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被新闻联播报道后,内蒙古昨晚又上了焦点访谈,更是占据了今日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的头版头条。内蒙古究竟干了些什么让各大主流媒体争相报道呢?
焦点访谈:补短板全覆盖惠民生
喝上干净水、住上安全房,出门走大路、回家看电视,医疗教育、文化生活都有基本保障——这些事,在我国的绝大多数地区早都不是什么问题了。但是受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的限制,在内蒙古的部分农牧区,农牧民的生活还没达到这样的标准。年,内蒙古自治区提出,要利用3年时间实施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帮助群众解决这些困难。现在时间过半了,他们的进展如何呢?
老苏家是地河村的困难户,住了20多年的土房子这几年已经摇摇欲坠,稍有个风吹草动都让他提心吊胆。
房子成了老苏沉重的心病。老伴年轻就得了心脏病,加上这些年供两个孩子上大学,尽管老苏常年忙里忙外,现在还欠着几万元外债。自己想要整修房子简直比登天还难。靠政府的一些扶贫款,老苏根本盖不起新房,生活条件也难以改善。
危土房不仅是困扰老苏的难题,也是政府一直想要破解的难题。像老苏家这样的情况,内蒙古自治区在年年底做了统计摸底。全区52万户农牧民住在危旧的土房里,东部兴安盟呼伦贝尔还有好多茅草房,有万农牧民包括10万学生饮水不安全,有万农牧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这些偏远地区农牧民最急需而又多年难以解决的住房、饮水和交通等基本生活条件,限制了农村的进一步发展,使城乡差距越来越大。
要想改善这些基本生活条件,仅靠农户自己难度很大。因为村子距离城镇有几十公里,路远又不好走,农产品也卖不上好价钱,没有收入,老苏家的生活依然难以为继。怎么才能一揽子解决老苏家这样的困难呢?年开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内蒙古自治区开始在全区范围推行“十个全覆盖”工程。
农村牧区跟城市最大的差距就是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差距,是文化、教育、卫生、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差距,“十个全覆盖”工程目的就是整合资金,最大限度地补齐这个短板,把困扰农牧区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一次做好。具体到每个村子和农户,就是这十项里缺什么补什么。而这项费用,首先由财政来承担。
这里是距离老苏家十几公里的一个村子,名叫道乃艾勒嘎查,一年前这个村子的面貌还和老苏所在的村子几乎没有差别。村民青海家去年的房子,也是住了二三十年的危土房。这个村如今刚刚完成了“十个全覆盖”,今年四月份青海全家住上了新房子。
用“十个全覆盖”的专项资金,青海家盖起了新房。不仅是他一家,村里的危土房全部拆掉盖上砖房砌上院墙,家家用上自来水,拉上电线,全村统一规划形成两纵一横的整齐街道,人畜分离,村口新建的广场旁边还有标准化的卫生室,给全村每一户都建立了健康档案。
“十个全覆盖”开始全区推行,盖房修路都需要工程车,青海抓住商机贷款买了辆铲车,靠这辆车一年就脱了贫。
青海他们村拖了这么多年很难解决的老大难问题:住房、自来水和道路,通过“十个全覆盖”专项资金,一次就给解决了。而在这个发展规划中,农民自己的参与度也很高。
实现“十个全覆盖”的村子一年时间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让还没有实行的临村村民们既吃惊又羡慕。
在通辽这样东部的农区,“十个全覆盖”里投入比重较大的,也是农民最急需的是危房改造,在锡林郭勒这样的牧区,人畜安全饮水则是很多牧民多年的心头大患。今年60岁的牧民那仁满都乎家里有六百亩草场,一百多只羊和几十匹马,每天至少需要饮用两吨水,但是距离他家最近的深水井,开车也得近一个小时。为了家人和牲畜的饮水,他每天有两个小时走在拉水的路上。
每天拉回来的水勉强能维持人畜当天饮用,水是一滴也不能浪费,洗澡是件非常奢侈的事情。
那仁满都乎最大的困难在饮用水上,每天拉水也增加了他养牲畜的经济成本,除去人力,光是拉水车烧的油每年都得花几千元。打一口深水井得花几十万,作为贫困户他想都不敢想,何况也不是任意一个地方就能打得出水来。很多居住分散的草原牧民因此都不得不拉水吃。
水窖是牧民自已发明的存水工程,有了存水的水窖,就可以使用大吨位拉水车,就能减少拉水的次数,政府发现了这个好处,开始在牧区推广。
