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吕世伦,男,年7月18日出生,辽宁省大连市人,中共党员,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是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北京市优秀教师。-年创办南开大学法学研究所,任首任所长、研究员,日本山梨学院大学客座教授,全国西方法律思想史研究会创办人之一(副会长),中国法律史学会常务理事。年度荣获“李步云法学奖”,年获第一届方德法治研究特等奖(《吕世伦法学论丛》28卷)。
吕世伦教授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史、西方法律思想史和理论法学教学与研究工作,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法学研究》、《红旗》等杂志及《人民日报》发表法学论文余篇,出版《马克思恩格斯法律思想史》、《黑格尔法律思想研究》、《法哲学论》等学术著作40余部,迄今仍笔耕不辍,他的著作曾获北方十五省自治区直辖市优秀图书二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中国人民大学科研成果一等奖、中国人民大学优秀作品奖、全国优秀图书奖、天津市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吕世伦教授也主持过国家第一批博士点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科学基金项目、司法部法制建设与法学理论部级项目等多项课题。
吕世伦教授始终立足于我国的法学研究与法治实践,投身于理论法学、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理论以及西方法学思想理论的研究,以贯通中西法律思想、繁荣法学研究、推动法学教育为宗旨,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影响力的学术见解,如关于民主、法治问题,从法的视角阐发社会主义社会与市民社会的关系,批判国家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法律观,开创和推动了改革开放以来法律思想史、法学理论的研究和法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在人大法学院探索理论法学之路
吕世伦
年,我以“调干学生”的身份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学习。适逢我国国内形势有很大改观,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镇反“三大运动”已基本结束,国家即将由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即将转到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这为我能在校安心学习提供了难得的良好大环境。
当时的法律系是人民大学最早建立和最大的系之一。它的建立和发展同中央提出“学习苏联”紧密相关。50年代,中央为我系请来一批苏联专家学者培养教师。授课时,通常是苏联专家讲一句,翻译译一句,中国老师打通宵整理,第二天再给中国学生讲授。学习的课程有“四大理论”(马列主义基础、政治经济学、哲学和中共党史),俄语;法学必修课程:国家与法权理论、外国国家与法权通史、苏维埃国家的各部门法(国家法、行政法、财政法、刑法总则与分则、民法总则与分则、刑事诉讼法与民事诉讼法、集体农庄法等);后来又加入了中国自己的课程,如中国宪法、国家与法权史、民法、婚姻家庭法、农业合作社法,以及诉讼实践经验总结。还有一部分选修课,包括政治学说史、国际私法、法医学、司法精神病学、司法会计学和刑事侦查学。共计三十四门课。
其间,从苏联引入了一种有效的教学制度——“习明纳尔”,这是在教员直接指导下进行关于课程内容的讨论与研究的一种教学方法。通常在教员讲完两三节课后进行。平时,课堂上回答教师的提问和“习明纳尔”的发言要打分,但主要是每学期末的考试,方式是抽签口试。主要课程的成绩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与不及格四级,不及格可以补考;选修课和考查课只分为及格与不及格两种。
主要课程学完后,第六和第八学期各有一次生产实习即法律实践,实习单位有本市和外省市的法院、检察院、法律顾问处等,实习完成后由实习单位打分。另外,三年级上半年还要写一篇论文,我当时的题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学生队伍绝大多数人都是调干学生,大部分都来自于地方机关和部队。这些学生年龄差别很大,职务高低不同,级别差别很大,学历差别很大,但是我觉得我们相互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没有什么架子,互相帮助。早饭之前要集体学习乌克兰舞蹈。课堂上气氛非常严肃,很少有迟到早退的现象,学习非常认真,晚上大家都在自学。每个星期六都要在学生活动中心旁的舞池举行舞会。生活非常充实,精神饱满,朝气蓬勃。所以我很留恋那四年。
年,我以“全优生”的名义被批准留在人民大学法律系法理室做教员(全年级唯一一名留校教员),但组织上先让我担任一年多的党总支科秘书兼团总支副书记。遗憾的是,我刚一留校,反右派运动便进入狂烈阶段;接着是58年大跃进、大炼钢铁、大办人民公社运动;59年至60年反右倾运动期间,我被派到丰台人民大学农场劳动一年,先是掏大粪,后做建猪圈、鸡舍和牲口棚等泥瓦匠活。从农场返回学校便遭到三年大饥荒的折磨。年开展“四清”、“社教”运动(我系教工分在陕西长安县),进而是以批判《海瑞罢官》为序幕,掀起持续10年之久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整个国家陷于空前的政治浩劫之中。
反“右派”之后,客观上已不允许教师真正搞学问了。法律系的各门课都必须“以阶级斗争为纲”,主要讲党的领导、群众路线、“专政”,再加上批判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观点。法学教育和研究完全成为运动的工具,没有了学术味道。
