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
●从经济动能、大国格局与国际体系等四个重要层面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十四五”期间将加速演进。应对好这个变局,需要有更优秀的下一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班人。
●中国“90后”比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同龄人在某些方面的特点更为突出,“90后”受中国国力提升与中外频繁互动的影响也远远超过此前每一代人。加速演进的“百年变局”需要他们拥有更强的网络技术能力、理论自信、国际视野与全球参与,但他们中的不少人对时而会对未来感到迷惘,时而会对国力过于自信,制度壁垒与改革滞后也在影响着新一代年轻人的健康成长与中外交流。
●从中外比较看,各行各业都可能出现从世界的“跟跑者”到国际的“领跑者”角色转化,领跑优势是否持续,关键要看是否后继有人;从国内发展看,年轻人向往美好生活的实现程度,直接决定着社会矛盾的化解与国家发展的持续;从国际博弈看,年轻一代与国际社会的交往能力与国家的外部环境息息相关。
●结合十四五规划的相关内容,本报告对未来中国改革提出与“90后”特征更有针对性的
七大建议:
第一,建议尽快完善不拘一格的科技创新人才制度,激发下一代中国人的创新活力。
第二,建议尽快推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特色理论体系,让下一代中国人能深度领悟了解中国的发展逻辑与未来信心。
第三,建议尽快建成比肩国际发达标准的高质量教育系统,让下一代中国人能够出现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国家建设与发展的接班人。
第四,建议尽快深化大中型城市的户籍制度改革,让下一代中国人不再重复因区域与城乡差异引发的阶层固化桎梏。
第五,建议尽快健全顺应升级的新型消费促进政策,引导下一代中国人的健康消费。
第六,建议尽快扩大长租房与廉租房政策的覆盖力度,疏缓下一代中国人的焦虑情绪。
第七,建议尽快强化中外相通的精英流动制度,让下一代中国人能更高效地在中外机构之间进行工作职位的切换。
●16世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领衔大航海时代上百年;18世纪,英国、法国领衔早期贸易与工业革命;20世纪,美国、苏联逐渐依次领衔某一个时期或区域的发展。21世纪,中国能为世界做出多大的贡献,取决于青年一代的成长与对外互动。
年中国发展逐步进入“十四五”时间。大概率地看,在“十四五”时期(-年)全球经济增长态势会出现剧烈的数字转型与分化,大国格局的权力重心将快速向亚洲转移,传统的全球治理体系不得不面临必须改革的前景。从经济动能、大国格局与国际体系等四个重要层面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十四五”期间将加速演进。应对好这个变局,需要有更优秀的下一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班人。“十四五”期间,生于年代最年轻者将从22岁步入27岁,最年长者将从31岁步入36岁,正好是国家发展与社会建设的主力人群。根据相关统计,约有2.1亿人出生于-年,这2亿多新一代的中国人尽管居住不同区域、经历不同的家庭境状,但他们的成长进程大体与中国融入国际化并伴随着国力快速提升的进程几乎同步。结合多年的工作经历、切身实践与调查访谈,笔者对中国“90后”进行一次深度描述。中国“90后”比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同龄人在某些方面的特点更为突出,“90后”受中国国力提升与中外频繁互动的影响也远远超过此前每一代人。加速演进的“百年变局”需要他们拥有更强的网络技术能力、理论自信、国际视野与全球参与,但他们中的不少人对时而会对未来感到迷惘,时而会对国力过于自信,制度壁垒与改革滞后也在影响着新一代年轻人的健康成长与中外交流。对此,笔者呼吁在经济、政治、网络等方面都应该深化改革,进而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从中外对比的视角
研究中国“90后”
正如美国学者罗纳德·英格尔哈特(RonaldInglehart)在20世纪中叶提出“代际价值观转变理论”所说,代际价值观转变源于经济发展和生存条件的改变,特别是一些重大事件会塑造不同代际的人的优先价值。21世纪以来,入世、北京奥运、国际金融危机、G20杭州峰会、中美 对中国“90后”的成长影响极大。这些事件既让年轻一代感受到全球互动的加快,也为新一代的青春懵懂期打开了一扇世界之窗,拥抱世界的变局,感知国际的竞争,身处中外的摩擦。“处在全球化进程中”、“新技术快速更迭”、“工业化加速”、“智能革命”、“公民意识”、“创新创业”等都成为概括“90后”甚至“00后”新一代中国人人的价值观。更重要的是,中外实力消长,刻画了90后的代际心理。年以后,“90后”逐渐步入价值观日益形成的青春年代。同时,中国经济全面融入世界,在经济总量上逐渐赶超发达经济体。年,中国经济总量在赶超欧洲所有国家后,再次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而新自由主义随着年国际金融危机、年欧债危机、年“阿拉伯之春”等重大事件出现衰弱之势。年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国全开放进程加快,大量国际人才、资金、商品、信息、技术涌入。中国不断出现耀眼的创业者,抓住数字化革命的浪潮,成就如阿里巴巴、字节跳动、京东一大批新时代的全球级企业,在共享经济、数字基础设施等领域开始领先于世界。这些关键变局标识着“90后”的积极时代印记,也塑造了中国“90后”不同于年长者的时代特征。概括起来,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与前几代相比,中国“90后”成长伴随着东兴西衰的“百年变局”。