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酒渣鼻好医院 http://pf.39.net/bdfyy/jdsb/210310/8733703.html
前言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自限性呼吸道传染病,通过飞沫传播。流行性腮腺炎主要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以腮腺肿胀、疼痛,伴有发热为其主要特征。儿童病者易并发脑膜炎,成人病者易并发睾丸炎或卵巢炎。病人感染腮腺炎病毒后,前期症状大多不明显,有则较短,可出现晨寒、倦怠、食欲不振、结膜炎、咽炎、肌肉酸痛等。潜伏期为4-25天,平均8天。起病多数较急,体温38-40℃,伴有恶寒、头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症状轻重不一。中医称之为“痄腮”,民间取之谐音称为“炸腮”。据流行病学统计,90%的病例发生在5-5岁的幼儿及青少年,患病后可获持久性免疫力。近年来由于我国已经开展腮腺疫苗接种工作,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已下降,但在成人聚集的地方亦散发,并且成人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率有所上升,并发症也相对增多。经过长期的临床研究,中医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得到了不错的效果。近年来,中医中药疗效肯定,副作用小,越来越受到患者青睐,因此很多医家把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目光都投向了中药。本文旨在使用系统医学对流行性腮腺炎进行分析后,医学研究者们能基于该疾病的本质病理,更好的使用中药和(或)西药对疾病进行更精确的辩病施治。第一部分中医对流行性腮腺炎的认识一、中医对流行性腮腺炎的病因认识传统中医学将流行性腮腺炎又称之为“蛤蟆瘟”或是“痄腮”。中医学认为,本病是由感受风热邪毒所致,邪毒从口鼻而入,侵犯少阳胆经,热毒蕴结经脉,郁结不解,气滞血瘀。《诸病源候论》曰“肿之生也,皆由风邪、寒热、毒气客于经络,使血涩不通,壅结皆成肿也。”因足少阳之脉起于内眦,上抵头角下耳后,绕耳而行,故见下腮部漫肿、坚硬作痛。初起邪肺胃,故伴有恶寒、发热、头身疼痛、咳嗽肺卫失和症状及咽喉疼痛之胃热上冲见证。少阳与厥阴相表里,足厥阴肝经之脉下绕阴器,热毒由少阳传及厥阴,则可发生壮热、头痛、呕吐、痉厥、昏谵、肢强等(脑膜炎、脑炎)。足厥阴肝经之脉下绕阴器,可出现现代医学睾丸炎、卵巢炎。邪毒内传,损伤心阳,耗及心血,则见心悸、胸闷、喘促等证,并发心肌炎。本病病机主要为:外感风热时毒,热毒上攻,阻遏少阳;胆热犯胃,气滞血瘀;温毒炽盛,涉及心肝;气血亏损,痰瘀阻留;邪退正虚,气阴亏耗等。但本病大多数病例病情较轻,治疗及时,发生内传之证少见。二、中医对流行性腮腺炎的治疗由于本病主要病机是外感风热邪毒,热毒上攻,阻遏少阳,胆热犯胃,气滞血瘀。主要将流行性腮腺炎分为风热外袭型、热毒炽盛型、邪毒内陷心肝型、邪毒引睾窜腹型4型,根据症状分型辨治。(一)风热外袭型风热外袭型:耳前下轻度酸胀不适,皮色不变,按之有硬结,咀嚼时痛重,恶寒身热,头痛咽红,口渴咽干,舌质淡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治法:疏风清热解毒。(二)热毒炽盛型热毒炽盛型:两腮漫肿,灼热疼痛明显,皮肤光亮,张口受限,咀嚼困难,高热头痛,心烦少寐,口渴咽干,咽喉红肿,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滑数。治法: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三)邪毒内陷心肝型邪毒内陷心肝:发病数天后,突然高热头痛增强,呕吐烦躁,神昏嗜睡,四肢抽搐,舌红绛,香干或黑,或有芒刺,脉沉弦细数。治法:清热解毒,熄风镇痉,普济消毒饮。(四)邪毒引睾窜腹型邪毒引睾窜腹型:男性多见,或两侧睾丸肿痛,或内有积液,女性多为单或双侧小腹疼痛,并伴有高热、战栗、呕吐。治法:清泻肝胆理气活血,龙胆泻肝汤加减。另外,还有外治法:初起时局部金黄膏外敷患处,次/日。中期车前草、马齿苋、公英取鲜草捣烂敷患处或侧柏叶、鲜地龙、青黛粉各等份加冰片少许捣烂如泥外敷。针灸治疗:①点灼角孙穴;②点灼列缺穴;③耳穴:取耳穴、腮腺、神门、耳尖皮下埋针;④体针:合谷、颊车、翳风,用泻法,消肿止痛,疏风清热,体温高者加风池、大椎、外关、曲池,呕吐配内关、足三里。参考文献:
[]朱强,苏海华,赵雅静.小儿流行性腮腺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J].兵团医学,,52(02):23-25.
