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作文教学走向何方

北京皮肤病医院治疗 https://m-mip.39.net/nk/mipso_6172005.html

(一)对写作的误解

人们对写作的误解,和自己对生活的误解一样:

总爱抓着结果不放,忘记了生活着才是生活的本质,生活是目的不是手段。生命的趣味和意义在活着的过程中,而不仅仅在结果里。

写作也是。

只是一味地追问,为什么孩子的作文写得没有细节,写得没有情感,写得没有趣味,写得没有个性?为什么孩子写不好作文?却没有看见写作真正发生的过程:从经历到感受,从感受到思考领悟,再到表达,是一个生命成长的过程,是努力把零碎的感性经验,慢慢抽象成清晰的理性经验,再到审美表达的过程。

写作不只是“写”而已,“写”是你肉眼看到的,你没有注意到的是写的背后,看不见的微妙而复杂的心理过程。

写作的趣味和意义恰在写的过程中,在一遍又一遍审美的心理历程中完成了审美教育,让孩子的感觉受到锻炼,情感得到陶冶和升华。

(二)中考作文题的启发

认真阅读广东省十年来的中考题,我们发现每一题的题干都在提醒孩子要在五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内完成这样心理过程:回味经历,唤醒体验,主动感悟、理性思考,书面表达。

比如:

“一路前行,你有过怎样的经历和体验?前行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年

“只要用心体味,你总能从中悟出快乐的真谛,找到获取快乐的办法,捡到打开快乐之门的钥匙。”年

“在生活中,美随处可见,需要我们去发现,去体验,去感悟。最美,是美的升华。它令人刻骨铭心、灵魂震撼,令人心驰神往。”

……

在最近一年,年的中考作文题《自律的乐趣》中,“自律的人,可以享受更多的乐趣,拥有更大的自由,得到意外的收获”。这句话也在强调这样一个过程:体验乐趣,感悟自由,思考收获,只是换了一个表达而已

我不想再列举,因为每一道题都是这样。再读下去,还会发现这个心理过程极具审美意义,不妨看看这十年来作文题里出现的关键词语:

“快乐、梦想、期盼,关爱温馨悠闲洒脱坚韧勇敢热情好奇,自信单纯乐观坚强诗意喜悦真挚突破从容平和执着坚守……”

即使偶有“痛苦、泪水缺憾这些词语,指向的也是去回味体验这些经历给自己带来的正面的影响和感受。

这些都是对待人生最积极正面美好的生活态度,是有品质的情感体验。如果孩子在写作中确实经历了真实的心理过程,这些美好的词语就不再是冷冰冰的说教的符号,而是鲜活真实的体验,感受,是一个个具体的细节,一次次深刻的反思和悟,一回回发自心灵的真实认同。

这些词语像一个个美丽的手势,引导着孩子在自己的大脑里去捡拾真实但零碎模糊的细节,比如前天看到的落日,昨天和妈妈的散步,上个月看到的一本书,自己破茧成蝶的那一刻,然后慢慢地感受、反思、整理叙述,他既是导演,又是演员,还是观众,他在自己的书写里又一次强化了关于陪伴与爱的经验与感受,在情感上再一次感受到了幸福和快乐,在理性上也再一次认知了自己的幸福与成长。

写作的过程,就是温习这些所有爱和美的回忆的过程,写作会再一次复活这些鲜活的经验和记忆,真正把美好的感受融入到学生的精神血液中。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印第安老者在教授孩子们礼节仪式的时候说:“在我的内心中正在展开一场可怕的战争,那是两群狼之间的战争。一群狼代表着恐惧、愤怒、贪婪和无情,而另一群则代表着信仰、和平、真实、关爱和理智。两群狼的战争也在你的内心中展开,他们代表你心中的两个自我。”

孩子们思考了一会儿,其中一个孩子问道:“谁会赢呢?”