这种情况下,我情愿讲授“马克思主义法学原著选读”课,期望真正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究竟对法的问题讲了些什么。同时,我又攻读西方法学家的著作,并把它与马列著作对比思考。
文革期间,中国人民大学解散。年依始,我在江西“五七干校”做了一年猪倌后,由组织分配到北京医学院担任干部学马列的辅导教员。我把“运动”和工作之外的空隙安排得紧紧的,而且惯于打通宵,争取更多的时间来读书和写作。
昏暗的、无法无天的10年终于过去。年中国人民大学复校,法律系当即开始招生,我及时返回原工作岗位,决意为中国法学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当时成仿吾校长非常关心法律系,曾专门来到法理教研室座谈教学和科研问题,指出一定要有自己编写的教材,没有教材就不能开课。西方法律思想史方面,为配合授课之需,我和谷春德老师合作赶写《西方政治法律思想史》两卷本讲义,分别由人民大学出版社于年6月和12月出版发行。这是国内最先问世的西方法律思想史专业教程,备受青睐。继而我们又在辽宁出版社出版《西方政治法律思想史》(年)与《西方政治法律思想史修订版两卷本》(年和年)。后书上卷推出当年,便获得中国人民大学科研成果一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和北方十五省(自治、直辖市)优秀图书二等奖。此后,我逐渐把重点转向现代西方法思潮研究。
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史方面,年法律出版社推出我和李光灿老先生主编的、国家第一批博士点研究项目《马克思恩格斯法律思想史》,获得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年又出版修订版)。年,法律出版社又出版了我主编的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项目《列宁法律思想史》。年,为适应教学之需,我还主编过《马列法学原著选读教程》,其中包括对毛泽东和邓小平著作的研究(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我一直重视国外学术信息和资料的搜集。“文革”结束后,北京图书馆刚一开放,我便成为常客。连续数年间,只要能抽出身来,我都要骑自行车往返数十里去北图,经常是从开馆到闭馆,一整天在那里读书和摘录要点。为提高外语水平,年年近六十岁的我还作为全校最老的学生到大连外语学院进修半年。人民大学法律系招生之初,我还应聘为本科生的专业日语辅导教师,为学生选编几万字的教材。
复校后,除在人民大学任教外,我还陆续在中国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和浙江大学讲授现代西方法理学等课程。还给许多国家机关和军事单位授过课。年底,我在南开大学创办法学所并担任所长和研究员。年,在我们的努力下,南开大学法学所成功申请了硕士点并招收第一批研究生。
60多年来,我在授课和培带研究生的过程中,既强调加厚和拓宽学生的法学知识面,也强调法学观和方法论的培养和提高。我相信,法学观和方法论寓于丰富的法学知识之中,存在于由这些知识抽择出来的“道理”之中,因而不赞成空洞的灌输和说教。通常,我鼓励与启发学生们无保留地提出问题、尤其是“敏感”的理论问题,尔后同大家一起讨论,力求探寻真理,从不给学生扣帽子、打棍子。我认为,学术上的宽容是自信和有力的表现,而压制和打击则是怯懦的流露。我信仰马克思主义,但不忽视某位经典作家在特定条件下的局限。我批判西方法律意识形态体系,但也肯定不同时期某些思想家理论包含的合理成分。思想上脱离真理的偏差是任何人难于避免的,差别仅在于程度不同和能否纠正。所以,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应当重视,但不能强求和速求;要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见解,让其慢慢思考。
作为人民大学的教授,我年复一年地迎来送往,目睹一批又一批弟子在祖国的四面八方和各行各业生根、开花、结果。这些学生正在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强国富民的壮丽事业工作着。我觉得这就是对自己最大的安慰和最高的奖赏。
我总结自己亲历人大法学院几十年发展的体会,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今后,在教育科研中要继续坚持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这是社会主义国家性质所决定的。同时也不要忘记,人民大学是在党的亲切关怀下建立和成长的。因此,在学科建设上,要牢记我们是马克思主义法学,坚持法学研究中的中国特色。与西方法学既有区别,又要吸收其优秀成果。第二,千方百计保持一个安定的教育科研环境,极力避免以前那样的“折腾”。“稳定压倒一切”,对于我们也是适用的。第三,一定要恪守法学教育规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对学生要高度负责、严格要求;强化教师的科研能力,培养其成为有学术素养的学者,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支撑;教学与科研应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学与科研要为社会服务,眼界开阔、高瞻远瞩,借鉴其他国家学术成果,超越他国。最后,发扬优良传统,吸取以往教训。不搞歪曲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法学研究要讲科学而不能成为单纯的政治工具。当前是“万类霜天竞自由”和“百舸争流”的年代,兄弟院校进步很快,我们既要有足够自信,又要有危机感。
年10月12日,法学院“新作分享沙龙”活动分享吕世伦教授的《吕世伦法学论丛系列》(共28卷本)。
年教师节,人大法学院法理学教研室老师们去家中看望吕世伦老师。
年春节前,人大法学院法理学教研室老师们去家里给吕世伦老师拜年。
年1月,吕世伦老师(右三)和其他老教师们一同参加人大法学院新春团拜会。
本期编辑:杨清惠
指导老师:阎芳孟晗杨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