[2]吴彩霞,陈保平.流行性腮腺炎的中医药治疗[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4(04):.
[3]张金召.小儿流行性腮腺炎的中医治疗及护理[J].医学信息,0,33(z):-.
[4]黄云.中医治疗流行性腮腺炎浅识[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04):.
第二部分现代生物医学对流行性腮腺炎的认识一、现代生物医学对流行性腮腺炎的病因认识现代医学认为,流行性腮腺炎由腮腺炎病毒感染而导致,属于呼吸道传染疾病,流行性腮腺炎病毒主要是侵犯患者的腮腺,但偶也有侵犯肝、肾、心脏、关节等器官以及其他腺组织和神经系统等的可能。腮腺炎病毒从呼吸道侵入人体后,在局部粘膜上皮细胞和脸部淋巴结中复制,然后进入血流,播散至腮腺和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腮腺炎和脑膜炎,临床上出现多个器官相继发生病变,是一种多器官受累的疾病。腮腺炎的病理特征是非化脓性炎症,腮腺导管壁细胞肿胀,导管周围及腺体壁有淋巴细胞浸润,间质组织水肿等病变可造成腮腺导管阻塞,扩张和淀粉酶潴留。淀粉酶排出受阻,经淋巴管进入血流,使血和尿淀粉酶增高。脑膜、睾丸、卵巢和胰腺等亦可受累;腮腺炎合并脑膜炎,考虑是血溶-细胞融合蛋白所致的神经细胞的变性,坏死和炎性浸润,亦可见急性血管周围脱髓鞘。二、现代生物医学对流行性腮腺炎的治疗对于流行性腮腺炎的治疗一般抗生素和磺胺药物无效,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无肯定效果,仅在重症或并发脑膜脑炎、心肌炎时给予短期使用。男性成人患本病早期应用己烯雌酚(乙芪酚),以防睾丸炎发生。对症治疗高热时可物理或者药物降温。头痛或腮腺肿痛明显时可以使用镇痛剂。主要以隔离患者,卧床休息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流质饮食,避免酸性食品,注意口腔清洁,保证足量液体摄入等为原则。参考文献:[]高圆.更昔洛韦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流行性腮腺炎疗效及对血清指标的影响[J].北方药学,0,7(05):44-45.[2]颜振刚.干扰素、病毒唑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疗效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26):-.[3]李思阳,李德春,田英俊.例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调查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54(28):28-30+69.[4]崔丛,李轲.流行性腮腺炎的调查及分析[J].健康大视野,0,(4):.第三部分关于流行性腮腺炎的系统医学分析通过现有资料对流行性腮腺炎进行病理分析。、外来病原物质入侵人体(外邪)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Mumpsvirus,MuV)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腮腺炎病毒主要通过侵犯患者的腮腺,偶也有侵犯肝、肾、心脏、关节等器官以及其他腺组织和神经系统等的可能,腮腺炎病毒从呼吸道侵入人体后,在局部粘膜上皮细胞和脸部淋巴结中复制,然后进入血流,播散至腮腺和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腮腺炎的发生。F基因型是中国大陆地区MuV流行的优势基因型,同时也是中国所特有的本土基因型,连续多年的MuV病毒学监测数据显示,F基因型一直是中国MuV优势流行基因型。-年,中国大陆地区有多个F基因型MuV分支在流行传播。参考文献:[]崔爱利,朱贞,张燕,邱琪,毛乃颖,许松涛,姬奕昕,王慧玲,许文波.-年中国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学监测及基因特征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24(03):-.[2]高圆.更昔洛韦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流行性腮腺炎疗效及对血清指标的影响[J].北方药学,0,7(5):44-45.[3]颜振刚.干扰素、病毒唑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疗效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6):-,.2、人体组织数量发生变化(阴虚)暂未能发现相关变化。