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名中医蒋健疤痛治从毒瘀虚

医师手札

蒋健,岐黄学者,上海市名中医,上海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六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

成功的手术解除了原本的病痛,但术后绵绵无休的刀疤痛却成了一些患者新的烦恼。蒋健教授在多年临证中发现,疤痛的成因多是局部的“热毒”和“瘀血”,运用化瘀解毒的治法可以有效缓解切口处疼痛;对于年老体弱或痛久难愈者,尚须兼顾“气虚”而配伍黄芪,以达益气托毒之效。

徐某某,女,58岁,年2月27日初诊。主诉:右乳术后切口疼痛3月余。患者因体检发现CA升高、乳房结节,于年9月19医院行右乳房象限切除术,病理示:右乳肿块腺病,局部导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术后以来切口处疼痛,望之刀疤处红赤、微肿,同侧腋下亦时有疼痛。既往有帕金森病史,长期便秘。舌淡红,苔薄,脉细弦。治法以清化毒瘀为主,益气扶正、通络止痛为辅,兼顾通便。处方:丹参30克,五灵脂12克,炙乳香、没药各9克,蒲公英30克,夏枯草30克,生黄芪30克,柴胡12克,橘核12克,荔枝核12克,芦荟3克,14剂。

二诊(3月12日):服药一周后刀口疼痛几止,仅有局部隐痛,排便仍困难而量少,舌脉同上。上方蒲公英增至40克,生黄芪增至50克;加生大黄12克(后下),半夏15克,当归30克,金银花30克,去夏枯草,14剂。

三诊(3月26日)腋下疼痛止。

之后始终紧扣解毒、化瘀、补虚三原则,处方核心用药为蒲公英、丹参、黄芪加味。五诊(4月23日)时乳房切口疼痛完全缓解,但触碰刀疤时仍有些微疼痛,加入芒硝。六诊(5月7日)时触碰乳房刀疤处亦不觉疼痛,排便每日一行。8月中旬随访:刀疤处已月余无疼痛及触痛。

按:胸腹部手术后切口疼痛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其原因通常为炎症、粘连或机械性牵拉等。蒋健教授认为,炎症多为阳热之邪郁结体内而成热毒;局部粘连、组织增生则与血瘀相关。体表疤痕疼痛通常为瘀毒互结、阻滞经络,不通则痛。部分患者刀疤疼痛发生于术后数月甚至数年之后,经久不愈,在治疗时还须考虑到正气不足的因素。因此,疤痛的治疗应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和益气扶正为主。

本案初诊时即从毒、瘀、虚论治,服药7剂,疼痛几愈而疗效凸显。蒲公英擅清热毒,丹参专化瘀血,黄芪扶助正气,体现了处方治则核心。五灵脂、乳香、没药活血定痛,橘核、荔枝核、夏枯草散结理气止痛,皆有止痛增效作用。柴胡是足厥阴肝经引经药,芦荟为通便而用。二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清热解毒和活血化瘀力量,三诊时腋下疼痛已完全缓解;之后治则治法不变,服药1月,刀疤痛及触痛亦止。纵观整个治疗过程,疗效的关键是始终抓住了疤痛的基本病机——瘀毒虚,这是辨证核心之所在。术后刀疤痛是现代医学外科手术后才会遇到的临床问题,传统中医因无此病症,故缺少相应理法方药可供治疗参考。对此,首要任务是要找到病症的中医病机规律,然后才能据此立法处方。蒋健教授从刀疤痛的现代医学病理发生机制出发,将炎症与热毒、将局部组织增生粘连与瘀血相关联,形成了“瘀毒痹阻”为主的病机概念;对于部分年迈体弱、经久不愈的术后刀疤疼痛,尚须注意扶正祛邪,例如配伍黄芪托毒扶正之类。至此,实现了“西(病)病中(病)治”的对接。病机推演仅是理论假设,正确与否还须临床检验。(整理:孙玄厹,上海中医院副主任医师,上海市名中医工作室、岐黄学者工作室师承学员)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anweiweian.com/rdjy/95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