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球人大EMBA校长第一课,中国经济如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公益抗白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949972.html

文/吴晓球,华夏基石e洞察智库撰稿人,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财政金融学院教授,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来源:华夏基石e洞察(ID:chnstonewx)

谢谢商学院的邀请!首先我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对商学院级的名EMBA同学,在这个特殊的时候能够来到人民大学学习,表示热烈的欢迎!人民大学是一所有情怀的学校,它的基础非常扎实。特别是商学院,最近这些年来发展很快,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梯队以及中国管理案例整理等方面,都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而且人民大学商学院的愿景,就是要做最懂中国管理、最了解中国企业情况的商学院,应该说商学院已经达到了这个目标,具备了这个称号。今天是我们党成立99周年的日子,在这个特殊的、非常吉利的日子,我们举办开学典礼,开讲第一堂课,也是非常幸运的。今天我主要讲一讲中国的经济,题目是“中国经济如何走出困境”。

01

中国经济遇到了外部需求收缩、内部需求不足的困境(一)外部需求收缩从年改革开放以来42年了,中国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我们从年的一个贫穷落后国家,当时GDP总规模只有亿人民币,达到了年GDP万亿人民币的规模,终于实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虽然从发达国家的人均水平来看,这个水平当然不高,只能说是处在中上等水平。但是从中国的历史来看,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1.新兴大国VS守成大国:越来越多的国家不适应或者不了解中国的发展对全球将意味着什么在40多年前,中国社会的普遍特征就是贫困和饥饿。很多老百姓吃不饱饭,一天吃两顿,有一顿可能还是红薯。那个时候吃红薯是饥饿、贫困的特征,不像今天,红薯是高级的、绿色的健康食品。用了40多年的时间,中国开始真正走向现代化,真正实现了全民小康的水平。总体上说我们已经解决了吃饭问题,我们正在努力实现的目标,是到年结束的时候,中国社会都要进入小康社会。这40多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源于始终坚持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邓小平同志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讲话里已经给未来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因为有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同时以经济建设中心,结束了当时以阶级斗争为中心的错误路线。从此我们大踏步地推进中国改革开放,主要是市场化的改革。开放主要是向世界,特别是发达国家开放,学习他们的经验,同时结合中国的实际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这是我们中国人自己探索出来的一条道路。回望过去40多年,应该说我们所走的方向是非常正确的,才会有今天全面小康的水平。中国人几百年来都是处在饥饿贫困的状态,大家不要看电视连续剧中清朝是多么好,实际上那是极其愚昧、落后、封闭的社会,很多老百姓吃不饱饭菜。在新中国建立之初,我们就在探索如何去摆脱贫困,如何让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这一直是我们党的初衷。前30年里经过了探索我们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走了很大的弯路。我们发现苏联那套计划经济的模式、体制、管理办法、理念,完全不适合于中国,所以必须要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市场经济道路。这其中有丰富的内容,不是口头性的东西,不是宣传标语,它有实实在在的实质性的内容,必须深刻领会这42年来我们所走过的道路的经验和教训。到了今天,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是个14亿人口的大国,在世界上有重要的影响力。首先是中国经济实力在提高,融入了国际经济体系,引起了国际经济体系、结构的重大调整。在传统上、历史上,一个新兴大国的崛起,会给全球的规则和秩序带来新的变化、新的调整。原来的那些守成大国,会多多少少都有不适应,就像突然之间旧屋子里面进来了一个巨人,一个非常有活力的、体积非常庞大的经济体,有些人会感到不适应,因为他不了解这个经济体。这里面的问题就是,中国发展之后,如何去释放善意,而且是向世界解释,中国的发展对世界是非常有利的。人类社会的进步就是大国兴衰交替的历史。实际上现在我们的外部环境,我认为是变得比较复杂了。过去人们觉得中国是一个非常落后,而且经济规模相对小的经济体,不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挑战。同时又觉得中国的人口众多,市场规模巨大,他们好像没什么戒备。到了今天,越来越多的国家不适应或者不了解中国的发展对全球将意味着什么,他们也不了解中国人的特性——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愿望。他们对中国是抱有疑问的。2.畅通的民间沟通:为中国的发展营造和平、稳定、和谐的环境我们中国人有自己复兴中华梦的理想,不可能永远停留在产业的最低端。在外部的环境变得非常复杂的时候,在很多国家不适应中国崛起的时候,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去向外部世界解释、沟通“中国的发展对世界意味着什么”。