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音频已在喜马拉雅发布,可搜索“掌上扁圣”账号收听
扁圣书院的各位听友们:
大家好!
又到了我们的扁圣书院未病课堂时间,随着深秋临近、气温降低,被寒邪诱发的病症逐渐增多,疝气就是其中一个。数据统计,疝气发病率在全部人群中大约占到5‰,好发于老年人和小孩,尤其偏爱男性。50岁以上男性疝气发病率几乎可以达到10%。
那么它的发病原因是什么?手术到底是不是唯一的根治方法?有哪些实用的防治手段?今天呢,我们就从中医的角度和大家聊一聊。男性朋友要尤其注意听讲了!
01
疝气到底是个啥?
疝气到底是个啥样的病呢?
打个通俗的比方:疝气就是肚子的腹肌上破了一个洞,肠子会从这个破洞里面掉出来,在腹股沟处形成一个手感偏软的包。这个包一般在躺着的时候能自己缩回去,用手按压也能把它推回去。但有时候也会发生意外,就是洞口把掉出来的肠子卡住了,出现嵌顿,导致肠子缺血坏死。这时候就十分危险了!
中医对“疝”的定义比西医范围要广。根据《黄帝内经·素问》的记载,疝气的发生形式有七种。分别是冲疝:表现症状是气从小腹向上冲心,引发疼痛;狐疝:主要表现为白天肿坠突出,夜里回到腹中,像狐狸一样出入无定;颓疝:表现为小腹肿胀得厉害并且伴随麻木不仁;厥疝:表现为胃脘部疼痛,肚脐周围绞痛,恶心、手足厥冷等;还有瘕疝、贵疝、癃疝等。虽然病机比较复杂,但归结到根本上,无非是中气不足、虚弱下陷。
中气是一股很了不起的一种力量。它就就好比人体内的地心引力,帮我们把五脏六腑凝聚起来、抱成一团,无论怎样跑跳、翻滚等剧烈运动都不会散开、掉落。如果没有这股气,光靠我们软弱的皮表是统辖不了各有脾气的五脏六腑和气血精华的。家里养花草的听友可以回想一下,长势良好的植物,是不是普遍有一种蓬蓬勃勃的向上力和向心力。但是先天不足、光照通风不良、或营养缺乏的时候,枝叶就会松松垮垮、软软嗒嗒的。人在中气不足的时候,首先表现也是精神绵软,中气严重不足的时候,向上托举的力量下降,间接导致地心引力增加,就开始出现脏器下垂。像胃下垂、子宫脱垂等症状,很多时候都和中气不足密切关联。
先天不足的孩子,身体机能逐渐退化的老人,普遍存在中气不足的状况,所以它们是疝气比较爱欺负的两类群体。此外,男性在生理结构上,腹股沟部位有精索穿过与睾丸连接形成的天然孔洞,给疝气发病制造了优越的先天条件,所以也容易被疝气盯上。据统计在腹股沟疝发病患者中,成年男性占比达到了8成以上。但女性朋友不要因此掉以轻心,以为疝气就是男性专利,只要中气不足、腹壁薄弱的情况存在,女性一样会得腹股沟疝。疝气除了最喜欢发作在腹股沟部位,还会从肚脐周围、手术切口等有可乘之机的部位寻找突破口,在人体兴风作浪。
搞明白疝气的模样和脾气,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聊第二个问题:
02
得了疝气只有手术一条路吗?
按照现代医学的观点:手术就是根治疝气的唯一方法。
但中医理论以生克为基础,世间万事万物都处在相生相克的大关系网中。只要病有生法,就有解法。那么疝气的中医解法是什么?