他们对世界充满着自信,又处于前所未有的中外融合进程中,“扎根祖国”与“走向世界”看似两个相反的时代特征均能在“90后”一代找到印记,也暴露了必不可少的矛盾。根据公开数据,年度中国出国留学总数为66.21万人,其中国家公派(3.02万人)、单位公派(3.56万人)约5%,约90%为自费留学(59.63万人)。这些出国留学者不只是盯着欧美日等西方发达国家,而是有更多的留学选择,如南亚、西亚、中亚、非洲、拉美等。同样,中国出境人数多年来保持1.5亿人次左右,许多陌生的国际区域越来越多地出现中国年轻人。笔者曾在非洲乞力马扎罗山区、伊朗伊斯法罕古城、尼日利亚阿布贾新城、西半球最高峰阿空加瓜山麓、南极洲国际探险营、芬兰航空公司的空乘组,都曾遇到过中国年轻人。他们有的在当地求学,有的体验生活,有的做生意当导游,有的被派驻,有的被雇用,这些现象都反映了中国与世界的人员融合。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人首次出国的年龄越来越小。笔者认识多位“90后”学生,他们在中学甚至小学时就曾被父母带出国游学、观光,甚至有的已去过十多个国家。“90后”虽有全球视野,但他们未来的发展偏好仍是国内,更相信未来的成功可能更源于基层锻炼,而不是源于国际履历。据统计,包括北大、清华这样的顶尖学校在内,其京外就业率均超过50%。其中北京大学为60.53%,清华大学为59.8%,中国人民大学为54.09%。从这个角度也可看出,中美实力消长、中国国力提升对于下一代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中国年轻一代与国际社会的网络沟通并不太顺畅。防火墙的设置,使中国人无法便捷地运用国际通行的网络工具,如谷歌、推特、脸书等,在学术写作、信息共识、资料获取、国际传播上都产生不便,不仅影响了中外年轻一代的交流与互动,也影响了部分国际来华留学生对中国的好感度。如何在全球网络普及的时代塑造更好的中国年轻人国际视野、对外交流的机会,成为新时代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年轻一代拥有全球视野,比上一代更清晰地看清世界,“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有较强的代际基础。西方一些人从“90后”身上找到“中国崩溃”的证据,肯定是要失败的。现在的关键在于,应该让部分优秀的年轻人参与到全球治理的进程中,推动他们到国际上就业,更多的与世界融合,这样才可以更好地融洽中国与世界的未来关系。第二,与前几代相比,中国“90后”成长伴随着智能科技在中国的蓬勃发展。4G、5G时代带来的无现金支付、高铁、电子商务使中国社会便捷程度出现了对发达国家“弯道超车”之势。中国“90后”变得更自信,甚至有一些骄傲自满的情绪。数据显示,有97.6%的年轻人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82.5%认为,国家繁荣与发展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71.3%认为,贯彻政府政策对整个国家发展很重要,69.8%表达出对中央政府的信任。这个数据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在中国“90后”眼里,社会核心价值观内容的重要性排序依次是“富强”、“文明”、“和谐”,而通常西方所推崇的“自由”、“民主”则排在第5、7位,西方价值观对中国年轻人的影响力远远弱于上一代。“90后”在网络上被许多称为“小粉红”,他们爱国,对中国发展更加充满着信心。年中国抗疫取得阶段性的重大成绩,“90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表现令世人刮目相看。习近平总书记给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中高度评价:“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越来越多的“海归潮”折射了年轻一代对国家发展道路的认同感。年度,中国出国留学人数达66.21万,回流率高达78.4%(51.94万人),较10年前增长了48%。中国年轻一代面对着中国数百年来实力最强的时期,时代赋予了他们天然的政治自信、道路自信与制度自信。但与此同时,一股骄傲、自满情绪也在青年一代心目中蔓延。笔者曾在一档电视节目中谈到“现在中国强大了,仍应该向美国学习优点”的观点,结果遭至某年轻人居多的网站中不少网民的攻击与反对。一位赴纽约某大学交换学习后的上海年轻人曾自豪地与笔者交流:“相比于我们上海,纽约就像是大农村。”的确,面对美国人的枪支泛滥、较差的城市治安,更像是政客比吹牛的所谓“民主竞选”,中国年轻人有理由鄙夷美国某些方面,但年轻人如何理性、客观地认识世界、平视那些曾经的强者、体现中国人的包容,直接决定了中国与世界交往的未来。事实上,当下中国大学的教育体系包括教材、师资、管理都严重滞后于“90后”的求知欲,拥有网络搜索能力的学生,比许多他们的老师更能获取新知识。一些教授对于社会、国家与世界的了解甚至落后于年轻人。更值得人深思的是,当前的中国大学运行体系几乎是完全从欧美国家复制过来,不少教材缺少对中国实践的总结,指导不少学生未来的就业;一些教师脑海对西方崇拜,甚至还受到了学生的抵制。不少过于自我中心化的宣传报道容易让青年人产生心理异化的情绪。对有志于向国际拓展的中国年轻一代,很难在现有的大学体系里获取充足的知识储备。比如,目前的中国大学里都几乎没有开设关于“一带一路”的课程。第三,与前几代相比,中国“90后”成长伴随着物质财富在中国的空前积累。“90后”不必担心“挨饿”的境地,而可以更多地谋划个人价值的实现。“90后”一代的创业潮、追求佛系、超前消费的比例都远远高于过去。“90后”多数未过苦日子,不习惯储蓄,对“安全感”的理解往往不像上一代人那么强烈,对未来更自信、更乐观。数据显示,51.4%大学生认为,自己能够选择和掌握生活。在回答“未来10年最重要的发展目标是什么”时,48.9%年轻人选择“刺激经济增长”、27.9%选择“保持社会稳定”。未创业“90后”有86%明确认同或倾向于认同自主创业。“90后”无神论者的比例非常高,更乐于自我享受,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