3、人体组织数量发生变化(阴盛)暂未能发现相关变化。4、人体功能发挥发生变化(阳虚)腮腺炎是临床常见病,流行性腮腺炎的患者血清白介素-(IL-)、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明显升高。血清中IL-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血管内皮细胞、肾系膜细胞也可产生。IL-明显升高是由于抗原刺激单核巨噬细胞,导致该细胞活化产生大量IL-。TNF-α水平明显升高,是由于血清中IL-升高激活单核巨噬细胞所致。TNF-α本身具有细胞毒活性,可以介导和扩大内毒素的多种生物学作用,直接或间接引起脑组织损伤。可以促进受感染细胞表面的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表达,诱导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增殖分化,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活性,作用于血管内皮对中性粒细胞(PMN)有趋化、粘附、促脱颗粒,释放溶酶体酶,激活补体作用。血清中TNF-α也可作为内源性致热原。血清中IL-6升高是由于IL-活性增高刺激辅助型T细胞2(TH2)细胞分泌增加所致,IL-6的升高可促使B细胞活化,分泌过多免疫球蛋白,使体液免疫处于高反应状态。而血清中IL-8升高则是由于致炎因素和炎症介质如IL-、TNF-α、脂多糖(LPS)等诱导单核和血管内皮细胞所致。体外试验证明血清中IL-8主要对PMN有趋化作用,刺激PMN出现脱颗粒,导致溶酶体酶的释放和过氧化氢类物质的生成。同时IL-8也有抗炎作用。这些细胞因子血清浓度增高,导致腮腺炎的发病。腮腺病毒侵犯胰腺、睾丸,通过上述细胞因子导致胰腺炎和睾丸炎。另有研究发现,流行性腮腺炎患者血清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较正常人升高,SIL-2R具有中和活化T淋巴细胞白介素-2(IL-2)作用,从而减轻自我效应,使机体免疫功能减退,降低机体清除病毒能力,加重病情。β2微球蛋白(β2-m)已被公认与机体的细胞免疫、肿瘤及炎症密切相关,近年研究发现流腮患儿唾液β2-m含量显著高于正常人,分析其升高原因可能与淋巴细胞浸润、β2-m合成增加及坏死细胞释放有关。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流行性腮腺炎患者机体存在炎症反应,炎症反应不仅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原因,也是加重疾病、产生并发症的因素之一。参考文献:[]徐婷.重组人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对流行性腮腺炎患儿临床症状及炎症反应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0,24(34):-.[2]王强,董巍.流行性腮腺炎脑膜脑炎患儿脑脊液NO及TNF-α的测定及其意义[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4(02):45-46.[3]赵术胜,胡敬富,杨月亮,杨华琴,李萍.腮腺炎急性期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及意义[J].临床医学,(06):32-33.[4]董慧凤,黄秀香,叶迎宾.AMS、ASO、RF、CRP在流行性腮腺炎诊断中的结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6(28):38-39.[5]王瑞华,金洪彬,何浩明.流行性腮腺炎患儿唾液β2-mRIA[J].放射免疫学杂志,(0):27-28.5、人体功能发挥发生变化(阳亢)暂未能发现相关变化。6、气体交换功能发生减弱(气滞)研究发现,发生炎症的组织中,细胞内促炎症酶和细胞因子的合成量大大增加,对氧的需求量增加,引起局部组织缺氧,同时炎症部位浸润的中性粒细胞消耗大量氧气,加重了组织的缺氧状况。并且,炎症引起相关组织的纤维化和血栓形成,导致炎症部位血液供应减少,进而导致氧气供应减少。由此可知,流行性腮腺炎属于一种炎症性疾病,缺氧是其产物也是加重炎症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研究发现,低氧诱导因子-α(hypoxiainduciblefactor-α,HIF-α)是肿瘤细胞应缺氧而产生的调节因子。