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川观君翻开人民日报,惊喜发现三个版面同时表扬了四川。生态经济、产业脱贫、彝族新村建设工作纷纷获得点赞。
具体说了什么?川报观察为你梳理。
人民日报头版:生态经济齐头进青山金山两相宜四川绿色发展动力足
报道介绍了眉山是如何让畜禽养殖产生的粪污、农业种植使用的化肥这两类农村环境污染的顽疾实现“负负得正”的。
由此,报道由点及面:在经济转型升级向好的同时,四川生态环境逐步改善。今年1至7月,四川省优良天数达到79.2%,同比上升1.5%;水污染治理成效显著,劣V类断面水质由年的13%下降到年的5.7%;年的森林覆盖率36.88%,比年增加了约1.6个百分点。
转变,来自对生态文明的深度解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搞好生态就是搞活经济。
点击阅读报道全文
人民日报2版:彝族新村别样生活
报道图文并茂介绍了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南箐乡达布村村民实现易地扶贫搬迁,住进新家。
9月20日,达布新村里几名彝族妇女带着孩子走在宽阔的路上。
村民搬迁之前住的老房子。
达布新村俯瞰图。
报道介绍,据统计,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户均住房面积为.2平方米,比年增加19.1平方米;居住在钢筋混凝土房或砖混材料房的农户比重为57.1%,比年上升17.9个百分点。
人民日报10版:苍溪县红心猕猴桃产值实现60亿元,个贫困村全覆盖
报道介绍了苍溪不少村子几十年坚持发展猕猴桃产业的故事和经验。
红心猕猴桃成为当地的招牌、农户的选择,并非偶然。专家介绍,苍溪有国家一级标准的大气环境质量和特有的中性紫色土壤,是国内外公认的红心猕猴桃最佳适生区。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苍溪县就开始人工驯化栽培猕猴桃,后来又选育出稀有的红阳、红华、红美等红心猕猴桃新品种。
为了让红心猕猴桃产业持续增收,苍溪县还与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建立专家工作站,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产业联盟,创新猕猴桃与罗汉果交叉种植技术,破解猕猴桃挂果前期“高投入、低产出”难题,带动种植企业和贫困户前3年每亩增收元。同时,苍溪健全技术帮扶队伍,建立县级农技推广中心和39个乡镇农技站,保证一村一名农技人员,县财政每年拿出万元专项用于科研成果转化和技术培训,在田间地头满足种植技术需求。
规模化效应出来了。多年来,苍溪各级部门在红心猕猴桃的培育、管理等环节加大技术创新和扶持力度,种植面积达35.2万亩,年产鲜果13.4万吨,总产值达60亿元。这颗“红心”的牌子越叫越响,规划到年,猕猴桃面积50万亩,年产量达50万吨,实现总产值亿元。
点击阅读报道全文
本文编辑:董晓尚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