那仁满都乎家也享受到“十个全覆盖”,他满心欢喜地带着记者看政府帮他建的水窖。
水窖帮助贫困的那仁满都乎实现了人畜安全饮水,冬天他就要搬进政府扶持盖的新砖房,日子会越过越好。跟他一样,牧民阿拉塔布·日古德的新房里因为通上了电,又修了水窖,他们家卫生间第一次用上了热水器和马桶。
在内蒙古,“十个全覆盖”解决了农牧民最迫切的生活问题,农民住上了砖瓦房,走上了水泥路,喝上了干净水,居住环境有了非常大的改善,素质也得到明显提高。到目前为止,实施不到两年时间,已经有多个嘎查村实现了“十个全覆盖”。
“十个全覆盖”不仅仅立足解决农牧民的基本生活问题,改善农牧区面貌,同时注重农牧区的可持续发展,为农牧民增加收入。呼和浩特郊区的一个村,因为邻近城市,村里又有传统的剪纸手艺,在实行“十个全覆盖”的时候,村庄的建筑规划就倾向于打造旅游农家乐,为今后发展旅游产业打下基础。而在锡林郭勒草原生态移民的嘎查村,每户新建60平米住房,统一规划装修,打造家庭旅馆模式,利用草原景区特点和地理优势,发展旅游餐饮产业,增加牧民收入。
“十个全覆盖”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以来,第一次全面系统大规模投资农村牧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实施一年多来,它不仅极大改善了农牧民的生活,同时也促进了城镇化建设和社会协作体系建设,密切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广大群众深切体会到,“十个全覆盖”工程抓对了,抓实了,见到成效了。要坚定信心干下去,改变农牧区面貌,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人民日报:扶贫惠民全覆盖昔日穷村变福村——内蒙古“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巡礼
9月18日,朝霞映在内蒙古兴和县鄂尔栋镇十一号村院墙上,看着全村远景规划图、“十大工程简介”、村容村貌照片,65岁的老村长曲祥难掩激动:“我们村有多年的历史了。从我爷爷起就在这里生活,以前什么样,现在什么样,我一清二楚。现在家里家外都美起来了。”
让老村长激动不已的变化,来自内蒙古自治区“十个全覆盖”工程。
因地制宜,农牧民家园换新装
内蒙古地域辽阔,大部分国土面积是农村牧区,有超过万人生活在这里。到年底,全区有个嘎查村(行政村)没有街巷硬化,多个嘎查村没有标准化的卫生室、文化室、便民连锁超市,多万农牧民(包括10万师生)饮水不安全,万农牧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52万户农牧民住在危草房里。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针对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滞后的现状,年1月,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决定用3年时间,投入亿元,全面启动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即在全区实现农村牧区危房改造、安全饮水、嘎查村街巷硬化、村村通电、村村通广播电视通讯、校舍建设及安全改造、嘎查村标准化卫生室、嘎查村文化活动室、便民连锁超市、农村牧区常住人口养老医疗低保等社会事业保障“十个全覆盖”,以此促进并实现农村牧区面貌在年自治区成立70年大庆之前有根本改观。
“十个全覆盖”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以来对农村牧区投入规模最大的民心工程、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自治区要求12个盟市从实际出发,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因地制宜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截至目前,自治区已开工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嘎查村达个,完成投资.04亿元。
呼和浩特对全市个行政村进行了科学规划,靠近城镇的个行政村,让村民变市民,村庄变社区,直接融入城镇化。对于平原地区,水土条件比较好、水利条件比较好的多个行政村,就地实施“十个全覆盖”,缺什么补什么。还有多个自然条件差的村,采取生态转移、扶贫转移的模式,进行转移安置。呼和浩特市委负责人说:“‘十个全覆盖’不能搞豪华版新农村,也不能搞没人住的‘鬼村’。”
