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不少大学生因为就业难选择考研,读研之后又热衷考公考编,从而最终“上岸”。这种现象日益普遍,使人不免担忧:当代青年人才发展方向是否存在隐患?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在社会上营造更好的创新创业环境,鼓励年轻人更无负担、更遵从本心地作出人生选择,使高学历人才专业对口、学以致用,就成为至关重要的课题。中考、高考、考研、考编、考公……对中国学生而言,这一系列考试,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人生门槛。年轻人一路走来,总是很难离开考试这个“指挥棒”。当公务员录取的学历门槛水涨船高时,不少希望考公考编的学生,都把读研视为进入体制内工作的“敲门砖”,而不是冲着学习专业技能去考研。这一趋势间接推高了近些年考研的分数线,与此同时,很多学生为了考上研而选择“二战”“三战”,也让人才错配、资源浪费等问题凸显出来。如果一个人读研的目的,仅仅是解决考公考编的学历问题,这样的读研动机,显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扭曲。倘若此风日盛,既不利于学生发展,也会影响高校的研究生招录培养体系。研究生教育的初衷,是培养科研人才和专业人士,如果沦为部分学生“刷学历”的选择,不仅学生自己读研时会备受折磨,也会让专业对口的用人单位难以延揽优质人才,导致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站在个人视角上,学生读研后选择考公考编无可厚非。但是,读研的“尽头”,绝不应是考公考编。研究生的择业观念同当前的就业市场和社会氛围有很大关系,我们不能苛责那些追求稳定,因此想要考公考编的高学历人才,而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