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www.lvyouxfnet.com/48774.html“顶顶同爷爷辩论汽车有没有腿的问题。他说:‘变形金刚有腿,变形金刚能变成汽车,所以汽车有腿。’又说:‘机器人能变成汽车,所以机器人就是汽车。’”(.5.17)他的思考是:变形金刚能变成汽车,所以变形金刚就是汽车;变形金刚有腿,所以汽车有腿。古代惠施说“卵有毛”,现在小顶顶说“车有腿”,真叫人忍俊不禁。可是,这是什么逻辑?“‘你总是说顶顶好,顶顶好,我听了都嫌烦了,现在你又说什么我淘气,你这是什么逻辑?’爷爷问他什么是逻辑,他说不知道。”(.12.2)他当然不知道什么是逻辑,却从大人那儿学用了这个词。他觉得一个人讲话应当前后一致,这就是逻辑。儿童没有成熟、精确的逻辑思维,但他们在思考问题和语言表述时,实际上已包含逻辑思维的萌芽,不妨把它称为“儿童逻辑思维”。它起源于联想,从一个事物或现象想到同它有联系的另一个事物或现象。儿童很早就会有最初的联想。从记录顶顶的日记来看,他的联想有两个阶段:事物联想与时空顺序联想。这是他一岁半时的故事。“早晨,他到我们房内,看到窗外树枝的摆动,就说:‘风吹。’听到外面哗哗的声音,就说:‘下雨。’”(.8.29)他的思考过程是:风会吹动树枝,看到树枝摇动,便想到风吹了。下雨会有哗哗声,听到哗哗声了,便想到了下雨。“他回到家,刚进家门,就看到洗衣机方向有灯光,就说‘洗衣机’”。(.6.5)用洗衣机时,旁边的灯就亮。看到洗衣机的方向有灯光,联想到洗衣机的使用。这些都是事物联想。大约三年以后,顶顶产生了关于事物时空顺序的联想。“为什么1的后面是2?”(.1.29)这表明顶顶已开始注意数字的顺序。他发现楼下信箱的排列有序他看到我们家信箱旁边的信箱,号码用纸片盖起来了。他说那是信箱。“爷爷问:‘你是怎么知道的?’他说:‘旁边是,是我们家的信箱嘛。’”(.4.7)“爷爷带他到鼓楼邮政大楼,有个窗口的红色文字是‘暂停服务’。顶顶认得这四个字,就说:‘暂停服务的是10号窗口。’爷爷问为什么。‘因为旁边是9号窗口。’这就是儿童的科学思维。”(.4.5)关于事物时间顺序的联想。“顶顶推论。上幼儿园,他指着一个小朋友说:‘他是托班的,因为他比我小。’”(.4.10)当时他上小班,他知道先上的托班,后上小班,那比他小的就是托班。关于事物空间顺序的联想。“走到小二班教室门口,他说:‘小一班上美术课到小二班。’‘为什么?’‘因为我们小三班在小四班上美术课。’”(.4.10)当时上美术兴趣班的小朋友不多,两个班在一个教室上课。既然小三班在小四班上课,那小一班就是在小二班上课,这样的安排比较合理。这已是关于四个班空间关系的联想了。相对于年,顶顶年的联想已比较成熟。图丨顶顶和他的绘画联想会引导出简单的推论。多次观察是儿童形成联想思维的基础。孩子对重复观察的思考,会自发地应用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对尚未观察到的事物做出判断。“早上门铃一响,他就说;‘舅奶来了。’”(.11.11)舅奶经常早晨来帮忙,来的次数多了,他就从早晨的门铃响,想到舅奶来了。“他看到地上宽宽的车轮印,说:‘这是铲车后轮的印子。’‘你怎么知道是后轮的印子?’‘后轮宽,两个轮子并在一起,车子后面重。’”(.10.26)顶顶酷爱各种车辆,尤其是工程车和坦克。观察多了,他就能从宽的轮印,想到是重型车辆的后轮压成的。爷爷曾问他那个哲学的老问题。“‘今天的太阳升起来了,明天太阳还会升起来吗?’芃:‘会,因为过去每天太阳都是升起来的。’”(.10.25)“过去”的“每天”太阳都升起,所以他确信明天照升不误。他爸爸儿时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也是肯定的,根据是他说的“一天天的经验”。“‘经验可靠吗?’‘可靠。’