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关系专业分考研经验分享上专

三时书屋全网唯一长期专注人大劳人学院考研保研辅导

劳人学院劳动关系专业分考研经验分享(上)

专业课&备考篇

大家好,我本科是广东一所二本院校之劳动关系专业的。一战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专业,初试成绩分,两门专业课都分,英语72,政治74。

正式开始写经验之前,我想说:其实考研这条路在我心里从来不是退路,而是一条向前进的通道,说实话,它很难,但是如果有充分的决心和毅力,我相信每个人都可以坚定地走完。和四年前的高考完全不一样,考研不单止需要努力疯狂地学习,更强调我们的主动性,包括你的方法、心态、信息、资源、努力,缺一不可。

所以在开始选择考研之前,希望你们都能明白自己考研的动机。因为这会决定你的状态,你的心态,甚至你未来的人生。确定过后,希望你也和我一样,会享受学习的充实,享受自我认知升级的快乐,享受知识系统输入的饱满。

可能很多人会和我一样犹豫,二本院校考北京院校,真的可以吗?那我也证明了,没有什么不可以。

再说明:经验贴只是参考用,不要盲目学习,辩证看待,选择合适自己的更重要。

三时书屋:在备考中咨询中,经常会有同学聊天提到自己是双非or二本院校,人大是遥不可及的梦想,甚至还有散播焦虑称上岸的都是之类的假信息。这次分享的同学备考之路也是有三时书屋一起见证,期间不论是专业课还是备考日常遇到问题都会和我们咨询沟通,勤奋努力又可爱给团队学长学姐们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2月底初试成绩出来也果然不负众望,我们收到消息都超级开心,仿佛自己又考上了一次哈哈哈。一战成硕,终于看到了光!分享超级用心写了六千多字,所以专门分开作两篇来分享给正在或者打算备考的同学们,可以给你们很多的启发和思考。记得明天来看公共课备考分享~~~

One.

个人情况说明

本科期间属于努力型选手,四年来没有懈怠过学习,包括本科的每一门专业课都会认真学习吸收。从头到尾只有考研这个目标,没有考虑过就业还是考公,一心续学。(成年人啦,自己做的选择就要慎重考虑,然后无论做什么都全力以赴,无论结果好坏自己都要认真负责)

因为本科专业就是劳动关系,所以四选二中所有课我都学过了,高中是文科生,这次选了劳动经济学+劳动关系学的组合,选择了管理学+法学。

考研正式备考总时长:13个月。(因人而异)

Two.

日常学习安排

我的大学生活可能相对而言比较枯燥,大二大三除了偶尔出门玩,偶尔有些社团活动,多数时间就是在学习,基本就是早上八点到晚上十点多。

备考期间,因为大三下学期刚好碰上疫情爆发,所以都在家里上网课兼顾考研。课程比较多,备考压力大,上半年就开始的熬夜,直到考前一天基本都是凌晨一点左右才睡,早上六点多起。但强调一点!!一定要根据个人情况来确定自己的黄金学习时间,不要一味地拖长学习时间,因为熬夜对很多人来说第二天的状态会很不好,所以一定要休息好再来学习,保证效率,做到事半功倍是最好的。

1、备考前期——低强度复习。复习考研时间7-9时,每天上完课做完作业都花给考研复习。采取学长学姐建议梯次复习,主英语次专业课,政治暂时放下。

2、备考后期——高强度复习。复习时间12-13小时+,7月-10月主专业次英语最次政治,到10月开始主专业次政治最次英语。每天的事情除了睡觉吃饭就是复习,没有其他娱乐活动(因人而异)。手机可以玩,但每天不要超过1个小时的时间。

每个月我都会根据状态和学习任务调整自己的学习时间,具体到每一科分配什么的时间段,书桌上贴着自己的时间表,但并不是一直固定不变。(说实话也不完全按照时间表走,很多时候会有延后的状况,但总的来说每天会有这个时间表在脑子里,就算延后时间也会有个度。)

3、其他:

想起备考阶段,每天真的睁眼第一件事和闭眼最后一件事都是学习,那种冲劲儿我觉得是人生不会多得的感觉。整个备考阶段,我争取把时间用到了最大值。想休息的时候,就想着,再多学一点、再多背一点,那样就会记得更牢一点。

整个过程我比较突出的两个特点就是多问、多学。

(1)多问:阿策学长是我的秘密锦囊,过程中可能问了他无数次的问题,每次劳动经济学遇到不会的问题,我都会打破砂锅问到底,先和他说一次我的思路,再听他的讲解,这样就更好的找到漏洞,理解会进一步加深。

(2)多学:抓住所有的碎片时间,比如起床刷牙可以听听音频;打饭路上或者洗澡的时候可以多背一道题;散步可以多背一些单词等等,只要可以学习的时间就不要放过。

Three.

