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经授权摘自《重建中国社会学:40位社会学家口述实录(-)》/作者简介/谢寿光,笔名谢曙光,年10月生于福建武平。原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中国社会学会秘书长,二级研究员,华侨大学特聘教授,安徽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年1月毕业于厦门大学哲学系。曾任职于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先后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社会学卷”责任编辑,编辑部主任、社长助理、社党组成员。年9月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任副社长兼副总编辑,主持日常工作;年10月任社长兼总编辑。年起任中国社会学会秘书长。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年被评为“全国优秀中青年编辑”,年入选“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年荣获“韬奋出版奖”,年起,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年获“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奖”。策划的图书多次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图书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等奖项。出版各类著作多部,在各类核心期刊和《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重要报刊发表多篇论文,并多次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核心学术期刊转载。一、中国社会学会的缘起中国社会学会其实最早是由老一代社会学家余天休年建立的,但没有延续几年;后来孙本文教授年建立了中国社会学社,但年后,中国学苏联模式,学科取消了,学社也就不存在了。年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邓小平提出政治学、社会学要恢复、补课,这就从党中央层面发出重建中国社会学的号令。理论工作务虚会以后,胡乔木就找了费孝通,请费孝通先生出山,很快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就在年1月18号正式成立,由费孝通担任所长。3月15—18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会议筹备处召开座谈会,邀请北京和部分省市年以前从事社会学教育和研究的专家,以及中央有关和社会事业相关的部门,比如妇联、教育部、公安还有劳动部这些共青团相关部门开了一个60多人的座谈会,在这次会上成立中国社会学研究会,通过了中国社会学研究会的工作条例草案,选举了由50多人组成的理事会,费孝通担任会长。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会议筹备处设立在中国社科院,具体负责社会学恢复筹备工作的负责人叫陈道,是一个老革命,也对恢复与重建社会学发挥过很大作用。年华中工学院要筹建社会学系,就把王康先生请到那里去,当时王康先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同时负责学会的日常工作。所以中国社会学研究会就在华中工学院召开了第二届理事会。这一届理事会上,社会学研究会更名为中国社会学会,费孝通先生继任会长。这次会议开完以后,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费老调入北京大学,梅益担任中国社科院党组书记秘书长,马洪担任中国社科院院长,社会学所的班子也开始发生变化,经济学家何建章担任社会学所所长。由于理念的差异,大约前后六七年的时间,中国社会学会活动处于低潮。二、进入有序发展时期年后,陆学艺教授由农村发展研究所调入社会学所,没多久就正式担任社会学所所长。这年夏天,在宜春召开了由黑龙江社科院社会学所承办的全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社会学学术研讨会,这是一场两三百人规模的全国性学术研讨会。