它可以调节很多下游靶基因的表达,包括缺氧能量代谢、血管发生和细胞侵袭等方面的靶基因,使肿瘤细胞耐受缺氧,增加供氧和供能,从而促进肿瘤生长、浸润和转移。有研究显示,HIF-α在正常腮腺组织无明显表达,在腮腺良性肿瘤中低表达30.00%,在腮腺恶性肿瘤中高表达75.00%,而研究发现腮腺炎有发展成肿瘤的机率,及早的增强患者气体交换功能,维持患者外环境的稳态,能够对疾病的恶化起到预防作用。参考文献:[]李德超,董洪宇,于丽.HIF-α在腮腺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黑龙江医药科学,9,32(04):40-42.[2]何秀慧.缺氧诱导因子α与核因子κB在炎症缺氧环境中相互作用研究进展[J].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0(0):4-42-43-44-45.[3]吴子钊,马贵州,司予北.雷尼替丁软膏外敷佐治流行性腮腺炎[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0(06):.[4]肖玲燕,刘宁.缺氧与炎症[J].中国急救医学,,32(2):33-35.7、肠道交换功能发生减弱(肠滞)暂未发现相关肠道菌群紊乱导致流行性腮腺炎的文献,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紊乱引起的内毒素血症可能是引发炎症活动的重要因素。肠道菌群产生的脂多糖(LPS)是肠道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对炎症和代谢性疾病早期发展起关键作用。LPS进入血液可引起内毒素血症,介导全身低水平炎症反应。同时,多项研究显示,使用大黄、大黄相关制剂以及中药灌肠的方式治疗流行性腮腺炎都有很好的效果。由此可见,维持肠道菌群平衡对于治疗流行性腮腺炎以及防止疾病的病情加重都有很好的作用。参考文献:[]王萍,王颖,万红,等.肠道菌群在代谢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J].中国糖尿病杂志,0,28(2):47-49.[2]孙翠萍,许费昀,康新桂.大黄芒硝外敷联合"消腮茶"口服治疗流行性腮腺炎30例临床研究[J].江苏中医药,,50(3):50-52.[3]滕希群,于晓波,柳春华.中药灌肠治疗流行性腮腺炎[J].中国民间疗法,2,0(3):35-36.[4]穆宏志.大黄治疗流行性腮腺炎86例效果观察[J].中国乡村医药,8(03):50.[5]刘国庆.大黄与西咪替丁治疗流行性腮腺炎32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0-0.8、血液交换功能发生减弱(血瘀)多个学者对流行性腮腺炎患者行超声检查发现:①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患者血流信号明显增多,较重者呈“树枝样”改变;②血流频谱:血流速度加快,阻力指数减低。同时,流行性腮腺炎本质上是一种炎症性疾病,炎症的局部表现为红、肿、热、痛,而红肿即是由于局部血管扩张、充血、血管通透性增高等原因所致。因此,可以发现,流行性腮腺炎患者机体确实存在血液微循环障碍,其中的致病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参考文献:[]向清玉,王淑萍,董艳娥,等.超声及实验室检查在流行性腮腺炎防治中的应用及分析[J].医疗卫生装备,,37():69-7.[2]曾容.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价值[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6(2):56.[3]邓志兰.流行性腮腺炎的超声表现探析[J].健康大视野,,(6):4-42.[4]郑可欣.流行性腮腺炎的超声诊断特征与结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0,20(78):25-26.9、体液交换功能发生减弱(湿阻)有学者对98例流行性腮腺炎患者行超声检查发现,患者声像图表现为腮腺弥漫性肿大,实质回声减弱或增强,不均匀,部分实质内见散在网络样水肿声像,部分实质内见低回声结节。颌下腺受累者颌下腺肿大,回声减弱或增强,不均匀。周围不同程度的淋巴肿大,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形态欠规则,皮、髓质分界欠清,内部回声减弱。另有许多学者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另外,在流行性腮腺炎的治疗药物研究中,确认药物是否有疗效的观察指标就包含了腮腺局部水肿、颌下腺炎及舌下腺炎所致肿痛消退/3和完全消退所需时间。