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靠谱么 http://www.zhutihunli.com理性·建设性
林毅夫VS张维迎产业政策思辨会(上)
视频转录自腾讯视频
林毅夫VS张维迎产业政策思辨会(下)
视频转录自腾讯视频
11月9日,一场被视为中国版的凯恩斯和哈耶克之争的辩论在北大举行,辩论的双方是两位经过西方经济学教育的中国教授:林毅夫和张维迎。他们争论的核心问题是中国到底需不需要产业政策。而这一问题脱胎于他们已经争论了十年的命题:政府和市场。
论战虽然没有预想的激烈,但是两位经济学家对各自观点的解释和说明让这场产业政策思辨会有了人们真正想看到的碰撞:林毅夫明确表示没有说经济发展靠政府,张维迎也阐明并不是说不要政府,而是政府的有为要做到什么程度。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与发展研究院教授张杰对论战进行全程的分析和点评。
政府与市场之争,为什么会集中到产业政策上?经济观察网:为什么林毅夫和张维迎关于政府与市场的争论,现在会集中到产业政策上?张杰:产业政策引起争论的背后是,中国经济在今后的发展中如何来思考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关键问题。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家对中国产业政策今后的一些问题的考虑,背后所反映的是对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和市场的各自边界和二者之间功能的定位究竟如何看待,这是个重点问题。
中国的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迄今为止还存在很多争论。两个典型的观点就是,有学者认为,中国的政府在整个经济过程中起了一个积极有为的作用,帮助中国经济实现了起飞,保证了中国这30多年来的有效发展。但是也有学者认为,中国政府对经济的辅佐和干预,存在很多问题,中国整个的经济发展在很大方面是依靠市场化改革激活了各种类型的经济性为主体的创新、创业的动力,民营企业大规模地兴起,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增长。
经济观察网:国际上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在中国来说产业政策应该怎么理解?
张杰:实际上这本身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从发达国家的立场化历史来看,都是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为主导来发展经济的。但是市场化的经济发展模式中也面临很多市场失灵和信息不对称,导致市场缺陷。
打个比方,比如说创新,经济学定义很明确,创新是外部性很强的一个经济活动。所以市场在解决创新对经济增长具有根本性作用的机制方面,特别是在基础创新、原始创新方面,市场是不能够有效地促进创新和经济增长的。基于这一领域的问题,以市场化为主导的发达国家都采取各种有效的产业政策,试图弥补这些领域的市场失灵,或外部性等等一系列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但是这个问题如果放在发展中国家来看,它可能面临的问题有所差异。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处于经济起飞的阶段,对于创新的需求,通过创新来推动经济增长,特别是前沿创新来推动经济增长的需求相对需求比较低一点,它更主要是追赶型、发展型的经济模式。经济型、模仿型、追赶型、发展型的发展模式之下,发展中国家既面临各种市场发育不完全,以及市场发展滞后导致的市场失灵的问题,也面临外部信息不对称、市场失灵和市场缺陷的问题。所以发展中国家在这种特定的情形下会广泛采取各种产业政策。
经济观察网:如何来看不同国家的产业政策?
张杰: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是,我们对世界范围、全球范围内不同的国家实施产业政策,一个最为典型的案例就是日本。在上个世纪二战以后特定的追赶型发展阶段,如何通过有效的,各种各样的产业政策促进经济起飞和快速发展。有不少学者认为,日本经济的起飞,经济发展的成功与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很大的关系。所以产业政策为什么在发展中国家,特别受到青睐和看中,也与日本这样的国家采取产业政策实施成功发展的经验有很密切的关系。
但是也有学者指出,日本经济在整个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面临很多矛盾和困惑。比如说针对产业政策,有不说日本国内的学者自己就在反思这个问题。也有学者指出日本在整个经济起飞过程中,某些方面产业政策达到既定的发展目标。但是在日本经济处于完全起飞阶段,具有高端化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基于创新前沿的发展过程中,产业政策面临很多的事物,甚至扭曲的现象。
也有学者专门就这个问题进行大量的案例研讨,发现日本即使在经济起飞的状态中,很多产业政策,也是顶层设计比较好的产业政策,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效果没有想象那么有效,甚至某些方面完全没有效果。所以把日本的经济发展归结为自身的市场化改革,整个经济、人力资本的充分利用、创新能力的累积,这些关键的方面。
经济观察网:回到产业政策本身,中国的产业政策,它的制定流程是什么样的?