这次会议成功举办以后,陆学艺教授就跟我和沈原商议开展社会学教科书的编撰工作,同时讨论学会的重启,当时沈原在社会学所已经担任科研处处长。后来,陆老师因为长期搞农村调查,和时任北京市农委主任段应碧比较熟,就在现在的海淀区政府、当时北京农委管的一个渔场借了个招待所,我们在那边编《社会学:中高级干部读本》,基本上每周都在那聚会,讨论学会的重启,因为当时学会理事会早该换届了。学会换届最关键的问题是谁来担任新一届理事会会长,陆老师提出来说,因为他刚进入社会学界,自己还没办法直接担任学会的会长,更何况费孝通先生、雷洁琼先生都还健在。我因为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对学界非常熟悉,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问我说谁合适担任会长时,我就推荐了当时北大社会学系主任袁方教授。袁方教授当年在西南联大是陈达先生的学生,后来在清华大学国情调查研究所,但他同时在人民大学(当时的北京经济学院)从事有关劳工劳动方面的研究,所以基本上他是一直在持续坚持着社会学的。当时我记得沈原和袁方先生熟悉,陆老师接受了我的提议后安排沈原和袁方沟通。为什么要推举袁方来当会长?就是要弥合社会学当时在中国社科院和北大之间的一些裂痕,袁方当会长的话是费老和雷老或者社会学界都普遍能够接受的。郑杭生先生年从英国留学回来,开始在中国人民大学筹建社会学研究所,并作为主要成员编撰《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好在陆老师和郑老师他们本科都是哲学系的,我也是着力促进,所以他们俩就开始达成整个社会学学科发展的很多共识。第三届理事会组成的时候,郑杭生教授已经是人民大学的副校长,所以正好他们两个达成了默契,由袁方当会长,陆学艺、郑杭生担任副会长。还有一个副会长是天津社科院的王辉院长,他原来是天津市委办公厅的主任,社会学恢复与重建期间,他对社会学有兴趣,以高级干部的身份在南开旁听,后来在天津做了份问卷的家庭调查,潘允康是他的助手。因为王辉和当时南开大学的社会学系副主任杨心恒先生是很好的朋友,我通过编撰“社会学卷”这个关系也和杨老师成了忘年之交。所以当时我就推举王辉担任中国社会学会第三届理事会副会长,而且提出的条件就是请他担任副会长以后,筹办中国社会学的首届学术年会,因为学会的主要任务是要团结中国社会学界,郑杭生教授当时提出来学会的中心工作就是办年会,于是我在后台负责筹办、落实。年夏天第三届理事会在北京召开。由于80年代后期费孝通教授是全国政协副主席,后来成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所以上一届学会的工作报告是林耀华教授做的。第三届理事会正式选举袁方担任会长;陆学艺任副会长兼秘书长,法人代表;推举费孝通和雷洁琼先生为名誉会长——在社会学恢复、重建与发展的历史上,中国社会学会除了这两位德高望重的社会学大家,就只有陆学艺与郑杭生担任过名誉会长,后来根据李培林的提议第七届理事会审议通过,学会就不再设立名誉会长这个职务了。年第三届理事会期间与雷洁琼先生合影第三届学会理事会成立之后我就担任副秘书长,我那时候很年轻啊,34岁,就已经开始帮着陆学艺教授来筹划学会的日常工作了。当时中国社科院是学会的主管主办单位,学会秘书处设在社科院社会学所,那个时候秘书长是宋家鼎,早年第一届研究会开始成立时他就属于社会学会的最早的筹办者之一,协助陈道做具体工作。年的时候他担任秘书长,当时有好些副秘书长,其中一位王庆基是社会学所的党委书记,他是从近代史所过来的,学会的内部日常事务由他负责。我就主要帮陆老师协调全国社会学界的各种关系,包括筹备学术年会之类。到了年,袁方担任会长届满,我们召开第四届理事会,通过陆老师和郑杭生教授的共同努力,学会换届完成。陆学艺担任会长,郑杭生、王辉、吴铎、邓伟志、何耀华、赵子祥、谷迎春、宋林飞、王思斌等人被选为副会长。除了年与亚洲社会学大会、年与世界社会学大会合并召开外,社会学学术年会自年至今连续召开,从未中断。年,陆学艺担任会长期满,但是他还希望在学会继续发挥作用,于是,他找我和其他几位在社会科学院系统工作的学会领导,酝酿做一些制度上的设计。考虑到中国社会学的历史,从恢复与重建学会开展活动一直到年以前,基本上是以社会科学院系统作为主角,学会的领导成员里头,社科院系统的占比高,每次年会也主要是社科院系统来筹办。第一届、第二届都是如此,第三届由中山大学承办,第四届年会由上海社科院承办,所以基本上一直都是社科院系统唱主角。由于郑杭生教授和陆学艺教授分别代表高校系统和社科院系统,因此社会学两支队伍各有特点,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合作得还是非常愉快的,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学的发展。