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如何“格”中药?
宇宙万物各得气之偏而自成太极,气象万千,如何拨开迷雾识得其庐山真面貌呢?就需要我们在大量的观察基础上学会正确而有效率的格物致知的方法。格物致知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认识宇宙万物的基本方法,中医理论就是建立在格物致知的基础上的。
取类和比象是最基本的格物方法。取类就是给事物分类,比象就是比较两类事物使它们建立联系。比如味道可以按五行分为酸苦甘辛咸,人体脏器可以按五行分为肝心脾肺肾,这是取类的过程;把同属木的酸与肝建立联系,酸入肝,就是比象的过程。
中医最常用的格物致知的思维模型是阴阳、五行,它们是非常复杂而抽象的取类和比象方法,不是我们普通人能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而是由中华民族的先知们总结并历代传承下来的,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上认识宇宙万物。
阴阳是最基本的模型,是理解所有中医理论的基础,阴阳有动有静,《内经》中有详细的描述:“内者为阴,外者为阳”、“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者藏精而起亟也”。体用和主客相搏是阴阳理论的延伸和应用。任何东西,都有体有用。体,就是所在部位;用,就是能量要走的趋势。比如叶片在外,其体对应的就是人体的表部,其用就要阴成形,结合起来,其通用的药性就是收敛表气。主客相搏是药物与人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决定了药物的五性——寒热温凉平,人服用附子的结果为是阳气更足、更热了,所以附子是热药,服用石膏的结果是阳气更弱、更冷了,所以石膏是寒药。
五行是按物质运动的五种趋势来对万物进行抽象分类的模型。比如动物可以按五行分成毛虫、羽虫、倮虫、介虫、鳞虫,分别对应木、火、土、金、水。其中,毛虫是变化性的动物,比如昆虫,从卵变成蛹,再变成幼虫,最后到成虫。又比如蛇,长大的过程中不停蜕皮。青蛙也是由蝌蚪变化而成的。倮虫是肉在骨外的,多数哺乳动物包括人都是倮虫,人还是倮虫之长,是倮虫中灵性最强的动物,我们常吃的动物,如猪牛羊都是倮虫,离人最近,所以最补。而药物中,毛虫和介虫比较多。
在阴阳、五行、体用、主客相搏的理论指导下,我们观察动植物和矿物的“性味、形色、气、质、时地”就可以确定它们的药性。如桂枝喝了身体会更热(热性),味道是辣的(辛主散),是枝条(主发散),色棕黄(可通气),气味香烈(入脾),质轻(主升浮),春夏采收(属阳),产在东南亚和中国南部(属阳),就可以推出它的药性是热性、发散、通阳,用这三个药性就可以解释桂枝在《伤寒论》方剂中的作用。
药物的功效要综合其所有特征来看,一种药物通常不止一种功效,一种药物的不同部位功效还可能不同。比如荔枝,它的皮上有很多凸起、麻麻咧咧的,就是一种向外发的象,虽然皮在表主内收,但不敌其开散之性。因为皮发散,所以荔枝肉就闭气,因为要维持自身的平衡。而最里面的荔枝核又破气。所以,如果吃荔枝上火了,煮点荔枝壳的水一喝,气散开了,就不上火了。
世间万物皆可为药。学会了格物,方可知道万物如何入药,如何与我们、与病人发生正确的联系。此亦为医道之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