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订阅哦!·时代问题论争·
何为“元哲学”?
袁祖社
[作者简介]袁祖社,年在北京师范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年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博士后流动站出站;现为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陕西省伦理学会会长、陕西省价值哲学学会会长;主要从事价值哲学和西方哲学研究,代表性著作有《权力与自由——市民社会的人学考察》《市场经济与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研究——当代公共哲学的理论视角》《社会理性的生成与培育——中国市民社会的价值理想与实践逻辑》等。
摘要
在中国知识界,“元哲学”是一个被严重误读、误解了的概念。惯常的理解和说法是,“元哲学”就是关于“元问题”的哲学。而何谓“元问题”?什么样的问题才有资格成为或者充当“元问题”?这本身就是一个争议极大、难定一尊的大问题。如果在这一基础性问题上没有或者无法达成基本共识,那么,所谓“元问题”一说就缺少成立的充分必要的确当性理据。如果真的有一种类型的“元哲学”理念的话,那么,其最充分的存在论资格、最完善的形态,应当是实践智慧。正是“实践智慧”,才是“元哲学”所以可能的最深刻、最直接的理念根基。哲学发展史中所出现的自我分裂和自我分化,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为根本的,当是哲学自身对于“实践智慧”的轻忽、疏离。如果承认哲学是“智慧之学”,那么,这种智慧在品质和境界上,一定是历史的、实践的、制度的、文化的,在总体性意义上是关于人类福祉的。如此可以说,一切形态的哲学与生俱来、宿命般地肩负着一项崇高而神圣的使命,那就是为宇宙和人类提供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意义上的带有圆融性的“实践智慧”。所谓圆融性,就是哲学思维对于宇宙、人生在言说和表达方式上所应具有的自洽性。哲学所需要发现、呈现的“真理”并不在哲学之中,而是在哲学所由产生、存在的对象性关系世界之中。“元哲学”就是哲学本身,不存在也不可能有一种在哲学之外,先于、高于、优于哲学本身的所谓“元哲学”。哲学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曾经几度陷入迷茫、困顿,丧失了方向,其中重要的症结性原因,是对“做”的理念的放弃和“做”的实践方式的忽视。“元哲学”的开端即如何“做哲学”,“做”是哲学走进、领悟、呈现真理的最直接、最合理的方式。“做”哲学,不仅要有理论,更要有立场、境界、情怀。这四个要素有机整合和融通,才是真正的“做”哲学。“做”表明,真正的哲学本质上是以实践思维、实践智慧为支撑的。哲学就在实际的“从事”和“做”之中,离开了“做”就没有哲学。“做”包含着哲学成为哲学的全部。
关键词
元哲学实践智慧知识论价值立场
中国学术界对“元哲学”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