鉴于当时学界的状况,我就内部跟大家沟通协商,提出了一个双会长动议,而且明确地提出双会长只干一届。所以第五届理事会实行了双会长制,那个时候我开始正式担任学会秘书长。自从我年秋天来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后,社科文献社就逐渐成为中国社会学最大的出版中心,所以我也选择把学会日常的很多工作接起来,提供平台和经费的支持,深度为社会学的学科建设、学术成果推广做贡献。三、转型与变革年在合肥召开第六届理事会,郑杭生正式担任会长,李培林担任常务副会长、法人代表,学会的工作开始逐渐走向进一步的规范和国际化,理事会任期由5年改为3年,年会的参会人数开始扩充。即便这个时候,年会的主办方还是以社科院系统为主,学会的副会长还保持着相当的具有社会学背景的地方社科院领导的比重。年第七届中国社会学会在吉林长春召开,李培林担任会长。这一届学会理事会有很大的变革,首先是规定了会长的任期,把会长的任期定为3年,由李培林这届开始做表率,不能连任;第二,副会长任期由原来的三届变成两届;第三,设立学术委员会,卸任的学会副会长任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会工作进一步走向法治化、民主化和规范化的轨道。随着社团管理登记的完善,学会发展进入到一个比较重要的时代,年会的参会人数、参会质量明显提高。自从年沈阳社会学年会开创优秀论文评奖制度,此后一直坚持下来,获奖论文质量越来越高,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学术共同体对这个年会的认同度也越来越高了。在吉林长春那次学术年会上,参会人数已接近千人了,年会的组织难度就也越来越大,面临着进一步的转型和变革,年会人数进一步扩充,分论坛进一步扩大。年会承办方只是做组织工作,我们秘书处负责年会的改革、调整和设计,当时就开始进一步优化,让学会发挥它在规范化方面的引领作用。年社会学年会在武汉大学召开,参会规模已经达到人,分论坛50多个,利用教室来当会场,这就形成了规模效应。从那以后学术年会基本上是由高校来承办。第八届理事会选举宋林飞担任会长,李强年龄比宋林飞小一点,他则于年九届理事会担任会长。李培林年11月当选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年7月升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负责科研和学会。这个时候社会学界一致的呼声是他不能离开学会的领导层,还要继续在学会领域发挥作用。于是我和第九届学会会长李强教授商议并征得本届理事会一致同意,聘请李培林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学术委员会是学会聘任的最高学术咨询机构,负责学会优秀论文的评奖、优秀论坛的评选,维护中国社会学的学术道德和学术伦理,尤其是学术委员会的主任还要作为换届选举的负责人。所以这样一种制度设计应当说是我作为秘书长期间在学会制度建设的大量工作中做的最值得称道的一件事情。从年第七届理事会以来,学会发展进入新的时代,学会改革持续推进,特别是任期制和民主推选,学会的管理逐步规范化。这些年为了学会专业委员会的规范和有序发展,学会设置一些规定,包括定期年检、会员制度、换届改革等。因为我深知中国社会学会最初设立的时候是由各省市社会学会的团体会员来组成的,随着社会学的重建与发展,而且越来越成为显学,队伍在不断壮大,我们在会员制度上就持续不断地做了改革。我记得在第四届理事会时就开始常务理事的推选,根据社会学的学术分布和学术活跃的状况,进行局部的调整,增加了常务理事和理事的名额。后来改革进一步完善,随着“”“”高校社会学博士点的增加,从年第五届理事会开始,博士点的负责人成为常务理事人选,在编10人以上的社会学研究、教学单位可以推选一名理事。还有就是严格管理专业委员会的设置条件,如果专业委员会失控,学会的管理就容易失控。谢寿光在中国社会学会年学术年会为获奖论坛代表颁奖从年开启编辑《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起,我已投身中国社会学35年,从年被聘为中国社会学会副秘书长起,我已为社会学会服务30年。学会领导有任期,秘书长也肯定有任期。由于我的这种历史渊源和机缘,也由于学界对我本人的这种肯定和信任,我从第三届理事会当副秘书长开始,一直是在为学会的日常组织工作付出。对于我本人来说,这些投入和付出我无怨无悔,也获得了学界的高度认可和信任。推荐阅读:谢寿光丨一个学术出版人亲历和见证的中国社会学重建谢寿光丨我与《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的编纂出版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