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先看1丨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20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招办负责人介绍了年本科招生政策,高老师收集整理2所高校本科招生政策及新变化,供广大考生和家长参考。

01中国人民大学新增3个本科专业,5个学院实行实行“无时点分流”培养模式

中国人民大学全面推进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学科布局,大力发展前沿交叉学科。年,新增国际新闻与传播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人力资源管理(中外合作办学)三个本科专业。

今年限选科目基本与去年一致:提前批马克思主义理论限选政治,外国语言文学类、艺术类不限选考科目;本科一批理科试验班限选物理,财政学类、金融学类以及工商管理类限选物理或历史,其他专业不限选考科目;中法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中外合作办学)限选物理,今年新增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外合作办学)不限选考科目。

大类招生与培养改革

年学校继续设置理科试验班、人文科学试验班、社会科学试验班(管理学科类)和经济学类4个跨学院大类招生专业。每个跨学院大类制定统一的培养方案,强调大类基础和核心能力培养,夯实核心通识和宽厚学科基础。

大类内部打通课程选择和学习,充分赋予学生选择学习、选择发展的权利和机会。为进一步推进通识教育、大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年学校设立明德书院、明理书院,实现人文科学试验班、理科试验班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学生学习生活“三位一体”。

“无时点分流”培养改革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信息学院、新闻学院、商学院、环境学院5个学院实行“无时点分流”培养模式。学院内不设置专门的分流时段和强制分流规则,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发展规划形成个性化发展方向,毕业前按照实际完成培养要求的情况授予毕业证和学位证。

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年起首次实施无时点分流改革。学院在本科人才培养阶段实施“未来数据人才计划”和“数字人文菁英计划”(简称“双数计划”)——

1、未来数据人才计划:定位于培养具备数据生命周期思维逻辑,熟悉数据管理全链条与全流程,掌握数据管理核心技能,能够综合运用信息系统技术与数据分析方法开展前沿研究、解决实践问题的未来型高端数据管理人才。

2、数字人文菁英计划:定位于培养熟悉数字人文经典理论与前沿动态,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熟练掌握数字技术与应用技巧,能够完整运用数字化分析逻辑与方法技能开展创新性任务探索与综合性项目开发的数字人文高级研究型人才。

以“双重无时点分流”为特色:学院实施“双重无时点分流”的特色本科人才培养方式,学生在完成第一学年的全校共同课、学部基础课等课程学习之后,从第二学年进入学院的专业教育开始,就可以在学院“双数计划”中的两类“人才计划”和三大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的各个课程模块之间自主选择、自由流动,最终根据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所修读的课程和所获的学分来认定其主修专业,并在学院层面进行所参加“人才计划”的认证。优秀学生还可以在院内辅修第二专业,并可以在本专业或跨专业申请攻读硕士学位。

02北京师范大学:年拟增设相应专业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实验班

近年北京师范大学的招生政策基本维持相对稳定,并尽可能满足考生专业志愿。专业录取时,遵循分数优先原则,依据每个专业组进档考生的高考实考分和专业志愿安排考生专业录取,各专业志愿之间无分数级差。

年将增设相应专业励耘计划人才培养实验班

这两年我校新增了部分本科招生专业,年新增生态学、环境生态工程、PPE(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专业,年北京校区新增人工智能专业,珠海校区新增系统科学与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年学校将根据教育部批复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情况,拟增设相应专业励耘计划人才培养实验班。

日前,在教育部公布的年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名单中,北京师范大学新增“励耘计划”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哲学、经济学5个基地,加上年度获准的5个基地,北师大已入选10个“拔尖计划”2.0基地,入选基地总数在全国高校并列第三位,学校将依托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学校实施多项拔尖人才培养举措

1、实施本科新生导师(生)制。每年有近位教授、副教授和研究员等担任新生导师,导师中包括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

2、开辟5种渠道为有意愿学生提供自主开展科研机会,教师科研项目向本科生开放。

3、开展广泛的国际交流。与海外知名高校开展的校级、院级学生交流项目达个,交流合作形式包括交换生项目、单向访学项目、双学位项目及短期项目。

4、构建了家国情怀与价值理想、国际视野与文明对话等六大模块的通识教育课程。每学年开设近门供学生选修。学校还开设了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教师教育类课程,供有意愿考取教师资格证的同学修读。

5、实行专业选择,扩大学生自主选择权。全校一、二年级学生拥有专业选择的机会。转专业不设转出门槛,不设人数上限,且可跨文理大类。

6、实行辅修制度,拓展学生发展机会。在校进行本专业学习的同时可以修读跨学科专业的辅修课程。每年平均有20%的毕业生获得辅修证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anweiweian.com/rdgm/121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