锡林郭勒盟按照单户散居生态家庭牧场、浩特聚居联户经营、原址改造人居环境整治、移民新村特色产业、城镇聚居多种经营等5种模式分类推进。赤峰市按照“一乡一品、一村一业”的思路,把个行政嘎查村和76个国有农牧场划分为乡村旅游带动型、生态建设带动型、现代农牧业带动型等9个不同的发展类型,实施分类推进。
经济发展相对较差的乌兰察布市,通过逐户上门调查、建档立卡摸底,确定了以个贫困村整村推进项目建设为重点的“三到村三到户”精准扶贫工程,并与“十个全覆盖”建设相结合,年内重点抓好个重点贫困村的资金整合,每个村整合资金不低于万元的目标。每个贫困户需要什么,政府就冲着这个方向进行帮助。说起打机井,四子王旗大杨油房村40岁的村民杜景平高兴地说:“老井水不够浇地了,全村人一致要求打井,政府扶持,我们投入人工就行了。”
尊重民意,按农牧民需求建设家园
农牧民需要什么样的村容村貌,就设计成什么样,立足现实条件改变农村面貌,这是“十个全覆盖”的出发点。各盟市还根据各自不同情况,把现代农牧业、扶贫攻坚、乡风文明、文化旅游、乡村公路建设等项目进行“10+N”追加,尽心尽力惠民生。
锡林郭勒盟急农牧民所急,创造性地提出在牧区以“房水电讯”四大工程为重点,全面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的思路。武德新老人是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桑宝拉格苏木的牧民,住了30余年的土坯房因为年久失修,早已破旧不堪。年,旗里实施“十个全覆盖”,在危旧房改造工程中为他家新建了房屋,共花费6万元,他自己只掏了1万元,其余的都是项目补助。
国庆节前,苏尼特左旗满都拉图镇萨如拉塔拉嘎查牧民呼格吉勒图一家,搬进了平方米的牧民新居。新房装修得和城里房子一样精美,上下水、暖气、长电一样都不缺,并且做了保温层。呼格吉勒图笑着说:“没有‘十个全覆盖’工程,我们也住不上这么好的‘洋别墅’。”
一走进卓资县伏虎村68岁村民李银祥的家,李大爷就拿出了明白卡:“你要了解的都写在这上面了。”
这是一张农村“十个全覆盖”工程危房改造及院落整治农户明白卡,上面有他家房屋改造现状图和改造建设示意图,以及房屋改造所花费用明细。“有了这张卡,各家房屋是咋改造的,花了哪些钱,都清清楚楚。”
卓资县在工程建设中,牢牢把握文化是魂、乡愁是根、产业是基的思路,统筹考虑民俗文化、地缘特点、旅游资源、产业布局等因素,提出一定要“留住村民乡情,留住农村风貌,留住田园风光”。
“看看政府想得多周到,出资修了村中心的院墙和地面。这下可好了!我家的门正对着村中心的戏台子。下一步,我准备开个农家乐,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游玩。”家住梨花镇土城子村的王秀兰畅想未来。
土城子村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是历代北方要塞。现在村北仍然矗立着依山而建、墙体斑驳的古城墙。北面是白桦林,东面是大黑河湿地,赵长城、古栈道、烽火台等历史遗迹仍有迹可循。依靠这些旅游资源,村民们及时抓住工程建设的商机,纷纷建起了农家乐。
家里家外的环境好了,农牧民的心舒畅了,脸上的笑容多起来了。有的村自发成立村委会卫生管理小组,对自然村分片分工,还配上了卫生员,设立了垃圾堆放点,并实行门前三包责任制。路上有个纸片儿、烟头,谁看见都会捡起来,丢进路边的垃圾箱。
真抓实干,干部辛苦指数换群众幸福指数
今年是内蒙古实施“十个全覆盖”推进力度最大的一年,自治区党委、政府组织“十个全覆盖”观摩检查活动,党政四大班子、各盟市厅局主要领导深入嘎查村,一个个看,一户户问,督导检查、学习借鉴相结合,一些懒政、不作为的地方主要领导被提醒、批评,甚至免职。9月,自治区党委又组织全区万名干部下乡驻村,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确保各地区嘎查村项目任务有人包、有人管。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说:“要把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作为锻炼干部、考察干部的主战场,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
锡盟名干部进蒙古包、坐热炕头,面对面与群众“掏心窝子”,了解群众所思所盼,讲政策、说思路、唠措施、谈协调。兴安盟把群众作为工程建设的主体、推进的主体、受益的主体,充分发挥乡村两级干部示范引领作用,逐村逐户发放蒙汉文宣传挂历、明白卡30万份,组织村里的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等德高望重的“明白人”参与推进和管理,变“要我干”为“我要干”。
