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范愉教授

北京医院看白癜风多少钱 http://www.bdfyy999.com/index.html

编者按

中国法社会学年会()将于11月7日在人民大学举办,本公号特推出法社会学学者系列,让更多人了解和爱上法社会学,从而推动法律与社会的中国研究。

范愉,女,年8月生,中共党员,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法理学、法社会学、比较法学、纠纷解决、比较司法制度、比较民事诉讼法等。

范愉年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获法学硕士学位。年至年7月在最高人民法院高级法官培训中心工作;年8月至年12月在日本国立名古屋大学法学研究课学习,获法学博士学位;年2月回国到人大法学院任教。年8月—年2月,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法学院做高级访问学者,并与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东北大学等法学院进行学术交流。

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法学会比较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法学会审判理论研究会理事、中国社会学会法律社会学研究会副会长;并曾被最高人民法院及部分地方人民法院、司法部、国家信访局、等多个部位聘为顾问,并担任全国工商联法律委员等社会职务。现为最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

作为中国ADR研究的开拓者和领军人物,范愉教授在国内首次提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概念和理论体系,并广泛参与了我国社会治理、司法改革和纠纷解决实践和制度建设,积极推动我国纠纷解决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和社会治理创新。在法理学、比较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司法制度研究等领域多有建树,并进行了许多跨学科的研究。在人大法学院法理学、民事诉讼法学和纠纷解决方面的教学研究中亦作出了重要贡献。她的专著、教材和译著《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年出版)、《非诉讼程序(ADR)教程》(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年第4版)、《集团诉讼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年)、《纠纷解决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经济科学出版社,年)、《司法制度概论》(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年第3版),《比较法》(大木雅夫著、法律出版社、年修订版)等,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准,其中部分被列为专业必读书和指定教材,在法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法学家》《环球法律评论》《名古屋大学法政论集》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研究成果百余篇。主持完成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司法部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等多个国家项目,并曾承担福特基金会、亚洲开发银行、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改革办公室、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的多种项目研究。

范愉教授曾多次获得各种学术奖项:专著《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研究》年获钱端升法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以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保障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年获最高人民法院《法律适用》珠海杯论文一等奖,《集团诉讼问题研究》年获第九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纠纷解决的理论与实践》年获司法部法学优秀科研成果奖。年,被评选为第二届中国当代法学名家。

在法学院工作期间曾多次应邀赴日本、德国、美国、英国等境外学术机构进行交流。在教学科研的同时,积极参加普法宣传、实务部门的培训、各部门的立法或改革创新方面的论证、调研等,并经常参与各类公益活动。

范愉教授在德国弗莱堡讲学

年3月,范愉教授(左一)赴澳门调研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年9月,范愉教授出席第九届中国法学家论坛并发表主题演讲

年11月,范愉教授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理论年度讨论会上发表评论

良园沃土

——人大法学院70岁纪念

与那些在人大法学院度过了半个多世纪甚至更久的老教授相比,我在法学院的时间并不算长,但与法学院的缘分却颇为深远。少年时在人大校园中长大,小学同学中有好几个都是法律系教师的子女。考入人大附中后一年即逢文革,亲眼见证了人大校园里的风风雨雨。年新年伊始,我赴陕北插队,此后多年辗转于西部。当我从青藏高原回到北京、来到人大图书馆工作时,已进入年代。此时,法律已成为治国重器,我遂将专业转向法学。在职研究生期间,师从孙国华导师,在导师及吕世伦、谷春德等前辈教授的教诲下开始研习法学理论,还参与了曾宪义教授和刘素萍教授的科研项目。获得硕士学位后,我将进入人大法学院从事法学教育研究确立为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岂知进入法学院的道路十分艰难,中途一波三折,不得不转道最高人民法院并负笈东瀛,直到多年后的年,才终于如愿以偿。此时,我已经年过四十,虽有一些研究成果,但尚无真正的建树。进入法学院后的20余年中,我心无旁骛地沉浸在教学科研中,从此成果不断,开创了一些新的研究领域,承担了一些研究项目,获得了一些奖励,逐步达到了事业的巅峰,享受到了收获的喜悦。人大法学院是给我带来灵感、激情、动力和成就的福地,也是我得以成长、成熟的良园沃土。

作为生于上世纪50年代,经历了诸多磨难和锻炼,在80年代后开始法学生涯的一代人,我庆幸自己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国法学和法治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尤其是有机会参与法律创制、实践、改革和社会变革,把自己的学术研究与中国法治的进程融为一体。多年来,我的研究不仅限于法理学及比较法、法社会学等理论法学领域,还广泛涉及诉讼法、司法制度、纠纷解决、婚姻家庭法、金融、消费、信访、基层治理等领域;不仅在法学院中传道受业,培养学生,还参与过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等电视法治节目及传媒理论研究;不仅出版发表了一系列专著、译著、教材和学术论文,还在何家弘教授的劝诱下写作出版过法律题材的文学作品;不仅参与了诸多国际国内的学术会议交流和科研项目,更是大量参加过法院、检察院、中央政法委、国务院法制办、国家信访局、司法部、民政部、外交部、商务部、证监会、银保监会、中消协、全国人大等国家机关和全国多个地方政府机构的规范创制、制度创新和实践论证,还进行了许多田野调查和实证研究——这些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都是在人大法学院的基地上展开的。今天,当我已经退休,回望20多年的历程,我问心无愧自己的一生,尤为感恩法学院给我的一切。

在哈佛大学法学院图书馆看到自己的专著

我非常喜欢和享受法学院自由宽松的氛围——那是一种充实积极、紧张有序、自由宽松、团结友爱的氛围和环境。进入法学院法理教研室,无论是如同父辈长者的孙国华、吕世伦、谷春德、郭宇昭、刘新等老教授们,还是兄长般的朱景文老师,无论是同龄的同学校友还是后来的青年才俊,大家在一起如同良师益友,在学术问题上从来都是畅所欲言,即使有不同意见,也是直言相告或谨慎保留,而绝不会排斥打击或诋毁。与人为善,相互砥砺成为我们的传统,我参与了教研室集体编写的多部法学教材,也在研究中坚持了自己的独立、创新和开放的精神。在进行跨学科研究的过程中,我得到了来自法理学教研室和其他学科专业同事们的巨大帮助、支持和激励,点点滴滴如春风拂面,滋润心田,虽然很少直言表达,却始终铭记于心。

法学院是一个人才济济而又充满凝聚力的大家庭。这里积蓄了老一辈创造的荣誉和成果,也吸引了越来越多中青年法学精英加入其中。这里既是一个由一批具有独创精神的学者构成的学术共同体,也是一个特别能战斗的集体和温暖的大家庭。无论是教学科研、还是研究生培养、教务、管理组织和后勤工作都是井井有条,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免除了各种后顾之忧,我们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与背后的支持息息相关。特别是每年一度的新春大联欢,新老教职员工相聚一堂,抚今追昔,惊喜连连,令人难以忘怀。如今,看到新一代人大法学院教师群体已经挑起重担,继承发扬了人大法学院的优良传统和学术精神,我深感欣慰。

在纪念人大法学院70年生日的时刻,我相信人大法学院的未来将会更加美好,衷心祝愿法学院继续作为中国法学教育研究的重镇再续辉煌。

范愉于年8月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anweiweian.com/rddz/77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