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2月24日上午,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主办、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会承办的第39届博士生论坛在人文楼10楼高精尖会议室成功举行。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郝立新、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吉昌华以及校内外博士生、硕士生近百人参加论坛,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杨德山、郑吉伟、王海军应邀作点评,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会主席柳相宇主持论坛。
杨德山教授
郑吉伟教授
王海军教授
主持人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会主席柳相宇
本届论坛以“时代先声·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旨在响应党中央学习贯彻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号召,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青年学子学术交流与学术考核。自年11月发出征文通知以来,共征得学术论文49篇,经有关专家的严格评审,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院校的陈明琨、陈雨萌、陈美灵、施光欣、张真真、蒋玲等同学的作品在众多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在本次博士生论坛中获奖。郝立新、吉昌华、杨德山、郑吉伟、王海军六位老师为获得一、二、三等奖的同学颁发了获奖证书。
老师为获奖同学颁奖
在论坛开幕式上,郝立新院长代表学院向参与报告会的各位研究生表示欢迎并致辞。郝立新院长在致辞中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博士生论坛的历史,展现了论坛良好的传统和广泛的影响力,就论坛主题着重谈了自己对新时代的看法,强调要在“弄通”上下功夫,全面把握新时代的标志与客观依据,希望可以通过本次论坛促进同学们学习,增强专业素养。
郝立新院长代表学院讲话
随后六位同学分别就自己的参赛论文作了学术汇报。陈雨萌以《习近平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历史方位探析》为题,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实质,从民族复兴维度、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维度、全球治理维度来探析习近平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历史方位;施光欣以《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时代人民内部矛盾》为题,阐述了论文主题的理论基础、前提条件、必然要求和实现路径四个主要内容;张真真作了题为《生态帝国主义的形成和界定》的报告,谈论了生态帝国主义的提出、界定以及生态帝国主义形成过程中的两个转向;陈美灵的发言主题为《浅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与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介绍了选题意义、分析方法与论文框架,全面阐述了“一个转化”、“两个没有变”、“新时代”地具体内涵;蒋玲的汇报题目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历史演进及内在逻辑》,着重阐释了历史演进、科学内涵、基本特征及其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陈明琨作了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四重意蕴》的报告,从内在意蕴、国家与民族意蕴、制度意蕴、世界意蕴四个方面探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
对于每位同学的报告,教授们都作了详细中肯的点评,在肯定文章价值的同时,毫不讳言地指出其中的问题,并提出修改意见,帮助同学们获得提升。三位教授还针对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的相关问题,包括论文选题、文章逻辑、语言表述、注释规范等等方面给出了自己多年研究以来的心得和建议。
最后,吉昌华副书记对整场报告会作了点评和总结。他提到,博士生论坛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特色传统项目,通过这个平台,搭建起了马克思主义学科学子之间的交流平台。并代表学院对点评老师和同学们表示感谢和支持。吉书记表示老师们对论文写作、选题等问题提出了很多建议,对每个同学都有益处。同学们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要有责任和担当意识,对当前社会的发展中面临的理论问题、实践问题做自己的研究和北京中科医院假上海白癜风专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