知识,以及农、林、畜牧、渔等生产技术知识。为后人留下十分珍贵的宝藏。
唐思杨:在听完李时珍先生为刊刻《本草纲目》经历的故事之后,我的心里有了许多感触。对于我正在学习的中药学相关专业课程,我意识到我现在学习的所有知识都是一代一代如李时珍先生这样的中药人用实践、用血泪总结出的经验,得出的结论。《本草纲目》的精神就是大多数中药典籍、中药大家的精神,我们不仅仅要学习里面的知识,更要感受到创作者在其中融入的自己的经验,传承他们的精神品质。让我们自身传承工匠精神,在前人种的树下培育出属于自己的树苗,为中药事业的发展而努力,在中药这篇日益丰富的图画上留下自己的独特一笔。追求真知、实事求是、坚持不懈……等等都是我们要学习的精神,能够将这些精神谨记于心,我们将受益匪浅,从中汲取养分从各种方面滋养我们,增益我们。
王竞研:医乃仁术,意为医学是实施人道主义的术业。李时珍诠释了医者仁术这个词。所谓从医难,李时珍年轻时,三求父亲弃仕途随父从医。所谓行医难,与父亲奔走江湖,救死扶伤的崇高医德,亲尝曼陀罗的献身的精神,不盲从古训的创新精神。但是还是有困难摆在面前,医馆辩错药,抓错药。李时珍下定决心,要写一本书,帮助世界的人,认识草药,辨别草药所谓修本草更难,因为篇幅过长,成本太大,没有书商愿意出版《本草纲目》经历了27年终于出版了。李时珍的坚韧的毅力才使本草纲目的问世。这本书令许多人感到中国中药的伟岸。李时珍用一生为中国的现代医学垫了基石。你的药方沿用至今。你的事迹被永远歌颂。你的精神代代传承。中药学子永远跟随前人的脚步,为中国医药再添砖瓦。
王雨:有时候上天为一个人关上了一扇大门,但总也会为他开一扇窗户。这句话用来形容李时珍最好不过了。虽然从小到大他都勤奋好学,但是考过来考过去就是考不上。还在20岁左右的时候,生了一场怪病,从那以后好了之后,李时珍便下定决心弃官从医。随后李时珍跟随父亲行医,经常因为遇到辨错药、抓错药的情况,看到了百姓对良医好药的期盼,也见到患者求医问药的艰难,更加坚定了他重修本草的想法。学医难,行医难,修本草更难。此后,李时珍查阅历代典籍采八百余家,踏万水千山考证诸家本草,穿风霜雨雪,历寒来暑往,守一盏孤灯,用近30年终于撰出医学巨著《本草纲目》。典籍是中国传统文化赖以传承发展的,重要的一个基础和载体。无论是古代的医者李时珍还是现代的医者,他们继承和发扬的就是中国传统科学精神中的求真务实、关心民生、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正因为这种精神,一代一代的医者才能够不断地解决新的时代难题,为和后来医学的不断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李时珍是在守正创新,今天我们的医务工作者、科研工作者也是在守正创新。守这个“正”到底是什么呢?就是以人为本,就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我们守住这个“正”,然后再开出每一代的“新”,中国的未来就会越来越好。
张婉琦:《本草纲目》中李时珍先生救死扶伤的仁爱之心,收集天下本草的创新精神,刻苦钻研不屈不挠的意志,不耻下问的虚心都让我感悟良多,收获颇深。李时珍先生用了近三十年的时间修成了这部旷世著作《本草纲目》,中间先生经历了许多难以想象的挫折与磨难,先生离开家门,与亲人分离,走进乡野山间,实地对照,仔细辨认,不畏艰苦以身试险,许多药材他都亲口品尝,判断药性和药效,饿了就吃些干粮,困了就直接在山上过夜。这样的艰苦生活丝毫不能阻挠先生修筑本草的决心,这种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正是我们现代人缺少的以及需要学习的。《本草纲目》考证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许多错误,提出了更加严谨科学的本草分类方法,其中阐述了药物的性味,主治,产地,形态,采集,炮制等,集我国16世纪之前药学成就之大成。《本草纲目》有声剧本活动希望可以激励同学们学习《本草纲目》精神,学习李时珍先生的美好品质。
本次有声剧获得了大家的喜爱,同学们都还没有看够听够,为了感谢一直以来支持有声剧的大家,我们决定将在最后一期为大家展示番外剧本,敬请期待!
-END-
责任编辑丨吴芮涂工涵张筱碧
图文编辑
于宏蕊吴欣琪
指导审核
张崇曦
中药材学院共青团青年工作宣传中心倾情出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