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长白癜风研究专家 https://m-mip.39.net/zl/mipso_5448257.html4月7日,中国人民大学发布了法学类研究生的拟录取名单;名单上34名考生复试成绩0分,其中包括多名初试,多,甚至多的考生,以及三名初试第一(分)的考生。有网友爆料称,这些被判0分的考生系涉嫌“泄题”,考完后在群聊中透露了复试试题和流程,而此时复试仍在进行中。随后,群内其他考生截图将分享了题目的考生举报。因此举违反了人大的相关复试规定,导致分享了复试题目的考生全部复试记零分。4月8日下午,记者致电人民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和法学院询问此事。相关工作人员均表示,对“人民大学法学院考研复试泄题”暂无进一步回应,但考生对于自己复试成绩有疑问的可以通过正常渠道反映。另外,人大法学院一名工作人员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这两天关于部分考生复试成绩为“0分”一事确实在讨论,不过进入复试阶段的考生都签过《诚信复试承诺书》,应该了解复试的要求和规定。对于是否如网传部分考生因“复试泄题”造成复试成绩为“0分”,上述工作人员表示自己并不了解详细情况,拒绝作答。对于这件事,陈大夫是这样看的:1我很同情这些被取消成绩的同学在舆论上,大家对于这三十多名被取消成绩的考生的看法基本是相似的:非常同情他们的遭遇,但规则就是规则,他们的行为确实违反了他们考前签的“诚信承诺书”,以及教育部的相关规定,如今被学校处罚了也没法喊冤。他们因为一时的不小心,失去了他们人生中最宝贵的机会之一。
人大的法学学科,是教育部钦定的全国唯二的A+级别,国内法学泰山北斗的地位。
尤其是那几位初试考了的同学,一个是三战,一个是四战,我无法想象他们为了这次的机会,都付出了怎样的努力。
而生活用血的教训,给这三十多名同学提前上了一课:
人心险恶,在任何时候都不要高估人性。
一开始分享自己的复试经历的,可能是抱着善良和热心的想法;
然后大家讨论开了就越来越高兴,后面的人见大佬都这么无私帮助别人,我也插一嘴。
但可能在他们没意识到的时候,就触犯了自己签署的保密规则。
他们忘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这个群里,可都是你的竞争对手啊!
你们之间是纯粹的零和博弈,就这么多名额,把你们都拉下去了,我上去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如果是线下复试,复试完面对面交流复试心得,还算正常,留不下什么;
但这次是线上复试,你在群里任何的交流,都会在互联网上留下记录,到时候人家反手一个举报,你就吃不了兜着走。
这次复试是法硕专业复试,参加的都是将来要当律师的一批人。
在现实社会中,打官司对簿公堂,找对方逻辑上的漏洞,找各种不利对方的证据来胜诉,这是律师工作的常态。
如果他们将来还是会从事法律职业的话,今天的这段经历他们肯定会终身难忘,甚至可能改变他们对于人性,对于规则的理解。
陈大夫祝这些同学能早日从这次的打击里走出来,寻找到自己光辉的明天。
初试第一复试零分的三位大佬之一
毕竟像考研初试能搞个分以上,甚至四百多分的,在智商上在同龄人里肯定是前5%了,像这位大佬一样,平和地接受命运的考验,将来还会有精彩等着他们。
学校的处境非常尴尬
学校方面,显然是不希望这件事进入公众视野的。
但考研复试成绩是不能不公示的,三十多个高分考生复试明晃晃的零分,谁看都会知道背后肯定有隐情。
这个事情昨天(4月8号)的时候还基本是在知乎上的小规模讨论,而随着澎湃,新京,经济观察网等几家大媒体的转载,很快成为全网舆论热门事件。
我能理解校方目前的尴尬之处:
事情搞大了,肯定就会有各路记者去采访校方对于事件中的举报者的态度。
而作为学校,肯定不能去贬损他们,那样会被看作是破坏自己制定的规则,打压举报人。
而他们也不能去公开鼓励大家举报,因为其后果很可能收不了场:
在群里提前分享了自己复试心得的,真的只有考法硕的这三十几个学生吗?
人大其他院系,其他专业,难道就没有这么干的?
一纸举报就能干掉几十个竞争者,让自己面前多出几十个坑来,这样的利益诱惑实在太大了,足以扭曲人性。
你如果是一位某专业初试+复试分数恰好差几名没到线的考生,这个时候会如何抉择?
要是我,我也举报。
把那些过于得意,心态不设防的初试分+大佬干掉一片,补录不就轮到我了?
即使校方决定不进行补录,对我来说又会有什么损失呢?
虽然事情传出来的4月7日,就有消息说不只是人大,驻京各大高校的几乎所有考研群群主,都相继把群直接解散了。
但你知道群里的其他人,有没有抢先一步,已经把截图都准备好了吗?