前面我们分析了,疝气的根本成因是中气不足。导致中气不足的原因,可能是虚,即先天禀赋不足,或年老衰虚、脾失健运,就好比汽车油箱内油的总量不够了;也可能是瘀。即油箱内油量尚可,但由于受寒、肝气郁结、湿热壅滞等原因导致输油管路出现了堵塞。当然也可能是虚瘀并存。
综合各类疝气的临床指征,我们在遣方用药时一般分成四个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气虚下陷型。这类患者就像蔫蔫的植物,往往伴随食欲不振、腹胀下坠、面黄无华、疲倦少气等症状,治疗思路是健脾益气、升阳举陷,代表方剂是补中益气汤。一部分肠疝患者单用这一思路就能治愈。如果气虚下陷得厉害,那就加大组方中黄芪的用量。黄芪是药中长老、补气的元帅,能像金钟罩一样加固我们周身的防御能力。在脏腑精气亏虚所致的老年性疝气治疗中,大剂量使用黄芪,好比重拳出击,在升阳益气方面有不可替代之功。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肠疝并不是肠管整体脱垂,而是只有一部分,所以除了中气不升,身体还存在腹膜不固的问题。因此我们在治疗上,还要兼顾收紧稳固腹膜的责任。大家想一想什么样的中药有收缩功效?没错,就是酸性。又酸又甘的芍药就是一味理想药材。我们可以在组方中加入白芍药,或是使用芍药用量较多的小建中汤。
第二种类型是肝肾虚寒型。这类患者就像活在冰天雪地中,往往伴随小腹冷痛,喜暖畏寒、四肢不温等症状。治疗的思路是温补肝肾、散寒止痛,代表方剂是暖肝煎。通过温暖肝肾,解除身体下焦的寒凝气滞,从而化开催生疝气疼痛的冰床。
第三种类型是肝郁气滞型。这类患者就像门窗紧闭的犄角旮旯,要么急躁易怒,要么性格内向有事喜欢憋在心里,往往也会伴随脘腹胀闷、局部偏痛、脉弦等症。对这类患者可以用柴胡疏肝散等疏肝理气、健脾化痰的药方,打开肝脏的门窗,让阳光照进来,让气机对流,经脉畅通。
还有一种类型是湿热内蕴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热疝”。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三伏天高温高湿的时候,很容易提不起精神,浑身绵软无力。脏腑和人同理,在湿热淫威下会变得筋膜无力,从而给脏器或组织下垂提供了可乘之机。这种情况下不能再进行温补或益气等操作,而是要清热利湿,代表方剂是四妙散。
以上四个治疗思路,在临床上都不乏成功案例。当然还有其他思路的成功经验,像仝小林院士用荔枝核、橘核、山楂核“三核”法治疗老年疝气等,都是经得起临床验证的优秀医案。所以说,中医是有办法根治疝气的。大家在被疝气欺负时,可以在手术之外多一种治疗选择。
接下来,我们还是从大众实用的角度,给大家提供几个简便可操的防护方法。
03
如何做好疝气的日常防护?
首先,高风险群体要注意减少发病诱因。
疝气的发病主因是中气不足,筋膜薄弱。诱因则是腹内压的压力突然增大。提重物、咳嗽、便秘、体重过大等,都会导致腹内压力增大,把薄弱的壁膜撑破,把原有的破洞撑大,从而引发或加重疝气。所以高风险群体除了积极防治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鼻炎、便秘、前列腺增生等容易加大腹内压力的疾病,还要避免搬运、举重、跳跃等突然发力的高强度锻炼。
?在这里给大家推荐两个保健穴位:
一个是疝气穴。这属于经外奇穴别名,即三角灸穴。位于腹中部,取穴方法是量一下患者两个口角之间的长度,(就像下面这张图)
然后以肚脐为顶点,作一个底边平行的等边三角形,三角形的两个下角就是三角灸穴。每次用艾炷灸10~15分钟。如果疝气发生在左边,就侧重灸右穴。发生在右边,就侧重灸左穴。
另一个是大敦穴。大敦穴位于足大拇趾甲根角部,靠近二拇趾的那一侧,向下约2毫米的地方。这是足厥阴肝经的井穴,经常艾灸可以疏通肝经,振奋阳气,对于寒凝气滞所致的疝气有较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再给大家推荐3个食疗方:
第一个是丝瓜瓤汤。丝瓜一身都是丝络,善于帮人刮除痰浊,打通经络瘀滞。用丝瓜瓤和黄酒搭配煮着喝,能够消除体内肿块,很好地改善瘀滞造成的小肠气现象。喝完之后,盖上被子发发汗,效果会更好。
第二个是小茴香炒鸡蛋。小茴香非常善于温暖小腹部,能够精通肾脏与膀胱之间,排除下焦的寒邪,能够改善寒瘀气滞形的疝气疼痛,可以搭配鸡蛋和黄酒一块炒着吃。体内有虚火或湿热人,最好不要吃。
第三个是荔枝粥。当年大诗人白居易因受凉得了疝气病,行动不便,就是用荔枝核熬水服用后治愈的。后来荔枝核就作为一味治疝气的良药流传下来。从形态上,果核质地坚沉,能够像锤头一样锤固人体中气,同时又能凿穿体内的拥堵,既培土又松土,非常适合用来对付腹壁孔洞。用荔枝带核和粳米搭配熬粥服用,能够缓解疝气带来的疼痛,对于小腹冰冷也有改善效果。
我们来对今天的课程做一下回顾和概述:疝气比较爱欺负老人、孩子,以及男性群体。大家千万不要觉得疝气发生位置比较尴尬,早期不疼不痒不影响生活,就不愿尽早求医,以至于把疝越养越大;疝气并非只有手术一种根治方式,手术也并非最理想的治疗手段,疝气患者完全可以通过中医方式实现痊愈;疝气的特点是欺软怕硬,防治根本是提升中气。只要你中气足了,气场强了,它就无法再兴风作浪。
好了各位听友,我们今天的课程就讲到这里,课程语音随后会发布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