我认为讲道理和很好的沟通,会变得非常非常的重要。实际上,民间的沟通非常重要。民间沟通又以学者之间的沟通最为通畅。这种通畅的沟通,目的是要让中国的发展有一个和平、稳定、和谐的环境。我是主张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的学者除了总结中国发展的经验、模式以外,有一个重要的责任,是和外国的专家、学者、社会进行沟通。这种沟通是理性的沟通,是有弹性的,是去向外部世界沟通、解释中国的发展目标,中国的善意,包括中国式经济发展内部所遇到的困难。核心要表达的是,中国没有扩张的野心,你们不需要有很大的心理戒备。如果到处对你都进行戒备,环境会变得非常不好。所以哪怕国外学者持有难以接受的观点,但是你也要非常平静的、理性的去跟他沟通。当然有一些重大的原则问题,该驳斥的还是要驳斥,但是要温和地讲道理。在过去两年中,在人大的平台上,我和一些国际上非常知名的学者,包括杰弗里·萨克斯(哈佛大学著名教授,“休克疗法”之父)、约翰·米尔斯海默(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著名国际关系理论家)、迈克尔·麦克福尔(斯坦福大学教授,在奥巴马时期美国驻俄罗斯大使)、尼尔·弗格森(美国历史学家,著有《基辛格传》)等,进行了有效的对话和很好的沟通。米尔斯海默教授曾经在年之初,在《大国政治的悲剧》一书中提出了“中国威胁论”。他曾经和中国很多国际问题研究专家进行过对话,认为都不能说服他。后来推荐我和他对话,核心是要解释中国的崛起不会对世界带来威胁。这一系列对话,出了一本书叫《吴晓球对话九位国际顶级专家》。不是要推荐这本书,我想说的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际环境,变得更复杂了,我作为中国的学者,有责任尽最大的努力去与世界沟通,让他们理解中国。3. +新冠疫情,民粹主义盛行,外部需求受到了重大影响显而易见的是,从特朗普总统上台以后,中美经贸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中美经贸的争端不是贸易层面上的争端,我们都知道其本质是一个守成大国要扼制一个新兴大国的发展和崛起。这是他根本的目标,甚至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扼制超过了意识形态和制度的差异,他就怕有人去跑到他前面,所以要采取一切手段,包括用了让人觉得冠冕堂皇的一个词、一个途径—— 。表面是说中美贸易中美国贸易赤字太多,中国的贸易顺差太大,如此等等,看似有点道理的说法,但是实质不是这样。在座各位都是企业家,做贸易也好、做企业也好,都是互利的,从来没有一项经济活动是单方得利。如果别人都没利,就他一个人有利,我不认为这种经济贸易活动能够持续下去。任何事情都是通过谈判去协调、均衡、利益共享,是一个相互妥协的过程。只是一味的要求和指责,肯定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 在一开始,就可以看得出来不是单纯贸易争端的问题,当然现在已经暴露无遗了。在过去的两年多时间里,中美贸易摩擦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开始使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有所复杂了,甚至有点严峻了。在新冠病毒全球蔓延以后,这种情况变得更加复杂,增添了许多非常莫名其妙的因素,有一些完全是欲加之罪。现在因为美国的确在全球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二战以来规则制定的主导者是美国。在二战结束,或者说即将结束的时候,世界上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其中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确定了全球的经济、贸易、投资、金融等领域的一系列规则。国际组织也是在这期间逐步建立起来。我认为,这些规则体系对二战之后全球经济、贸易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减少了摩擦,加强了沟通,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但是在这70多年当中,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发展起来了,在这个时候,重新思考、研究现阶段的全球经济结构,以及各国特别是新兴国家的利益诉求,我认为也是非常正当的。过去中国因为经济规模非常小,没有竞争力,所以在经济规则、贸易规则层面上基本上是一个接受者,到了今天,显而易见中国也有义务、有责任代表新兴经济体,反映新兴经济体这70年来的诉求。在这个背景下,有一些国家不太适应,加之新冠病毒疫情的蔓延正在从根本上改变未来全球经济运行的规则和状态。这是人类历史上非常严重的一次危机。一场危机之后,会改变整个社会和全球的规则和结构,我们对此要有深度的理解。一个时期以来,民粹主义在全球盛行,在很多国家都成为一种主流的思潮。民粹主义的逻辑里没有互利、协商、合作的概念,也没有分工和比较利益的概念,最后会变成霸权主义,也会变成闭关锁国的政策。它会造成全球经济活动的紊乱,会加快全球经济活动在某种意义上的脱钩。中国从年加入WTO之后,我们深刻体会到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融入国际经济体系是人类社会现代文明的重要表现。我们倡导经济全球化,也是倡导投资便利化和贸易自由化的,这符合各国的利益,现在这些基本的诉求、基本的规则受到了严重的挑战。最近美国正在加剧这种脱钩的动作。我始终认为中美关系是全球最重要的双边关系,而且中美关系是中国外交关系的基础。我们一贯是本着相互尊重的原则来解决这个关系,尽可能避免历史上频繁出现的修昔底德陷阱这样一个现象。人类社会进入到21世纪20年代,应该说正在越来越走向文明,我们必须用文明的方式、文明的思维,现代思维和方法去解决大国之间的相互关系。尽管这是我们的善意,但是有些情况并不是完全朝着我们努力的方向去变化。因为有些人可能理性不够,全球化的角度不够、国际视野不够,或者说完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anweiweian.com/rdxs/64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