由此可知,调节患者体液代谢,加速浸润的炎性因子排出体外从而改善腮腺肿胀是治疗该病的必要步骤。参考文献:[]向清玉,王淑萍,董艳娥,等.超声及实验室检查在流行性腮腺炎防治中的应用及分析[J].医疗卫生装备,,37():69-7.[2]曾容.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价值[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6(2):56.[3]邓志兰.流行性腮腺炎的超声表现探析[J].健康大视野,,(6):4-42.[4]郑可欣.流行性腮腺炎的超声诊断特征与结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0,20(78):25-26.从上述分析流行性腮腺炎的病理变化,从系统医学的角度分析,其主要的病理变化为:阳虚(炎症反应)+外邪(腮腺炎病毒的侵犯)+湿阻(腮腺弥漫性肿大、周围不同程度的淋巴肿大)+血瘀(血流信号增多、血流速度加快)+气滞(局部组织缺氧)+肠滞(肠道菌群紊乱)。一个流行性腮腺炎患者,其具体病理变化可以用如下的诊断图谱来表示。第四部分使用系统医学分析流行性腮腺炎的治疗原则从上面的流行性腮腺炎的病理变化分析及诊断图谱,按照其治疗的优先性顺序,我们制定出如下的治疗原则:、增强人体功能发挥(补阳)2、祛除外来病原物质(祛邪)3、增强体液交换功能(祛湿)4、增强血液交换功能(活血)5、增强气体交换功能(行气)6、增强肠道交换功能(通肠)下面我们来一一阐述:、增强人体功能发挥(补阳)能够调节人体功能发挥,增强人体免疫功能的常用药物有:黄芪、皂角刺、蛇床子、甘草、秦艽、杜仲、山茱萸、桑寄生、细辛、桂枝、制附子、羌活等。现代的科学研究发现,温阳药有很好的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效果,例如:黄芪多糖后能抑制NF-κB(p65)的激活,下调炎症因子IL-β、TNF-α和促凋亡因子Caspase3的表达,从而减轻炎症反应。皂角刺具有很好的调节免疫的功能,其提取物能调节小鼠血中细胞因子IL-2、IL-6、IL-2和TNF-α的水平,调节淋巴细胞的生长分化、激活巨噬细胞,同时,有学者使用皂角醋液外敷治疗腮腺炎病毒感染所致流行性腮腺炎5例,全部治愈。雷尼替丁等。组胺、前列腺素E(PGE2)是参与并加重炎症反应的重要炎症介质,在急性炎症灶中存在大量上述物质。雷尼替丁是组胺H2受体拮抗剂,能减轻炎症反应。炎症时淋巴细胞组胺受体激活,诱导抑制性T细胞(Ts)活性,Ts活性增强;抑制淋巴细胞增殖;减少淋巴因子合成;抑制抗体合成。雷尼替丁可以阻断这种作用,增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从而减轻和治愈病毒感染性疾病。参考文献:[]胡庆梅,朱义杰,徐桂芳.黄芪注射液加定风止痛胶囊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疗效观察[J].实用医学进修杂志,4,32():38-39.[2]秦源,熊宇,徐寅生,朱世杰,曹峰.黄芪多糖通过抑制炎症反应降低SAH大鼠的脑损伤[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0,8(26):65-67.[3]邢峰丽,封若雨,孙芳,封晓红,刘涌,霍萌,赵蓉,祁爱风,刘伟花,张艳霞.皂角刺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环球中医药,,0(0):-.[4]陆华英,陆怀宝.皂角醋液外涂治疗流行性腮腺炎5例[J].桂林医学院学报,(0):72.[5]吴子钊,马贵州,司予北.雷尼替丁软膏外敷佐治流行性腮腺炎[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0(06):.2、祛除外来病原物质(祛邪)推荐的祛邪类药物,包括黄芩、黄连、黄柏、苦参、栀子、金银花、连翘等。现代科学研究发现,祛邪药有很好的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效果,例如:蒲公英具有广谱抑菌作用,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真菌、螺旋体等多种病原微生物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临床上与其他中药配伍广泛用来治疗痰热郁肺、咽喉肿痛、小便热淋、湿热黄疸、阑尾炎毒热期、瘰疬痰核、痔疮、流行性腮腺炎、胃溃疡等常见疾病。土茯苓的抑菌范围广,抑菌活性强。其含有落新妇苷、异黄杞苷、胡萝卜苷、皂苷等苷类化合物,琥珀酸、棕槟酸、阿魏酸、莽草酸等有机酸以及鞣质、树脂等抑菌成分。