具体科目复习安排

1、专业课:

(1)因为我没有跨专业,所以专业课大部分都是学过的内容,不过使用的课本是完全不同的,整个过程就是复盘+学习吧。考研不是要面面俱到,而是必须要有所侧重,相对于公共课而言,专业课和数学是最重要的,因为公共课的上升空间是有限的,最多也就分,能拿到80分已经很厉害了,但是专业课的弹性更大,如果你的专业课和数学拿捏得到位,你的胜算会更大。(不要妖魔化这句话,公共课也重要,每一门都有划线,也不能严重偏科,兼顾均衡中有侧重。)

(2)参考书目三时书屋有很详细的说明,单独说一下法学的参考书:常凯老师的劳动法+林嘉老师的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我本科用这本书,我觉得很清晰)、张文显的法理学(第五版)。

(3)过程:

前期(1月-6月):单纯阅读课本,理解内容,每本专业书都至少读了两次,并适当做了一些笔记,推荐借助三时书屋的笔记来理清知识逻辑,真的很清晰。这个过程一定不能少,没有前期对知识的熟练理解,后期背诵会不断回头看,进度很慢。

后期(7月-12月):偏文科的(劳关、法学、管理学)就单纯背+思维导图,因为文科的东西看书还不能完全明白,只有当你开始背并反复背才慢慢领悟到它的逻辑,用思维导图可以把一大段文字整理成一个框架去记忆,这样更容易上手。多用一些背诵技巧,比如数字记忆法,图画记忆,编口诀。能多背几轮就多背几轮,第一轮会比较慢,不用担心,后面越来越熟悉就会渐渐加快速度了,临近考前我基本可以做到3天背完一轮。

看/背书也要有计划,不能像无头苍蝇一样没有目的的背诵,一定要制定计划,并将计划具体化。比如一本书页,第一天看看自己在规定时间内能看/背多少页,然后第二天就量化,假如预计30天可以看完,那平均下来每天至少14页,这就是死任务,只能增不能减。(但是计划也是灵活的,30天左右,甚至34天这样的时间也是可以接受的)

理科一点(比如劳经)的可以先看多几次课本,一定要理清楚逻辑,做好笔记,自己边背边画图。背了一两遍之后,开始不看课本试着通过画图将全部内容复述出来,检验自己还有什么漏洞,并在每一次全书看完之后做框架,不断优化这个框架。

其实书本每一章的编写都有它的意义和逻辑的,一开始看一本书可以先看目录,大致理解作者的编写逻辑,看完全书之后再看一遍目录,甚至自己把整个目录/整本书以思维导图的方式表达出来。最后的理想状态就是你可以看着(甚至不看)目录把整本书的内容背出来。

(4)具体背诵安排:

a.背诵类科目

??第一轮背诵:7月-9月,2个月左右,第一遍背诵有很多基础工程要做:

一是边背边写框架。背之前先把一整个章节的内容(目录/标题)迅速过一次,大概是心中有底;然后我是以每个知识点为一个框架,写在活页纸上,接着每学完一章,我就画一章的框架。这个框架在后面轮次背诵中不断缩减,越来越清晰。第一轮背诵几乎是把每一个详细的点都好好背下来。

二是每天每一科安排至少2小时的背诵,只能多不能少,无论记不记得,都要一直背下去。难背的可以编一些口诀,管理学最好编,点也比较多。

三是每一科当天背完结束之前,再翻看一次课本对应的内容,加深印象,有补充的也可以标记在旁边,每次背诵再翻开这里一起背。

四是第二天开始新的背诵前,把前一天背诵的内容再背/读一次,这一次可以把知识点录音,以后碎片化时间就多听听吧。(这一遍背得慢也最多是2个月多一点点,控制时间也不要太紧张,没有人会一遍就记得,大脑是有记忆的,慢慢来比较快)