‘为什么?’‘因为太阳不会在一天内毁灭’”(.8.15)林老师手稿在日常生活中,归纳和演绎是常常联系在一起的,演绎的大前提往往是归纳的结论。在儿童思维中,也能看到这种联系。顶顶一岁多时说:“没下雨,因为地下没有水。”(.1.31)大前提:下雨时地下有水。这是通过对多次观察的归纳得出的结论。小前提:现在地下没水。结论:所以没下雨。“奶奶问:‘爷爷和奶奶哪个高?’‘爷爷高,男人比女人高。’”(.2.26)在大人中,一般是男人比女人高,爷爷是男人,所以爷爷比奶奶高。几年后,他的推论更加丰富。“爷爷给他看爸爸一岁左右时的照片,问‘这是谁?’爷爷原以为顶顶会说是他。可是没想到,他立即做出相反的回答。芃:‘我不知道,反正不是我,因为这是一张黑白照片,不是彩照。’”(.5.26)他知道他的照片都是彩照,那黑白照片里的小孩就肯定不是他。他能从一个现象,推想出相反的现象。他说:“有漏水管,就一定要有进水管,不然水漏光了,怎么办?”(.10.5)“‘外面是拉,里面肯定是推了。’进门时,他看到门上有‘拉’字,所以出门他就推。这是小顶顶的逻辑,棒!”(.8.7)由拉想到推,由漏水想到进水,而且“一定”、“肯定”,非常自信。他应用类比推想来解释一些现象。“‘顶顶,为什么鱼身上长了那么多的刺,它游水不觉得疼?’芃:‘不会的,刺就是鱼的骨头,刺是很细的骨头。我们身上也长着许多骨头,我们也不会感到骨头戳着疼。’”(.7.8)人骨像鱼刺,人骨不戳人,所以鱼刺也不戳鱼。观察多了,思考多了,发现事物的关联多了,孩子思维的内容也越来越多,并有一定的连贯性。“他看到装硬币的盒子,便说‘钱’。爷爷取出一枚金光闪闪、干干净净的五角硬币给他,他抓在手上说‘冷’。热手抓硬币是有点冷。爷爷说:‘那怎么办呢?’他说‘口袋’。对,抓在手上嫌冷,放在口袋里不是很好吗?他的衣服上的确有一个小口袋。钱——冷——口袋,这三个词是他思考的三个环节。”(.12.31)“上午妈妈轻轻地说了一句话,其中有‘超市’二字。当时小顶顶拿着十运会的小旗子玩,他马上说‘挂,挂’,就是要把小旗子放好。然后说‘帽帽’。接着又说‘到超市’。三句话,七个字,显示了他的逻辑思维。”(.1.6)听到“超市”,便收起玩具,戴上帽子,准备出门,一气呵成,完全合乎逻辑。他有时说话,也不讲什么逻辑,甚至是在玩语言游戏。“‘我知道我不知道。’爸爸问他一个问题,他这样回答。爷爷想起了哲学史上哲学家在解释不可知论。”(.5.24)“爷爷问他几个在学校情况的问题,他都是说‘我不知道。’爷爷又问:‘那你知道什么?’他说:‘我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知道。’”(.10.17)类似的话还真不少。“蚊子咬我,我咬蚊子。”(.9.9)“爷爷是顶顶。”(.1.20)“说我聪明,就是说你聪明。”(.8.28)“为什么不可以?因为不可以,所以不可以。”(.2.2)“因为要打仗,所以要打仗。”(.6.25)“你的错误,就是什么错误也没犯。”(.10.15)还有一些话也颇为精彩。“治不好也是一种治疗。”(.7.8)“妙语。‘不回答也是一种回答。’爷爷叫他回答一个问题,他一直不吭声,最后冒出这句话。”(.7.18)“妙语。‘你认得的,我就能认得;你认不得的,我就认不得。’”(.5.28)“呵,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我就发现了‘相对人’: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9.17)这些话听起来像是顶顶的语言游戏,但却显示了他思想活跃,不受思维规则的约束。细品有些话,倒有点古代哲学思辨的味道。庄子说不知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我们的小顶顶好像学过老庄,也跟着说不知蚊子咬我,还是我咬蚊子。