所以学校的表态极为模棱两可,甚至都不公开承认这些学生复试零分是因为泄题。
甚至再往深里思考一步:其他高校里,这样在考验群里“分享”复试经验的情况,恐怕也并不是个案。
目前的冷处理策略反而是最合适的,反正等上一周,如果没有别的考生跟风举报,可能事情就过去了。
不论是学校还是主管部门,如果明确表态支持鼓励这类的举报,就可能会引起连锁反应,其后果是不可控的。
在这个问题上,我和他们的立场可能是一致的:并不希望类似这样的举报成为风潮。
你对这些举报者怎么看?
舆论争论的焦点,是在该怎么评价这些提出举报的同学。
因为公众能得到的信息非常有限,我们也不清楚是有多少人提出了举报;
在知乎,豆瓣上是众说纷纭,有说是一个人截了所以头的留言,有的说是几个人,甚至有说二十多个人都参与了举报。
有的人认为,这些人是规则正义的维护者,不该受到任何指责。
也有的人认为,这个(这些)人明明可以在群里提醒大家不要泄题,大家都是学法律的,有人提醒一下肯定就懂事情的严重性,也就马上会收敛;
但他们是等着大家都一个个说完,一张张截图收集证据,然后反手举报给校方,这样的做法就让人很难接受,感到心寒。
陈大夫说说自己的看法,你如果有不同意见也可以在评论区反驳我。
我比较关心的,是在发生了这样的事情之后,事件相关方的心态会出现怎样的变化:
1被打零分的这三十多名同学,可能会再努一把力明年再战,但恐怕有了这样的经历,他们肯定不会再考人大了。
据几位被处罚的同学的说法,他们虽然被取消了复试成绩,但并没给他们记入档案,也没有执行三年之内不准再考的“有期徒刑”这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吧。
那位(那些)提出举报的考生,会得到校方会出于维护规则目的的保护,TA/TA们的身份不会被别人发现。
在大学里,举报别人经常是会形成习惯的;
还没入学就干出如此大事,一举干掉三十多位考研大佬;
对于他们来说,以后再遇见更小的事情反手就是一个举报,对他(她)来说在良心上是没有任何负担的。
就这份利用规则排除竞争对手的敏感,就足以让他们成为将来法律界的“精英”。
3对于那些通过了复试,没被卷入事件的同学来说,他们进入人大学习以后的日子,依然不能掉以轻心,必须时时提防着身边的同学。
目前没人知道,这些举报者复试有没有过线,是不是今年九月即将入学的研究生新生中的一位。
可以预见的是,这一级的人大法硕学生里,可能不会有人敢建群分享任何课业资料,复习要点,考公考编心得。
甚至可能除了官方规定动作的报道点卯,通知下达之外,这些年级的群可能一直会是死一般安静。
同学们应该比我更清楚,像这些“分享群”“分享帖””校内网盘”所提供的信息,在当代大学生寻求学业发展的过程中,起到多么重要的作用。
实际上如果深究的话,这些“经验分享”很多都要么和各种各样的学校规章冲突,要么是老师明令禁止的,要么违反了国家的著作权法。
比如人大对于考研复试题的规定就是这样写的:
复试相关的内容,即使是考后也不准向他人泄露,否则也算是泄题。
按这个标准,网络上所有的面试经验贴恐怕都得中枪。
这些事情,大多数高校都会持民不举官不究的灰色态度,学生们也很默契地保持低调,占了便宜不吧唧嘴。
但如果这种灰色地带被打破了,对于学生的利益是福是祸,恐怕现在还难以判断。
如果我是这些新生里的一员,我会在未来的三年里处处谨言慎行。
今天这被取消复试成绩的三十多人的悲惨遭遇,会时时提醒所有人:
他们的身边,可能是有狼人的。
你会猜忌和提防身边的所有人,别人也会猜忌和提防你;
这三年的研究生学习生活,对于他们来说,可能就会像一场漫长的狼人杀游戏;
而且你知道,这些狼人永远不会被揪出来,会一直躲在暗处观察,盘算着自己的下一次举报。
甚至如果举报者的人数真的像有的说法声称的,多达三十多人的话,恐怕这一级的法硕同学,可能都会在生活中遇到一些或明或暗的“负面标签”。
我声明,我反对任何形式的歧视,但我们大学生平时是怎么看自己身边的告密者举报者的,同学们肯定也清楚。
所以我对这些举报者的看法是这样的:
在公共舆论场上发言,我会对他们表示完全的支持。
他们是正义的使者,是黑暗中的利剑,他们什么都没有做错。
但如果我身边有这样一个人,我会坐立不宁寝食难安,我会宁愿调到另外一个部门工作,去寻找一个晚上能踏踏实实睡觉,不用担心被举报的环境。
想了解更多有意思大学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