土茯苓水煎剂基本能保证这些活性成分的抽提,因而显示出抗菌活性。更昔洛韦、利巴韦林等。更昔洛韦是通过选择性抑制病毒缓解流行性腮腺炎的症状,属广谱抗感染类药物。利巴韦林为抗病毒药物,可抑制病毒蛋白质、DNA及RNA等合成,从而起到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作用。参考文献:[]喻新芳,胡三性.复方黄柏散治疗流行性腮腺炎例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2,3():-.[2]杨守珍.黄柏石膏粉外敷治疗流行性腮腺炎[J].中国民间疗法,0,8(2):5.[3]莫长城.银花连翘解毒汤治疗急性流行性腮腺炎疗效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8,8(4):23-23.[4]刘娟.病毒唑、夏枯草方剂联合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并发脑膜炎79例临床观察[J].医学信息,7,20(8):-.[5]纪莉莲,范怡梅.土茯苓体外抗菌活性实验[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5):-24.[6]赵洪艳.野菊花叶可治腮腺炎[J].老年健康,20:29.[7]王小红.板蓝根颗粒联合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儿童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分析[J].北方药学,,5():0.3、增强体液交换功能(祛湿)常用的祛湿药推荐:苍术、半夏、茯苓、地肤子、车前子、泽泻、薏苡仁、土茯苓、石菖蒲、泽兰等。从土茯苓中提取分离得到的落新妇苷(Astilbin)能明显增加大白鼠的排尿总量,且有剂量-反应关系,给药后lh能增加尿Na+排出量,从而达到利尿消肿作用。茯苓素对细胞中总ATP酶和Na+-K+-ATP酶有一定的激活作用,能促进机体水盐代谢,改善机体水肿情况。暂未发现相关药物。参考文献:[]曾仁义.土茯苓治疗流行性腮腺炎[J].中医杂志,,42():.[2]张翃舟,岳峰梅,王辉.单味土茯苓的临床应用[C].//中国药学会.第七届全国中药和天然药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3:33-.[3]崔鹤蓉,王睿林,郭文博,等.茯苓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西北药学杂志,,34(5):-.4、增强血液交换功能(活血)推荐的活血化瘀药物,包括川芎、鸡血藤、金刚藤、丹参、当归、红花、桃仁、王不留行、赤芍、丹参等。葛根总黄酮对扩张冠状血管、促进脑循环、改善局部轻微脑循环障碍有显著作用,还可以通过影响细胞膜对钠、钾、钙等离子的通透性来改善由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心律不齐。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红花具有抗凝血,改善血液动力的作用。暂未能发现相关药物。参考文献:[]扈晓佳,殷莎,袁婷婷,等.红花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药学实践杂志,,3(3):6-68,97.[2]刘泽忠,梁斌昌.柴胡葛根汤为主治疗儿童流行性腮腺炎05例[J].甘肃中医,8,2():40-4.[3]李树欣.葛根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辽宁化工,0,49():42-43,47.5、增强气体交换功能(行气)推荐的行气类药物,例如:厚朴、藿香、陈皮、紫苏叶、柴胡、枳壳、桔梗、瓜蒌、莱菔子、紫菀、款冬花、木香、香附、砂仁、香橼、佛手、荔枝核等。暂未发现相关药物。参考文献:[]谭选江.银翘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流行性腮腺炎临床治疗效果观察[J].医药前沿,,8(9):-.[2]杨登权,胡波.小柴胡汤加味治疗流行性腮腺炎78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3]严剑,刘卫华,沈选彬.柴胡注射液配合板蓝根冲剂治疗流行性腮腺炎随机对照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32(7):28-29.6、增强肠道交换功能(通肠)推荐的通肠药物包括:大黄、芒硝、番泻叶、芦荟、火麻仁等。大量研究表明,适量的大黄能促进肠道内正常菌群的生长及修复,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繁殖。