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重磅规划,全文来了未来五年新增中小

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年)

目录

一、发展基础和形势要求

(一)发展基础

(二)形势要求

二、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主要目标

三、主要任务

(一)持续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二)坚持“五育”并举着力培养时代新人

(三)围绕“七有”“五性”优化教育服务

(四)打造落实城市总体规划的教育样板

(五)增强教育服务首都发展的能力水平

(六)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七)推进教育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发展

(八)开创开放融通有活力的教育新局面

(九)促进育人方式和育人模式创新变革

(十)全面深化新时代首都教育评价改革

(十一)统筹推进首都教育发展与安全稳定

四、保障措施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教

(二)提升经费保障能力

(三)加强教育督导评估

(四)加强校园后勤保障

五、规划实施

(一)统筹推进落实

(二)加强监督评价

(三)鼓励改革创新

(四)加强宣传引导

“十四五”时期是首都教育全面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年—年)》《首都教育现代化》,向实现高水平教育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为进一步明确至年首都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形势要求

(一)发展基础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首都教育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视察首都教育系统,并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做好首都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十三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首都教育以加强党的领导和政治建设为坚强保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优先发展,持续深化综合改革,育人水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人民群众获得感均有明显提升,圆满完成了“十三五”时期教育规划确定的主要任务,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教育现代化。

——立德树人谱写新篇章。始终牢牢把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坚持党的全面领导,遵循教育发展规律,不断探索中国特色、首都特点的教育发展之路。成立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全市教育大会,制定“4+N”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了首都教育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实施“一十百千”工程,开展“四个一”活动,大力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在全学段开展“我和我的祖国”“使命在肩、奋斗有我”主题教育活动。创新性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扎实推进全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区建设,取得积极成效。中小学幼儿园德育工作体系进一步完善,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素养进一步提高。首都教育长期保持安全稳定局面。在服务保障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中,北京近9万名师生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充分展示当代青少年的风采,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教育现代化迈上新台阶。首都教育发展水平继续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主要教育指标均排在全国前列,若干重要指标位居首位,提前达到《中国教育现代化》确定的主要事业发展目标。通过国际比较,首都教育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普及程度、教育质量、公共财政教育支出等指标处于世界前列。

——教育公平达到新高度。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持续发力,五年累计增加学前教育学位23万个,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程度大幅提升,有效缓解了入园难、入园贵问题。通过不断扩充优质教育资源和规范入学办法,在“资源优质”和“机会公平”上同时发力,小学、初中的就近入学比例均达到99%以上,使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有效破解择校难题,中考中招选择机会更为丰富,高考高招录取率持续保持在90%以上,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

——教育质量实现新提升。首都教育在办学传统、办学理念、课程教学、教师队伍等方面的优势不断增强。34所高校、个学科进入“双一流”建设名单,在京高校A+类学科数量占全国的44%。重点建设个一流专业,实施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每年近万名学生受益。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有特色、国际化”发展,7所高职院校入选国家高职教育“双高计划”。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显示,北京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习惯、学习自信心以及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持续保持前列,学生参加PISA测试取得优异成绩。

——教育综合改革取得新突破。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断增强。组织实施了新一轮中考改革,高考综合改革平稳落地,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校额到校”“市级统筹”“1+3”培养等方式对促进教育公平发挥了良好作用。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项目、中高职衔接项目进一步拓宽了职业人才培养通道。市属高校分类发展格局基本形成。高校、科研院所、艺术院团共同参与中小学办学,有效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评选出首批中小学特级校长。“放管服”改革成效明显,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教育督导体制机制取得新突破,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活力进一步激发。

——服务首都发展做出新贡献。高校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大科学装置建设与运营、技术转移和技术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北京地区高校获国家科学技术“三大奖”数量占全国高校获奖数的22%,占全市获奖数的49.3%。布局99个高精尖学科,建设22个高精尖创新中心,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余项。高校产出了一批具有重大带动作用和影响的科技创新成果,培养打造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全市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达到15.7年,教育为建设高精尖经济结构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开创新局面。积极推动教育领域“疏整促”工作,严格控制市属高校和中职学校招生规模,以建设良乡、沙河大学城为重点促进部分中央高校向外转移,聚焦推进北京工商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城市学院等5所市属高校向外疏解,教育空间布局不断优化。统筹全市优质教育资源在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14所优质学校,北京学校、黄城根小学分校等已开始招生。积极参与支持河北雄安新区建设,4所援助学校办学水平明显提升,3所“交钥匙”学校建设进展顺利。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不断深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水平显著提高。以援藏、援疆等为重点深化教育扶贫协作和支援合作,为决胜脱贫攻坚做出了应有贡献,形成了北京经验。

——教育保障能力实现新提升。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确保教育优先发展。投入持续增加,结构不断优化,年全市教育财政经费投入达到亿元,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例达到15.85%。改革教育经费体制,投入市级财政资金多亿引导民办幼儿园转成普惠园,让更多老百姓受益。健全教师绩效工资激励机制,落实乡村教师岗位生活补助,每年向3万余名乡村教师发放岗位生活补助,教师收入水平不断提升。深入推进“平安校园”建设,出台中小学幼儿园安全规定条,为家长送上“定心丸”。

——教育系统疫情防控夺取新胜利。始终把师生员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取得抗击新冠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构建起市、区、校三级防控体系,以首善标准奋力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筑好教育战“疫”的“防火墙”。“一区一案”“一校一策”制定防控预案,精准精细做好校园疫情防控工作,做到校内师生员工“零感染”。广大教师学生积极投身疫情防控工作,1.2万个基层党组织、5万余名党员投入防控一线,北大援鄂医疗队、首都医科大学疫情防控志愿者等得到党中央的充分肯定。坚持“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实现二级应急响应下的中高考工作平稳落地。倾力倾心做好高校就业工作,出台多项促进就业政策措施,加强困难群体毕业生帮扶,实现北京高校届毕业生整体就业率达到92%。

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根本在于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努力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在首都落地生根,形成生动实践。五年来,始终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孩子们眼中有光、心中有梦,每个孩子都有了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始终坚持把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作为首都教育的基本职责,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破解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持续提高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和满意度;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持续提升教育保障能力,得到了全社会的关心、理解和支持,汇聚起办好教育的强大合力;始终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持续完善教育体制机制,努力推进首都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首都教育正在发生深刻转型,教育面貌正在发生格局性变化,为“十四五”时期开启高水平教育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首都教育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二)形势要求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北京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时期。首都教育在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上,全面开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和高水平教育现代化的新阶段。

首都教育必须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上作出新表率。要牢牢把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首都教育必须在支持“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上发挥更大作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持续优化首都教育功能,进一步筑牢全国政治中心功能建设的重要阵地,夯实文化中心功能建设的重要载体,扩大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的重要窗口,巩固科技创新中心功能建设的重要支撑。

首都教育必须在满足市民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教育需求上下功夫。要紧扣“七有”要求、“五性”需求,适应学龄人口规模快速增加和人口老龄化加速的趋势,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扩大教育资源供给,提升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和满意度。

首都教育必须在适应科技发展、探索教育与科技融合方面发挥引领作用。新一轮科技革命蓬勃兴起,带动了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重大技术变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广泛运用到教育领域。首都教育要顺应科技发展变化,大力发展数字教育,加速推进教育理念、内容、技术、模式的创新,主动引领教育发展模式变革。

首都教育必须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提升全民素质方面有更大作为。公平优质的教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最大共识,国际前沿教育理念更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anweiweian.com/rdxs/130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