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ht/140108/4323349.html
精
彩
回
顾
中国人民大学
罗安宪教授讲《论语》:
《子路》(五)
年5月15日,中国人民大学罗安宪教授以网络直播的形式,为广大国学爱好者讲解了《论语·子路》第十九章到第二十三章。此次讲座的主要内容涉及士人君子之德的相关问题。
0
4
第十九章,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樊迟在孔门弟子中并非一个很聪明的人,但却是一个很用心的人。樊迟曾经向孔子问知,也曾向孔子问仁。仁、知,皆为孔子思想重要的话题。只不过,此前樊迟问知、问仁,孔子虽有回答,樊迟却没有真正的理解。因此,樊迟在此处再次问仁。樊迟的发问,表明樊迟虽然不聪慧,却具有勤于思考的品质。这一次,孔子对于樊迟问题的回答,没有那么抽象,而是比较具体。“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恭、敬、忠,恭为外在的看得见的,例如向长者打招呼。敬为内在的,看不见的。忠也是内在的,别人无法看到。于人彬彬有礼,称为恭。做事尽心尽力,认认真真,为敬。与人交往,无论对方如何,都要尽心尽力,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夷狄戎蛮,皆为轻蔑之词。孔子认为,即便到了中原以外的文化欠发达区域,也要恭、敬、忠。何以如此?因为恭、敬、忠,不是做给别人看的,不是求回报的。我之恭、敬、忠,乃我对于自己之要求。与你如何待我,没有关系。与你是否理解,没有关系。因此,儒家思想学说的大本,是人格的自我完善,而不是求回报。仁,如同射出去的箭,既然已经射出去,就没想着再收回来。《孟子·离娄下》:“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罗安宪教授认为,前两句所言不虚,但后两句有问题。爱人、敬人,是不加考虑的,是不求回报的。爱人、敬人,不是为了让别人爱自己、敬自己。“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是补充的说法,是延伸的说法,不能强调这一点,否则道德即沦为一种交易。互惠互利是经济学的原则,而不是道德的原则。儒家强调的不是经济学,而是道德。
0
5
第二十章,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士,是统治阶层吗?不是。士,是职业人士。士农工商,是职业的划分。士,也就是知识分子。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士,讲究的是节操、品德、品行。士,不能不择手段,不能唯利是图。士应当如何,是一个大问题。“行己有耻”,士应该有羞耻感,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士,担负着国家的使命。“使于四方,不辱君命”,代表着士的品行、气节。北宋黄庭坚曾说:“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我们现在的问题不是俗,而是唯利是图,不择手段。“无耻之耻,无耻矣。”当今天下,读书人最大的问题是无耻。“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意思是做到了自己的本分。“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有些人对此句话产生了错误的理解。“言必信,行必果”是一个低级的要求,但不是高级的要求。做到低级的要求,才能做到高级的要求,而不是要放弃低级的要求。“言必信,行必果”只是一个普通的要求,人人都应当做到。如果言而有信都做不到,根本不能称为士。子贡接着问,现在从事国家管理的人如何?孔子认为,当时的从政者是“斗筲之人”。斗,计量单位,10升为1斗。筲,也是计量的用具。孔子认为这些从政者都是小人。
0
6
第二十一章,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中行,就是中庸。中,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不过,也没有不及。过了不好,不及也不好。恰到好处,才是中庸。狂者,过。狷者。不及。《论语·先进》记载,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子张过了,就是狂。子夏不及,就是狷。
0
7
第二十二章,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南人,南方之人,但又不只是指南方之人,也指代文化不及我们的人。孔子引用南人之言,表明孔子有丰富的阅历。“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恒,持之以恒,坚守,持续不断。先有志,才有方向。有了志,就需要持之以恒,不能见异思迁,不停的变化。最后,需要有效地利用时间。巫医,专门的职业。巫,人与外在神秘力量沟通的中介。医,医生。杨伯峻认为,此处的“巫医”应当作为一个词。孔子的意思是,比我们文化落后的地方,都有这个意识,难道我们就没有吗?如果没有恒心,连一个普通的职业都做不好。“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周易》恒卦,九三之卦辞。如果不能坚守自己之德,结果会让自己蒙羞。不恒其德,或承之羞,不需要占卜也能知道。
0
8
第二十三章,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同之辩,公元前年史伯就已经提出来了。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是不同东西的结合。同,是同一个东西的简单相加。事物的生成和存在,是不同因素的结合。如果是同一个东西,绝对不可能让事物产生、发展。以水济水,只是同。“声一无听,色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无讲。”“声一无听”,如果音符只有一个音调,一定是噪音。单一的颜色、味道、物体,皆没有生机活力。孔子君子小人对讲,共有19处,其中有3处最为重要。此处为1次,还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以及“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和而不同,同而不和,就是君子小人的分水岭。和而不同,针对事情而不针对人。对方之正确与否,取决于事情本身,不取决于对方是谁。同而不和,针对人而不针对事情。朋友的皆赞同,敌人的都反对,没有任何区别,不是从事情出发,而是从人出发。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