??第二轮背诵:9月-10月中,第二次背诵速度也没快多少,但有一点点进步就是了,继续坚持!这一次继续背+第一轮的框架反复背诵。另外,这一次一定要加入真题的背诵了,了解重点在哪里,开始有所倾斜但还是要广覆盖。同样的,第二天也是要复习前一天内容。

??第三轮背诵:10月中-11月中,这一轮花了30+天,继续背诵+框架+真题,第二天复习前一天内容。

??第四轮:11月中-12月中,这一轮花10天左右单独背一遍真题,同时也要继续兼顾知识点的背诵,背诵时间继续延长,每天每一科3小时左右。第二天继续复习前一天内容。

??第五轮:12月-考前,继续背诵,加上冲刺题、热点、模拟。三时书屋的模拟题确实很有方向性,还命中了好几道大题。我模拟了三次,每次都严格按照考试时间模拟一整天。虽然最后一次模拟还是没有写完,但是那时候让我心态平静了不少,我了解了紧张的状态,同时也降低了期望值,对自己说:不想了,我也不要求多高分了,我的任务就是写完卷子,这就是我对自己这一年多备考的最好交代。

虽然这样想有点消极,但是让我心态很平静,乃至进考场、考完,内心没有一点波动,就是“写完了,完成使命了”的感觉。最后也完成任务了嘛,所以心态一定要好啊!

总结来说,虽然我只写了背诵5轮,但是每一天我的重复,每天见缝插针的学,让我重复了远远不止5次,知识就是只有反复背诵才能加深理解,背诵专业课很痛苦,但是当你能够脱稿背出来,加上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表达,那种满足感、成就感和认知升级的快乐是任何事情都无法比拟的。

b.理解类科目

??一、看书理解阶段(3-9月):我看劳动经济学这本书三遍以上,没有使用其他的书,我看的非常细致,任何一个字眼我都要搞明白,有问题的马上问三时书屋的学长学姐(不得不说理解类科目太重要),而这些有问题的部分解答后做好笔记和标记,下一次看的时候就迎刃而解了。劳动经济学的背诵的东西不多,重在理解,所以这部分我看的很多。看书三遍的基础上加上三时书屋知识点的阅读,帮助理解,背得更快。

第三遍阅读的时候要开始尝试自己画图,一边说一边画图,看是否能够完整画出各个图表。这也是验证你是否理解了的好办法。(这一次可能不完整,没关系的,但要找出自己的逻辑漏洞,哪里画错了,为什么?正确画法是什么?)

看完一个章节、一个单元我都会做框架,理顺所有的内容和分点,而这个框架在每次背诵后的复习也会不断优化,不断升级,形成最精华、最核心的东西方便自己理解记忆。

??二、背诵阶段(9月-考前):第三遍看书的时候其实已经开始背一点点了,劳经可以背的次数是最多的,大概背了6次以上吧,方法大概和上述背诵类科目一样——背诵、第二天复习、结合真题(很重要!第一次背就可以加进来了。)

稍微有点不一样就是劳经有画图的部分,所以在背诵到有图的部分都要手画一次,继续检验和方便背诵理解。

??三、冲刺阶段(11月中-考前):这个阶段把时间分割开来,每天2个半小时背诵和复习,花半小时-1小时去学习各个热点,按真题和热点话题分类+选择1~2篇优秀论文加深理解,做好笔记,背关键点(不要指望把整本书一字不漏的背下来的,背关键点关键词作用更大)。

这个部分一个是补充知识点,找到书中对应知识点,套进去学会如何回答灵活问题;另一个就是学习论文的回答框架,找点。

因为劳经不一定会问的那么明显,有时不直接问原因/影响之类的,而是问你用劳动经济学的知识回答某个问题,那这个时候你就要从全书找关联知识点,再按照逻辑回答。这种大范围的题要求把书本目录记在你的脑海里,顺着目录找到你认为学过的知识点,这样可以解决帮助这个问题。

当我开始背诵之后,我会在背完一轮之后自己重新默写一次全书的框架,看自己还有哪里漏洞,这个工作也坚持到最后,帮助我对全书知识有非常深刻的记忆。

*许多同学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anweiweian.com/rdjs/99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