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行张北草原天路一路都是绝美风景
一场风雪过后,阳光明媚,登高遥望坝头,山峦森林,草地田间,一片白色景象,唯有公路被狂风吹得光滑如镜,突兀似一条黑色绸带,绵延百余公里。这条夏秋最繁华的风景道——张北草原天路,在冬日呈现另一番静谧淡远而又苍茫雄阔的绝美风景。
全长.7公里的张北草原天路,被誉为“中国式66号公路”。作为旅游新宠,知名度与日俱增,离北京仅仅公里,生态、自然环境却又好得出奇。冬天来旅游的人少,在这个时候,更可以感受到她的别样情怀。
穿越时空风景路
张北草原天路沿“坝头”修筑。“坝”,蒙语“山岭”的意思,是华北平原向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段,分出寒暖的疆界。“坝”海拔米以上,比高原内部还高出多米,横亘东西。由于“坝”的阻隔,坝上坝下有半个月的季节差。而所谓“坝头”,即是高原与平原交界的最前沿。站在坝头向下看,几百米下就是大小村落,散在大片的田地间;向身后看,是坝上农家的草垛和懒洋洋的土狗,母鸡正刨开打谷场上的积雪,寻找遗落的粮食。
“坝头”这一特殊的地理结构和区域位置,注定它不仅仅只有诱人的风景,人文历史更是沿着草原天路,一个接一个,数不胜数。
汽车驶上草原天路西段,入口处就是苏蒙烈士陵园,这里埋葬着60名协助中国抵御日本侵略而牺牲的苏联和蒙古烈士。
停车的第一站,是“张北第一村”哈叭气村,依山傍水,神泉古榆,风韵独特。此处在康熙中叶渐成村落。村东曾经建有大庙,年代久远,而现在可看到的,仅仅是宣统三年(年)的重修大庙功德碑。
长城是中国的名片,而让人想不到的是,在“坝头”就蜿蜒着赵、燕、秦、汉、北魏、明六代长城。这一绝佳的天险,成为历朝历代防御游牧民族南侵的战略要地。
一路游来,每走不远,导游都指出一处残存的烽火台和古长城遗迹,顺带讲出一段相关的历史故事和传说。
阳光随行,在张北草原天路西段的终点处,就是当地盛传的白龙洞。其所在之处,山势衍而大气清。受小气候影响,山顶浮云,周边必雨,是当地老百姓的“晴雨表”。
(篇幅原因,小编将按节为大家分3次刊发,大家也可以阅读原文)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