老者回答:“你喂食的那一群。”

在这个意义上,中考作文题倒像是一次次喂食心灵的方向引领:它引导老师和学生,在平时的写作练习时就应该促使这样积极的审美心理过程真实发生,在写作中涵养人的情感与心灵。

复旦大学教授张怡微在她的《散文课》一书里谈到散文“以自然的语言形态,照亮我们连绵不断的生命经验与复杂情感,引领我们,在汉语之美中完成最理想的情感教育。

再次阅读这十年来的作文题,将题目中的关键词集中在一起,可以看到题目指向的是这样一位理想的少年:

能够感受到生活里的关爱,温馨;享受生活里悠闲与从容,发现平凡生活的诗意与美好,为了理想能够执着地坚守并能够感受到自我突破的力量,勇敢,热情、自律,充满梦想和期盼,是一个在自己的生命里感到快乐的人。

这些作文题里指向的是人,鲜活生动的人,有着较高情感素养的人,而不仅仅指向处理文字技巧,如果一味地将眼睛盯在“写”这件事情上,显然目光短浅。

指向真实生活和自我心灵的散文正是“在隐约之间,热忱地欢迎我们理解自己的有限,生命的短暂,和情感的偶然。即使成为不了伟大的艺术家,我们普通人也应该在历史中完成有限的自己。文学,或许是一个良好的路径。散文,也有助于我们完成自省,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三)现实的困境

可现实的困境在于,学生根本没法完成这样的审美过程,面对题目他们没有经历,没有感受,就无从谈起感悟思考与表达。他们不会写的原因是,心中无内容可以写。

写作第一大困难是不知道写什么,而不是不知道怎么写。

孩子经过长期的写作训练,到了初中,几乎都已经练就了四十分钟写出五百字的写字功夫,但是读他们的作文,没有个性的生活,真实的感受。无病呻吟者比比皆是,呻吟都学会了,但是没有病啊,于是这个呻吟就显得特别扭曲。

写作困难的孩子,不是生活消失了,而是丧失了审美的感受力,于是生活里的美与趣味化为乌有,作文题干中出现的那些关于美好的情感,经历,体验的词语就只是语言符号而已,在他们的记忆里从未转化成具体的属于自己的审美经验。

他们只知道必须要写,但不知道写什么?写作变成了一种奴役,一种压迫,甚至是一种无理取闹。所有的题干内容都仿佛是对自己的反讽:我何曾体验过快乐的感受?瞬间,早已乌有,如何有丰盈的过去?每天的日子枯燥乏味,何来特别与美可言?

于是他们瞎编乱造,千篇一律或者无话可说。

他们的写确实只有写而已,没有真实的经历,切己的感受,真诚的思考,这样的书写,除了应试,毫无意义。只是即使应试也不会赢得高分:因为在广东省中考作文改分标准中一类文的第一条与二类文相比,就明确了提出了“需要真情实感”的要求,在加分项里,也特别强调了“有个性的表达。”

(四)空心症

用一个时髦的词语来概括写作困难的孩子的症状——“空心”

萨特的诗歌中对“空心人”有过经典描述:一堆脑壳中装满了稻草的人,干巴的嗓音,毫无意义。“呈形却没有形式,呈影却没有颜色,麻痹的力量,打着手势却毫无动作。”

这多像我们孩子写的文字啊,枯燥,没有情感没有趣味,毫无意义与美感。

当代著名诗人、新华社安徽分社总编辑陈先发在复旦大学新生开学典礼上的演讲——《不做“空心人”》,中概括了空心人在生活里的特点:

“即使是面对难得一见、瑰丽雄奇的自然奇观,面对渴盼亲情的家中长辈,面对他人的痛苦遭遇,很多人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无动于衷、一种超然的淡漠、一种对现实的疏离感,甚至是麻木”

与此相照应的是文艺理论家童庆炳先生对于审美的描述:

“当你沉醉于一部小说之中,为人物的命运担忧,甚至不自觉地流下眼泪,或者情不自禁地开心笑起来的时候,你是在审美;当春天的一个假日,你带着家人驱车来到郊外,看到在深绿色松柏的衬托下,粉色的山桃花和杏花开得那么烂漫、那么自由,你心中的烦恼顷刻间抛在一边,欢乐从你眉宇间流露出来的时候,你是在审美……”

“空心“会让人失去了对于生活的审美的能力,生活会变得毫无意义感,没有美和趣味。

有趣的是,语文新课程标准()从一到九年级一再地强调写作要孩子“留心观察事物,养成观察世界的习惯”,“要留意新奇有趣的生活,丰富多彩的生活,”“要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可是八九年过去了,孩子还是把热爱生活的心丢了。不留心,不用心,不发现,问题出在哪儿呢?

(五)作文教学走向何处

我们在写作训练中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anweiweian.com/rdxs/88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