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出席健康中国公益盛典 http://nb.ifeng.com/a/20180427/6536099_0.shtml<
作为全国首个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省,江苏近年来在创新领域持续发力。而在苏锡常通这个江苏的重要城市圈,关于创新资源的“暗战”愈发激烈。
创新内核谁最强?
提到创新,不得不提高校。
“基于研发资源的视角,城市高校资源有助于提升创新能力,进而增强开展产学研的合作与交流能力。”南京大学长江产经智库区域经济首席专家,南京大学经济学院产业经济学系主任、教授吴福象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
在江苏78所本科高校中,省会南京独占34所,占比高达43.6%。苏州位于第二梯队,拥有7所本土院校和1所中外合作办学院校;无锡、南通、常州则各有3所。
应该说,苏锡常通的高校资源,与自身经济实力并不成正比。从经济体量看,年,苏州和南通分别跨进“2万亿俱乐部”和“万亿俱乐部”,无锡和常州GDP为.48亿元、.30亿元,成为江苏头部城市。而与南京相比,苏锡常通的高校数量几乎只是零头。
在教育部“严控高校异地办学”的大背景下,对于苏锡常通来说,想要提升高校实力,引进省内名校已成新趋势。
仅今年10月份以来,无锡官宣筹建扬州大学无锡校区,并与东南大学加快无锡国际校区建设,申报独立校区;苏州官宣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常州开始规划建设南京医科大学常州校区,河海大学常州新校区也将年底前完成主体结构全面封顶任务,启用指日可待。南通亦提出,引进国内“双一流”大学创建分校。
值得一提的是,无锡还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11家未来技术学院签订共建合作协议,成为全国首个与已挂牌11家高校未来技术学院达成合作的城市,鼓励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到无锡转化和优秀大学生到无锡工作。
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胡小武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苏锡常通四城都在强化创新引领战略,从现有的创新支撑来看,苏州有先发优势。
“苏州早已推动了高教资源的引入工作,早期的独墅湖高教园区就引入了东南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人民大学、南京大学等不少的名校研究院、校区等高等教育资源,这对推动苏州的创新动能,起到了很好的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国际交流等支撑功能。”胡小武如是说。
“近年来,苏锡常通四城创新能力均有较大的提升,并不断加强。”吴福象说,其中,苏州创新能力较强且潜力较大,同时还具有区位优势——上海对苏州具有明显创新能力的“溢出效应”,苏州可以“近水楼台”先得到上海的科技创新信息和创新资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管理工程学院教授葛和平也持类似观点。
“年苏州GDP为.5亿元,是江苏经济规模最强的城市,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葛和平认为,上述四城市的科技创新定位存在差异。苏州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综合性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和关键环节、重点领域科技创新策源地;无锡建设太湖科技创新带,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常州全力建设长三角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南通打造具有国际知名度、全国影响力和长三角引领性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谁的后劲更足?
新一轮高校争夺战的背后,是对创新资源的空前渴求。
从苏锡常通“十四五”规划纲要看,全面融入长三角以及加强科技创新能力,争取更大的城市能级,都是重点内容。
吴福象从创新环境进行分析。他介绍说,苏州年初创企业的数据排名全球12位,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连续11年居江苏全省首位,“创业者乐园,创新者天堂”的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和加强。苏州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家,居全国第五;新型研发机构累计达66家,集聚各类科研人员超人。
无锡年高新技术企业增幅位居全省第一,科技进步贡献率连续8年保持全省第一;累计建成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家;全市科技公司总市值排名全省第一。
南通聚焦“3+3+N”重点产业,布局了18家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23家新型研发机构,个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组建了21个省级以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产业技术创新链条。
常州年成为首批21个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之一,常州科教城荣膺中国最佳创业园区第一名。
葛和平认为,苏锡常通都是制造业强市,在发挥创新能力上各有优势,总体来看,苏州的优势更为突出。从创新人才看,苏州近年来已有3位院士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誉为“院士之城”;苏州高等院校数量也超过无锡、南通、常州三市,为激发创新潜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南通与上海合作共建了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南通分中心等27个科技服务平台;大力实施‘江海英才’‘通籍英才归雁计划’等计划,人才发展的重点指标连续五年位居全省前列。”葛和平也指出。
胡小武认为,从制造业出发,苏州、无锡、常州、南通都是制造业发达地区,如此看,苏州、无锡更具优势,主要是制造业基础好、工业门类齐全、新兴产业发展迅猛,能够发挥工业+创新科技的优势效应。
“常州、南通同样也有较好的制造业基础,常州的太阳能、光伏,南通的造船、机械都为下一轮的产业科技化、产业数字化、产业升级奠定较好的基础,实现更好的后发优势与追赶潜力。”他强调。
“相对而言,无锡在四城中将不断显现优势。”胡小武进一步指出,一方面,无锡经济发达,工业产业基础雄厚,物联网新兴高地等都支撑创新的产业资源丰厚;另一方面,无锡也有不少的高等教育资源,如江南大学,又在引入扬州大学、东南大学等优质高教资源,包括江阴还引进了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等高教资源。可以说,产业+高教的产学研融合发展能够释放出更强劲的创新动能。
去年以来,无锡正式启动头号工程“太湖湾科创带”。数据显示,太湖湾科创带拥有无锡超过90%的省部级科研院所、60%左右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以及江南大学、东南大学无锡分校等一流院校,高层次人才总量占无锡全市的比重达70%,拥有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无锡物联网创新促进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产业层面,太湖湾科创带以约占无锡1/10的面积,创造出超全市1/3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物联网、集成电路等细分产业领跑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