这说明儿童的原始哲学思维既有直观性,也有一定的思辨性。当他有些理亏时,他会自我辩解,几乎是狡辩。“他说:‘每个人的爸爸都会偷懒。’(指他爸爸偷懒)爸爸问:‘那爷爷是我的爸爸,爷爷偷懒吗?’‘爷爷不偷懒。’‘爷爷是我的爸爸呀。’‘爸爸的爸爸不会偷懒。’”(.2.3)“在回家的路上,他边走边看刚买的《各种各样的车》。爷爷不同意:‘你看路上哪有走路看书的?’他不吭声了。大约10分钟以后,他突然冒出一句‘我在南大看到大学生走路看书的。’‘那很少。’‘我一个人走路看书,不也是很少吗?’”(.1.17)“老师说他昨天数(学作)业未做。他说:‘昨天的数学作业是妈妈忘了。老师一天发四五条信息,大人都忘了,小孩怎么会不忘?我个小孩忘记是很自然的事。’”(.9.18)“上午9时半,爸、妈、爷爷陪顶顶到小学报名。一位女老师问他的时间花(了多久),约20分钟,最后还摸了一下小顶顶的头。我们问他情况,他说:‘不记得了。’爷爷:‘怎么会记不得呢?’他不回答,而是向爷爷要一张纸,随手写了两排数字,叫爷爷快读,然后他把纸放进书桌抽屉,指着挂钟说:‘现在长针指到6,等指到9的时候,你把这些数字背出来。’爷爷:‘那我记不得。’顶顶:‘呵,你也记不得了。’他又拿着这张纸走进房间,‘奶奶,你念一遍,20分钟以后我再来考你。’妈妈笑了,‘小顶顶真厉害!’”(.5.7)“爸爸开玩笑问他:‘如果陈小安(他的小表哥)往东跑,你往西跑,婆婆往哪个方向追?’‘我和陈小安不会分开。’”(.12.17)这个回答十分机智,一个难题,顿时化解。难题一时化解不了,顶顶就用同语反复来应付,玩逻辑循环的语言游戏。“爸爸:‘为什么电扇转就会有风?’顶顶:‘因为像扇子扇。’‘为什么扇子扇会有风?’‘这是因为像电风扇转。’”(.8.14)“爷爷:‘什么叫海市蜃楼?’顶顶:‘海市蜃楼就是沙漠里的幻象。’‘什么是幻象?’‘幻象就是幻觉。’‘什么是幻觉?’‘幻觉就是幻象。’”(.5.17)当他觉得语言表述不解决问题时,他就干脆用动作表达。“他叫奶奶给他一根绳子,把两个小纸杯连接起来,做成‘电话’,然后同爷爷玩通话游戏。顶顶:‘爷爷。’爷爷:‘你是谁?’‘我是小顶顶。’‘你不是小顶顶,你是假的。你有什么证据表明你是小顶顶?’‘我知道你戴的眼镜架上有一段是黄颜色的。’‘这不足以证明你是小顶顶。’‘我知道你喜欢看妈妈的《中国国家地理》。’‘这也不能证明。’他从小餐桌下钻出来了:‘顶顶在这里,我就是小顶顶。’‘顶顶,顶顶,你是真顶顶。’”(.11.25)顶顶喜欢挑剔别人讲话中的毛病,有时是逻辑上的瑕疵。“要是到处是坏蛋,那爷爷也就是坏蛋了。”(.8.2)“爷爷:‘来人啊!’顶顶:‘来人,来人,你自己不是一个人吗?’”(.8.8)“爷爷说:‘我哪个都不喜欢,我只喜欢顶顶。’他说:‘你哪个都不喜欢,不是连我都不喜欢吗?’”(.11.26)老师说上课时顶顶不看着她。他说:“我怎么没看着老师?我只是有时候没看。”(.9.18)“奶奶问爷爷吃什么,爷爷说吃什么都好。顶顶马上说:‘你就是这样,什么都好,那日本鬼子、叛国者都是好人了。从今天起,你对所有的都讲不好,一直到你学会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为止。’”(.8.13)“爷爷:‘世界上最完美的是完美这个词。’顶顶:‘不对。’爷爷:‘为什么?’顶顶:‘让我想想,有了,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东西这句话里已有「完美」这两个字了。你凭什么说这两个字是完美的,为什么不说别的字是完美的呢?’”(.10.21)可是他也会讲一些模棱两可、似乎不合逻辑的话。“我不希望,因为我希望,所以我希望。这么深奥的答案,你能听懂吗?”(.7.4)“你不要记,但可以记。谁说不能但是?但是可以但是。我已经说但是了,怎么不可能但是?”(.7.4)这些话已经够绕人的了。有时顶顶会遇到逻辑上的困惑,是非难定。