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赠仪式现场,广州摩翼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向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捐赠资金,用于提升一线教师的教育信息化素养。张伟/摄
“‘互联网+学校教育’的新模式将改变传统教育的教学形式,让老师和学生利用互联网就能够做作业、课堂练习、批改作业、查缺补漏。利用互联网能够非常方便地实现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个性化教育。”这是7月25日在首届互联网+学校教育高峰论坛上,来自中国传媒大学网络与未来社会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互联网未来发展趋势研究专家刘锋对“翼课网”教育信息平台的评价。
7月24日—28日,首届互联网+学校教育高峰论坛在陕西西安举行。本届论坛由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广州摩翼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主办,论坛围绕“互联网+”的前瞻分析和互联网+学校教育的融合发展趋势两大宏观主线展开。
来自广东中山市坦洲实验中学的副校长东武军认为,只有在信息技术的思想引领下,探索智能化教学,才能避免不少地方和学校信息化装备成为“摆设”的现象。“以往的多媒体教学,不能完全等同于信息化教学。”
“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于做好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英语特级教师、教育部课程标准专家组成员刘兆义认为。
对于如何理解“深度融合”,刘兆义举例说,一是依靠大数据。比如班级里有50名学生,每取得一点进步都需要老师适度肯定,以鼓励学生会获取成就感。
刘兆义正在承担的全国教育信息化研究课题——“基于TPC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框架的基础英语学与教数字化平台及其资源的开发与实验”,正试图让英语教学“飞起来”。
刘锋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未来,人人可做老师、人人可做学生的信息化教学将成为可能。而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推动,虚拟现实技术也将应用到教育实践,为教育信息化插上飞翔的翅膀!,”
在刘锋看来:“未来,人类可以利用硬件存储设备承担记忆储存功能,人类可以承担更多的主动性思考,未来的课堂教学可以朝这个方向发展,开拓思维,主动探索,主动利用硬件设备检索信息,而不是去死记硬背。”
“课堂教学可以充分地利用大数据”,刘锋说,用大数据了解学生,就是精准思维的体现;用户思维把以教为中心,变成以学为中心;体验思维则是设定场景,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
翼课网CTO孙毅作了题为“教育信息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的专题发言。孙毅认为,互联网在融入到课程、学生、教师这三个教学的关键因子中应该突显以下四个要点:第一点、同步性。它不同于传统意义教辅书的同步,而是要努力做到能与课标目标要求及教学理念同步、与教学内容及学习进程同步、与学生学习状况同步;第二点、O2O(在线离线/线上到线下)。平台及资源要兼顾学与教“线上”、“线下”的不同需求,既具有从“线下”到“线上”学与教的功能,又具有从“线上”到“线下”的学与教的功能;第三点、校内校外,既满足校内课堂,又满足课外校外家庭的学与教;第四点、碎片化),资源内容经智能化软件及有经验的资源设计者予以碎片化处理并置入智能化管理系统中。
论坛现场,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柯清超教授做了《重构与超越:应用互联网思维改造外语教学》的讲座。柯清超认为,外语课堂教学的大变革需要发挥网络技术突破课堂教学时空的优势,探索互联式教学,利用网络重构课堂。大量国际化开放课程资源为构建信息时代的互动式、开放性、富媒体新型外语课程提供了基础。网络环境下教学内容创新与语言交流环境的拓展将推动新型外语课程的重构,形成超越传统外语课堂的教学模式。
“网络时代需要学校重构教育系统,融合在线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优势,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推进学校改革需要从教育政策、学校文化、教师态度、课堂教学、学生学习等多个角度考虑。”柯清超表示。
“互联网+学校教育”既是教育的未来方向,也是互联网技术实践化的落脚点,如何围绕“互联网+学校教育”让教育信息化为课堂教学所用是参加论坛的所有专家和一线教师的普遍想法,正如来自甘肃的一线英语老师周灵所说的:“教育信息技术带来的便捷让老师节省大量的事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成就感,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