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年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至今,“双创”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词之一。与之对应,国内各类创新创业比赛不断涌出,据不完全统计,大大小小足有百余项,且这一数字还有不断增加的趋势。而这些比赛中,大学生创业者是创业比赛的主力军。
大学生参赛好处自不用多言,比赛给大学生创业者提供了自我展示的平台,准备参赛的过程也是一个创新创业思维能力提高的过程。对于项目而言,好项目一旦入了投资人的眼,就相当于进了投资机构、上市公司、银行、券商的“朋友圈”,项目的落地又多了一分成算。
但需要指出的是,创新创业比赛毕竟不是真正的创业,它首要的性质还是一个“比赛”。笔者结合所经历的一些案例尝试总结大学生参加这类比赛的经验教训,也对大学生创业者提出一些建议。
陈姚(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创业学院执行副院长)
年10月13日,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在厦门大学举行。视觉中国供图
比赛的初心很重要
无论比赛节目级别高低,参加创业比赛是为了展示创意或感受竞争环境,同时也让自己的创意想法或创业项目得到一定程度的检验。
可惜每个人参加比赛的初衷并不如一,有的是看重创业比赛的名声去参赛;有的是觉得创业比赛获奖可以让自己的简历显得漂亮,对以后找工作有帮助;还有的觉得丰富的课外经历有利于申请国外高校奖学金。每每遇到这样的情况,笔者认为就失去了创业者的初心,也违背了创业比赛这样一种活动形式的初衷。
笔者见过有创意阶段的项目计划书,其中创意团队成员就有十几名,每个团队成员的分工也不明确,显然很多人就是专门冲着得奖去的,真正核心的成员也就是三四个人。其余的人只为了挣得一份“名头”。
还有人参赛就是奔着奖金去的。据说有的学生项目就是参赛专业户,每年参加几十次创业比赛,各种奖金费用加在一起,也可以收入十几万元;甚至有的初创企业,专门组织学生团队,工作任务就是让他们以公司名义去参加各类创业比赛,每次参赛不过就是换个团队名称或项目“花名”,学生团队的工资从奖金中提成。据说有的团队所获参赛奖金比真正在运营的项目团队的利润还多,还能在简历上大书特书一笔。于是,国内创业比赛当中已经诞生了一批所谓的“参赛专业户”。
另一方面,比赛举办者的初衷也应该是基于发现优秀项目、奖励种子选手,而不应被各种场外因素干扰、丧失举办比赛引领创新、带动创业的初心,不应过度渲染奖金、求职等外部利益去诱导参赛者。
比赛与创业是两码事
别把比赛失利当成创业失败。有的评委不看好项目,但并不代表这个项目不行。大多数创业比赛都不可能覆盖所有参赛项目的行业,或主办方也很难对创投行业各个环节都有涉猎,很多评委甚至都不是专业投资人。即使是专业投资人,也有各自相对熟悉或专攻的投资阶段和投资领域。更要命的是,每个评委对比赛项目的了解时间,大多数情况下也就是比赛开始之后的10几分钟,要他们能够深入地理解这个项目本身就很难,对以往的投资经验和专业能力这些综合素质的要求非常高。
担任创业比赛的评委其实是一项难度很高、专业性很强的任务,一些没接触过早期项目或大学创业教育的金融投资界人士都无法胜任,遗憾的是,国内目前大多数创业比赛都难以达到要求。因此,如果在创业比赛中因为某位评委的否定或某个环节的失利就灰心丧气则大可不必,可以在场外继续把创业想法以及计划书再找相关专业人士寻求意见。
另一方面,也不可把创业比赛的成绩等同于创业成功。创业比赛能够获奖,也并不代表你的项目走向实践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创业过程是一个极其艰辛、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项目的实效性话题性或媒体效果等因素有时完全超越了比赛本身,但创业可是必须通过真刀真枪才能干出来的。在大学校园里的比赛场上,笔者见过太多太多创意想法完全经不起实践的考验。但由于比赛特殊的竞争性设计,越是脑洞大开、越是超出想象甚至团队成员自带的一些故事性因素越能够博得眼球、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