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光明日报这篇文章,我知道自己为啥发不

痤疮北京哪家医院好 http://pf.39.net/bdfyy/zjft/210630/9125685.html

强烈建议大家星标我们

茫茫文海☆不离不弃文

李建军编辑

月如洗

作者:李建军《光明日报》(年06月02日11版)本文不代表老踏科研联盟的观点,侵删。

自年受到国家社科基金学术期刊资助以来,《新疆师范大学学报》(以下简称《学报》)先后荣获“中国百强报刊”“全国高校社科精品期刊”“全国高校社科名刊”“学科最受欢迎期刊”称号;跻身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等五核心期刊行列。在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对受资助期刊阶段性评比中,荣获“国家社科基金优秀期刊”称号。—年,《学报》影响因子连续三年位列全国高校综合类学报首位。据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数据显示,《学报》复合类即年指标为4.,期刊综合类即年指标为3.,此两项数据均位列全国文科类种来源期刊第一名。《学报》是如何一步一个脚印把刊物做到全国期刊前列,实现了西部地区学术期刊的新超越,取得这样显著的成绩呢?概括起来,主要是在办刊理念上实现了三个转变。由“被动等稿”到“主动约稿”面对先前“等米下锅”的瓶颈和僵局,《学报》扭转思路、发扬敢于争先的精神,下功夫做好选题约稿工作,认为期刊的品位是约出来的,期刊的格局是约出来的,期刊的亲和力是约出来的,期刊的美誉度是约出来的,要约有思想有灵魂有生命力的文章。不约稿,没有出路,一约稿,难度不小。向名师大家约稿对于很多西部地区期刊来讲的确是件大难事。约稿更多时候意味着杳无音信、焦急等待、一挫再挫、无所适从……但约稿就要不畏失败、越挫越勇;就要坚持不懈、专心致志。《学报》正是在经历了无数次“碰壁”和不断煎熬的过程中顽强挺过来的。优质稿源永远是稀缺资源。约稿不约仓促的,只约有准备的;不约不合适的,只约对路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目前,《学报》的内外稿发稿比例基本保持在1∶9,专家约稿量占年度发稿总数的90%以上。把工作当事业干的时候,用心就会成为一种常态,用情就会成为一种自觉。经过奋勇拼搏,学报实现了由被动等稿到主动约稿,再到好稿“不请自来”的转变,这既是约稿理念的转变,又是办刊理念、办刊模式和办刊机制的转变。由“学科综合”到“问题综合”《学报》资源、人脉、平台曾经皆“穷”,但学报人“穷”则思变,以敢于创新的精神和敢吃“第一个螃蟹”的胆识,克服综合性学术期刊普遍存在的“学科拼盘”弊端,倾力向“问题综合”的办刊新方位转变。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期刊引领也一定要从问题开始。要努力发现问题,正视问题,探究中国和世界的问题,并力求解决问题。《学报》聚焦国家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瞄准国家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热点、难点、焦点话题,围绕“一带一路”“经济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双循环”“美丽中国”“健康中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扶贫攻坚”“乡村振兴”“民族互嵌型社区”“老龄化与养老问题”“民法典”“垃圾分类”“生物安全”等专题开展一系列选题策划并进行宏观、中观和微观研究,重视现实命题,回应时代关切,以提高学报的现实感知力、学术洞察力和问题应对力,充分彰显学术期刊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学报》注重对前沿学科、前沿观点、前沿思想的深度聚焦和广度延展,开辟“中国知识体系问题研究”“中国学派”等专栏,对“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等标识性原创概念的内涵、特点、原则、主线、进路展开深入研究,突出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对“丝路学”学科体系进行建构,重点打造学术上的“丝绸之路”;对“边疆学”的学术思想、学术命题、学术观点、学术话语以及学术标准进行深度探究,推动学术共同体建构。《学报》驰而不息加强对前沿问题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anweiweian.com/rdxz/114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