单味大黄及大黄复方可扶植有益微生物的增长,抑制病原菌的繁殖,以维持肠道菌群结构的稳定,复方大黄对肠道菌群紊乱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暂未发现相关药物。参考文献:[]瞿慧琴,张柏岳,段智璇,等.口服大黄与肠道菌群的相互影响[J].亚太传统医药,,3(3):39-40.[2]孙翠萍,许费昀,康新桂.大黄芒硝外敷联合"消腮茶"口服治疗流行性腮腺炎30例临床研究[J].江苏中医药,,50(3):50-52.[3]穆宏志.大黄治疗流行性腮腺炎86例效果观察[J].中国乡村医药,8(03):50.[4]刘国庆.大黄与西咪替丁治疗流行性腮腺炎32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0-0.第五部分使用系统医学制定流行性腮腺炎治疗的组合方案经过上述的分析,那么就可以根据流行性腮腺炎的病理变化来制定相应的精准治疗方案了。从上述的论述,最佳的组合方案,就是根据上述的具体诊断图谱,制定出一个具有类似维度和数值的功效图谱的治疗方案。下面,对照流行性腮腺炎的功效图谱,我们分别为大家展示3种示例类型,分别是生物医学方案、植物药方案和中西混合方案。一、生物医学组合方案系统医学是一个统一的医学框架,无论是对于生物医学,还是传统医学,都是可以用于临床实践的。-更昔洛韦0.g与葡萄糖5g,30mL静脉滴注,次/d;利巴韦林0.2g与葡萄糖5g,30mL静脉滴注,次/d。-------参考文献:[]高圆.更昔洛韦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流行性腮腺炎疗效及对血清指标的影响[J].北方药学,0,7(05):44-45.对应的功效图谱为:此纯西药方法治疗效果明显,46名患者效果显著,但是存在不良反应,从图谱上可以看出,该组方治疗手段效果一般,从组方机制上来看,病理机制治疗不完全,并且副作用较大。二、植物药组合方案普济消毒饮加减:黄连3g,金银花0g,连翘散0g,陈皮0g,白芷6g,当归0g,皂角刺6g,炒白芍0g,甘草4g,赤芍0g,厚朴0g,焦山楂0g,蒲公英0g。皂角刺6g,甘草4g,焦山楂0g黄连3g,蒲公英0g,连翘散0g,金银花0g-白芷6g,当归0g,赤芍0g陈皮0g,厚朴0g---炒白芍0g参考文献:[]李红星.普济消毒饮加减对小儿流行性腮腺炎的治疗的效果观察[J].数理医药学杂志,0,33():-.对应的功效图谱为:该方在50例流行性腮腺炎患者的治疗中,治愈率为48%,总有效率达74%,从该功效图谱我们可以看出该药方对流行性腮腺炎患者的确是有一定效果的。但这个组方还有改进空间的,比如增大补阳药、行气药的用量,在辅以适当祛湿药、通肠药,治愈率将得到显著提高。三、中西医组合方案小儿化毒散联合利巴韦林泡腾颗粒甘草牛黄、雄黄、冰片、天花粉、黄连利巴韦林泡腾颗粒0mg/kgpoqd川贝母赤芍、没药、乳香-大黄珍珠--参考文献:[]王月凤.小儿化毒散联合利巴韦林泡腾颗粒治疗儿童流行性腮腺炎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0,8(09):98-99.对应的功效图谱为:研究结果显示,该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对于64例流行性腮腺炎患者治愈率为56.25%,有效率达98.44%。但从功效图谱上来看,这个组方还是有改进的空间,比如增加补阳药、祛湿药、活血药的用量,同时辅以适当行气药,治疗效果会更佳。四、自拟方皂角刺2g,荜茇4g,徐长卿4g,秦艽7g金银花4g,土茯苓4g(土茯苓4g),茯苓28g当归4g,川芎4g桔梗4g,柴胡4g制大黄7g---对应的功效图谱为:以流行性腮腺炎病理机制为基础,以系统医学为导向,选择在相关治疗原则上最有效的方案,才是真正的达到了最佳治疗效果。第六部分结语近年来对流行性腮腺炎有了深入的研究,证实中医药对治疗此病有明显作用。但目前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中医辨证体系。中西医在治疗方面各有优势,每种疗法都有一定的疗效,但每种疗法都有其适应证及局限性,中医治疗从整体观念分析总结,西医则重视局部。流行性腮腺炎作为儿童时期常见的疾病,对儿童的成长发育具有重大的影响,所以其临床研究,不论是中西医双管齐下,还是中医、西医单纯的发展,对于流行性腮腺炎的治疗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与研究前景。而今系统医学将此病的基本病理分析清楚,可以同时指导中药和西药的有效使用,最终达到最顶级的疗效。绿洲系统医学研究所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