“踢足球,一半进去,一半没进去,算不算进球?打篮球,球投进了,他一跳,又把球弹出来了,这能不能得分?”(.5.30)在他看来,要么进球,要么没进,很难想象球进了又没进。这实际上就是“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恩格斯说“非此即彼”,“只能在两难中择其一。”但这是“合乎所谓常识的。”顶顶对常识有自己的理解:“常识就是生活中需要知道的东西”(.9.6)日常生活离不开“非此即彼”的思维。可是有时孩子又会不自觉地离开了这种思维方式。顶顶说:“爷爷既好又坏,既坏又好。”(.7.25)“因为你没有力量了,所以你有力量。”(.7.8)“我说无所谓,就是有所谓,我说有所谓,就是无所谓。我这些话有什么漏洞?”(.1.9)他的爸爸(乳名苗苗)也讲过这样的话。“苗苗,这块饼你想吃不想吃?”“我不想吃,可是我又想吃。”“苗苗,你跟我们上街去吧?”“随你,我想去,又不想去。”(.6.21)由此可见,在儿童思维中,“非此即彼”与“亦此亦彼”的萌芽都可以看到。而“非此即彼”更容易被孩子接受,而“亦此亦彼”几乎是语言游戏。有趣的是,孩子也会小诡辩。“爷爷:‘你愿意玩什么就玩什么,前提是做好作业。’他说‘后提是做好作业,玩是学的前提。我们先上幼儿园玩,然后才是上小学学习的。’”(.6.13)他振振有词,似乎有理有据,但这是偷换概念,把写作业和游玩的关系,偷换成上幼儿园和上小学的关系。“爷爷:‘这话你是怎么知道的?’顶顶:‘我是从你那儿知道的。’‘可是我并不知道。’‘因为我对你讲了,你知道了。所以我就从你那儿知道了。’爷爷:‘你这是诡辩!’顶顶:‘什么诡辩?鬼也会辩?’”(.5.17)我对你讲了,所以你知道了;你知道了,所以我是从你那儿知道的。这一套说词,貌似有理,实则荒谬。爷爷知道了,这是他告诉爷爷的结果,却被他偷换成他知道的原因。“汽车有腿”也有点偷换概念的味道。把变形金刚变成汽车,换成变形金刚就是汽车,那变形金刚的腿,就出现在汽车上。从这点来看,这像是语言游戏。但是,“汽车有腿”是小顶顶的一个技术想象,他熟悉二战时期德国的虎式豹式坦克,他也许想,总有一天坦克能像虎豹一样长出四条腿,灵活地飞奔在战场。他画虎王坦克,当然无腿。可是有的坦克画,履带被淡化,履带中的部件就有点像腿。有一辆汽车轮子特别大,也像腿。最后他画了四条腿的坦克。所以他说“汽车有腿”,又不单纯是语言玩笑。他也跟着霍金说“未来世界什么都可能。”(.10.1)那为什么未来的汽车就不能长腿呢?所以,我们可以说卵有毛,因为卵孵出鸡,鸡有毛。车轮可以改进成腿,所以汽车有腿。创新总是对固有思维的超越。.11.25作者简介林德宏江苏南京人。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其后一直在南京大学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技术哲学和科学思想史的教学与研究。年担任科技哲学硕士生指导教师,年任教授,年任博士生导师,年5月当选为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荣誉资深教授。曾任南京大学教学委员会副主任、哲学系主任、省社科联副主席,《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副主编、终审小组成员。曾教授哲学系自然辩证法课、理科硕士生自然辩证法课以及面对全校的自然科学史课程。科学史教学获普通高校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主要著作有:《科学思想史》《物质精神二象性》《东方的智慧》《科学认识思想史》《人与机器》《科技哲学十五讲》《自然科学史概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