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人大新闻学院副院长周勇草根狂欢是l

蓝鲸财经

李倩

近两年来,随着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为代表的新媒介技术的发展,传媒业的采集、生产、发布及消费等领域发生着新的变革。技术发展推动传媒业发展变革的同时,和技术相配套的传播管理体系的滞后也导致了一些如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泄露等传播问题的出现,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对于媒介技术发展的争议性探讨。考察媒介技术的发展不应该只从传媒行业的发展出发,探讨技术发展对于传播业态的变化,还应该从社会传播体系的维度出发,探讨媒介技术的社会(技术和话语权利,资本之间的关系)意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周勇在“中国智能媒体与新闻传播学科变革”学术年会中发布了《新媒体技术的演进逻辑及其治理规则》的主题报告,从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容量两大基础技术指标出发,分析了从2G到5G时代新媒体技术的演进逻辑,进一步探讨了技术发展对传播生态的形塑作用。重点讨论了新兴媒介技术对新闻生产和分发的影响,算法工具能否实现“把关”功能,谁来决定算法等一系列问题。在下面这篇蓝鲸记者和周勇教授的访谈中,他将与我们分享其对新媒介技术时代传媒业态和社会传播体系的变革看法。带领我们从技术背后的权利分配逻辑出发,去认识主流媒体,新媒体平台,普通用户个体,新媒体KOL这几大主体在当前话语传播体系中的关系;媒介技术发展争议背后所涉及的社会问题;面对技术发展,传播业界和传播学界各自应该如何应对,相互配合。以下为访谈全文:蓝鲸财经:从大众传播时代的主流媒体和精英掌握传播的话语主导权到新媒体时代的“人人都有麦克风”,传播的“去中心特征”日益显著。但另一方面,平民狂欢的背后,真正掌握传播话语权的其实是作为信息服务供应商的平台方。传播权的这两个不同的面向是否存在矛盾,“去中心化”是否只是一个伪概念?周勇:我不能说它是伪概念,但是我觉得我们应该更为冷静地去看待这个问题。和大众传媒时代相比,新媒体时代的用户确实更自由了,准确地来说是一部分用户享有了一定的传播主动权。新媒体时代的意见领袖们从传统媒体话语体系中切走了一块蛋糕,参与分蛋糕的还有平台,作为个体的用户,但是这里的用户是被平台和KOL控制的用户。还有一点迷惑性就是KOL其实同时也有作为草根的一部分属性,KOL是作为草根代表真正掌握话语统治权的人。从这个层面出发,你可以说所谓的“去中心化”,确实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被实现。平民狂欢这个表象其实是一种具有迷惑色彩的假象,它掩盖了真正的传播主导权掌握在谁手中这个问题的本质。新媒体时代,用户真的实现了作为个体的表达自由吗?我们每天还要借助这些平台去表达,我们的表达习惯,甚至某些价值观已经被这些平台所规制,那是我们自己真正想要追求的自由吗?所谓的狂欢,草根的崛起,其实是一种“温水煮青蛙”式的现实反映,你在不知不觉中,牺牲掉了很多个人隐私。你想要参与这场“狂欢”,就得有“入场券”,是需要付出一定代价的。就像我们看电视,电视的内容是免费的,但是电视台会通过播放广告来置换观众的注意力资源,以此实现盈利。对于观众而言,我们的注意力资源投射到了电视上,我们每天守在电视机前并且要遵循它所制定的播放时间和播放规则。这意味我们的生活开始被电视安排,受它所控制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牺牲了自己的时间和注意力。当然,这是一个你情我愿的事情。但是你情我愿的背后,是不是也在某种程度上暗示了除了它,没有其它替代性选择这个问题呢?传统媒体经营话语权被打倒的原因在于互联网带来了替代性选择。当互联网一统天下之后,下一个可替代互联网的传播运行模式又是什么呢?谁来替代现在的互联网这种运行模式?作为新媒体时代的用户,平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表达和交流的场所,这是它的积极意义所在。但是我们也要意识到新的传播格局下,被各方利益主导的新闻舆论场的复杂性,除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anweiweian.com/rdxs/67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