张杰:中国的产业政策的制定、实施有自己的特色,最大的特点是从上至下来制定和实施。首先,针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以及发展的一些问题和障碍,来做顶层设计,制定一些重大的产业政策目录。
目录定下来后,各级政府肯定要在落实中央政府的产业目录的扶持,或者是这些战略。各级政府怎么来实行中央政府的鼓励政策,主要是通过政府的财政资金的运用,以及各种优惠政策的运用,通过招商引资的模式,来吸引这些企业项目进入到本地的工业开发区,或者是高新企业居住区,或者帮助这些企业往这个方面转化。
迄今为止中国的绝大部分地方政府按照这样的模式来具体实施产业政策。
经济观察网:林毅夫老师刚才举例的产业政策中,有一个情况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国家的起步基础是不同的。
张杰:林毅夫老师说的产业政策给了一个定义,我们清楚地看到,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为了特定的产业发展,这些特定产业发展是经济在特定阶段所需要的,需要从这个角度来阐述产业政策到底定义和范围是什么。
林毅夫老师讲的产业政策,无论是从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广泛运用这一个事实来看,强调整个产业政策在整个人类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是具有必然性的。因此,林毅夫老师坚持了他一贯的观点,就是通过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利用产业政策来促进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就是我们要反思的问题。政府在通过产业政策来干预产业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应该强调不同国家不同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处于经济起飞阶段国家的产业政策,跟创新的前沿国家的产业政策肯定是不同的。
产业政策也应该是“市场化”的经济观察网:刚才林毅夫老师提到了日本的产业政策,现在怎么来看待日本的产业政策?张杰:林老师一直强调的,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是内生于它的要素禀赋结构的。而且林老师也强调,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它在不同时点,它的要素、禀赋结构应该是有动态变化的特征。这很自然就会引出一个问题,一国要素的禀赋特征随着经济的发展,要素的供给关系也会发生变化,它始终处于一个变化的状态。
但是产业结构一旦形成以后,它在短期之内相对的要素结构变化的速度,或者是变化的态势,肯定是要与稳定性,或者是固化性产生矛盾。突出的难题是,随着要素结构的快速变化,产业结构如果不能进行相应调整、变化,这是很多发展中国家遇到的难题。我觉得林老师在这点上,要把他的问题给解释清楚。
经济观察网:中国有没有典型的案例呢?
张杰: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和林毅夫老师开会的时候讨论过这个问题,有新经济学学者指出深圳就是这方面的典型案例。深圳的创新能力在近几年得到很大发展,但是拿这个案例对应林老师新经济学,可能解释上会存在逻辑问题。从深圳这个特定的区域来看,深圳经济改革前是一个小渔村,既没有人才优势,也不具有技术和资金优势,最大的优势是地理优势,这个地方可以发展以加工贸易为主出口导向模式。发展加工贸易为主的出口导向模式,可以把内地的劳动力通过低成本地转移到这个区域里。所以这就是一个问题,从一个国家的要素和一个小区域的要素来看,要素的禀赋结构是可以通过外来的力量而发生变化的。
如果按照林老师的要素禀赋,深圳的经济创新模式是不可能成功的。我们经过大量调研,深圳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就是深圳的人才,缺少高质量的大规模工业化创新人才。那么为什么在不具有人才优势,缺乏人才优势的前提下能成为吸引最有活力的创新才人、创新和创业业态最活跃的一个区域?所以,要素禀赋结构决定产业结构的理论,是面临很多疑问和挑战的。
经济观察网:从产业政策的定义来看,政府对基础设施大规模投资,对工业园区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专利制度,这个是不是属于产业政策的范畴,是不是产业政策的侧重点?
张杰:林毅夫老师在演讲里强调发展中国家建设基础设施,包括工业园区,以及强调专利制度对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有网友就提问,到底按照产业政策的定义来看,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专利制度的建设,是不是就属于产业政策的范畴?从经济学的基本定义来看,基础设施是一个纯粹的,或者是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公共产品。按照经济学的逻辑来看,基础设施是公共产品,应该由政府提供,政府作为提供公共服务的基本职能范畴之一,所以在我看来它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产业政策。
对于专利制度属不属于产业政策,从经济学整个逻辑角度来看,专利制度是针对创新这种存在外部性的,导致市场失灵或市场不能有效投资到这类领域,当然是政府看得见的手应该干预和加强的地方。所以从市场和政府的各自逻辑角度看,制度本身也不是产业政策,而是整个市场化的,是对市场化缺陷的,为了弥补市场失灵所创造出的制度设计,它本身不属于严格意义的产业政策。
寻租从何而来?经济观察网:刚才林毅夫老师提到了寻租问题,实际中,监管和问责机制缺失下的寻找和腐败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影响到了中国产业政策的制定、运行效率和实施效果各个环节的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张杰:林毅夫老师在整个演讲过程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我认为这个问题从中国的现实背景来看,肯定是一个特别要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