在锡林浩特市贝力克牧场,记者碰到了前来挂职的3位年轻干部恩克那顺、额日登尼和额尔敦巴图。
“在这里,我更加了解了老百姓生产生活需求,也积累了不少工作经验,提升了自己的工作能力。”
“在场部,大家共同上一线干活,非常累,但看到贝力克一天天变好了,也非常有成就感。”
“‘十个全覆盖’让老百姓住上了新房,今年我们还给新房加了保温层,让大家不仅有新房住还要住得暖和。”
“这3个年轻人进入角色快,工作做得踏实,的确为我们‘十个全覆盖’的推进分担不少。”贝力克牧场党支部书记包永前赞不绝口。
麻斯他拉嘎查村支部书记乌云达来告诉记者,现在村里的老百姓见到干部都“围着”。扎兰屯市成吉思汗镇岭航村村民张奎明的妻子说:“我家的新房建得这么好这么快,村里的变化这么大,一要感谢党的好政策,二要感谢这些好干部。”张奎明接过妻子的话:“你瞅见了吧,小姜来咱村的时候,还是个白白嫩嫩的小伙子,现在都晒黑成啥样子了。”他说的“小姜”,就是成吉思汗镇副镇长姜君勇。
黄河从呼和浩特市托县郝家窑村边缓缓地流过,沿着黄河向东看,一排排的房子头戴红瓦帽身披黄纱映入眼帘,漫山遍野的葡萄架起伏着伸向远方。
“环境美了,足不出户就能把农产品卖出去,以前1块钱的葡萄现在能卖到10块。”当了16年村支书的郝争平自豪地说,“村里大大小小农家乐有31家,收入非常可观。几年前我们还是县里倒数的贫困村,现在成了幸福村。”
经济日报:内蒙古民生工程“十个全覆盖”成效明显
内蒙古目前正在实施的自治区成立以来最大民生工程,在当地被称作“十个全覆盖”。从年到年,内蒙古计划3年时间投资亿元,对农村牧区全部个嘎查村、1个国营农牧林场的分场实施危房改造、安全饮水、街巷硬化、村村通电(包括电网升级改造)、村村通广播电视通讯(包括通网络、宽带)、校舍建设及安全改造、标准化卫生室、文化室、便民连锁超市工程和养老医疗低保等10个社会保障工程。
十大民生工程实施以来,向农村牧区提供水、电、路等公共产品,延伸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既换来了农牧民一张张幸福的笑脸,又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截至目前,全区有个嘎查村开工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共完成投资亿元。其中,36万户农牧民住进了温暖舒适的新居,万农牧民和学校师生喝上了安全水,个嘎查村的农牧民走上了整洁路;激活农牧民筹资投劳投入亿元,吸引企业垫资及社会投入41亿元,拉动了能源、建材、体育、文化、信息、养老等相关产业发展。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实施“十个全覆盖”之前,内蒙古还有个嘎查村不通水泥路,多个嘎查村没有标准化的卫生室、文化室、便民连锁超市。万农牧民中还有万人住在危土房里,万人饮水不安全,万人没有解决温饱。“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下乡必看上述10个工程。“工程直接关系到多万农村牧区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问题,直接关系到近万贫困人口脱贫,对于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
再造新农村,核心是资金。两年来,内蒙古各地积极采取多种措施,保障工程建设资金需求。包头市与中国农业银行合作,筹资20亿元设立了国家首个地市级美丽乡村“十个全覆盖”产业基金。赤峰市以“十个全覆盖”工程为主线,大力整合财政一事一议、扶贫开发、生态移民、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资金,通过打捆使用,集中向重点嘎查村倾斜。巴彦淖尔市利用“六个一点”的模式进行资金筹措,项目支撑一点、部门帮扶一点、企业垫付一点、财政奖补一点、外出人士捐助一点、群众筹资投劳一点,多渠引水。
星散在内蒙古大草原上,充满个性的农牧人家、风格各异的嘎查村庄,需要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在地广人稀的阿拉善,这里并没有千篇一律地在各个村庄“拷贝”超市、卫生室、文化活动室,而是通过“大篷车”流动服务,每月在各嘎查村巡回,每次具体行程提前告知群众。在呼伦贝尔,市里在农区牧区、林区垦区、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努力保留民族符号、森林元素、异国情调,彰显了特色,留住了乡愁。
来源:焦点访谈、人民日报、经济日报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