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拾苦槠

选自年第4期三版,专栏:山居笔记

陈文辉/文

记得老家永嘉小源的山间,村边与墓地,常见苦槠树冠盖翠如绿云,枝干巍然苍茫。小时候感兴趣的,夏秋之间采拾苦槠树所结之实名苦槠者,当作弹子玩:用挑柴草的竹担尖端在泥地旋转几下,钻一浅坑,小伙伴各自从口袋掏出苦槠子,放入小坑,轮流拿另外一颗苦槠子去砸,蹦出的即归砸者,掉坑的则积为奖池。名之曰“打苦槠宕”。

那时祖母在世,见状总会告诉我们,早年生活苦,苦槠子捡来做豆腐,有谚语“九月九,苦槠开口;十月十,苦槠掉落遍地”云云。捡的人多了,去晚的人,常常捡不到什么,于是有清晨点火篾照明去捡的。

近年苦槠豆腐重新风行。镇里菜场有卖,一些村子还有妇女做月子吃苦槠豆腐的风俗。

今秋在老家带了妻女去田间,捡着玩玩也捡了一小篓,年底回乡见到一袋浅褐色粉片,槠原来这就是苦豆腐了。

制作流程大体为:日晒开裂,剥壳浸水去涩味,磨浆沉淀,加番薯粉加热搅成糊状,冷却切片晒干。

要吃时放水里浸泡,常加咸菜或炒或炖,淡淡的苦涩里带着清香甘美。一时好奇,查李时珍《本草纲目》,见第三十卷果部“槠子”条有载:

﹝藏器﹞槠子生江南。皮、树如栗,冬月不凋,子小于橡子。﹝颖曰﹞槠子有苦、甜二种,治作粉食、糕食,褐色甚佳”。﹝时珍曰﹞槠子,处处山谷有之。其木大者数抱,高二三丈。叶长大如栗,叶稍尖而浓坚光泽,锯齿峭利,凌冬不凋。三四月开白花成穗,如栗花。结实大如槲子,外有小苞,霜后苞裂子坠。子圆褐而有尖,大如菩提子。内仁如杏仁,生食苦涩,煮炒乃带甘。亦可磨粉。甜槠子粒小,木纹细白,俗名面槠。苦槠子粒大,木纹粗赤,俗名血槠。其色黑者名铁槠。按《山海经》云:前山有木,其名曰槠。郭璞注曰:槠子似柞子,可食,冬月采之。木作屋柱,棺材,难腐也。”

文中所说“苦槠子”疑为木栗,甜槠子即本文所说的苦槠。苦槠“木作屋柱,棺材,难腐也”,笔者小时所见已经多为栋梁,不作他用了。苦槠有药膳两用,“仁﹝气味﹞苦,涩,平,无毒”,引《正要》云“酸、甘,微寒,不可多食”,其效用为“食之不饥,令人健行。”

苦槠做成豆腐食用,曾有文章引清代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该书卷三十二果类“苦槠子”条说:“余过章贡间,闻舆人之诵曰:苦槠豆腐,配盐幽菽,皆俗所嗜尚者。得其腐而烹之,至舌而涩,至咽而餍,津津焉有味回于齿颊。盖不肉食之氓,得苦甘者而咀吮之,不似淡食同嚼蜡矣。”又说:“《上林赋》‘沙棠栎槠’。沙棠为一物,栎槠亦应为一物。槠、杼声音轻重,鸨羽所集,其此实耶?长沙秋时,倾筐入市,浸浸以腐供宾筵。”

《本草纲目》所载槠子药用价值,云其果仁主治:“止泄痢,破恶血,止渴”,其皮叶“煮汁饮,止产妇血”。这与本地风俗做月子吃苦槠豆腐对应。又云“嫩叶贴臁疮,一日三换良”,此用法则不为本地人所知。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者若要“躬行”,须得不避琐屑,切身体察,人情与物理交融,否则难免肤浅,甚至隔阂。李绅《悯农》其一,见“锄禾日当午”之状,设想“汗滴禾下土”之情景,于是哀生民之艰,发“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之叹。思想正确,但也表露诗人对农家生活的隔阂:不知“锄禾”必得“日当午”,借助自然之力,烈日曝晒草根,以增人力之效。

士大夫文人视平民的生活为“田家乐”,以为“平和得像花鸟一样”(鲁迅《英译本〈短篇小说选集〉自序》),固然看得过于美好,但他们同情民间疾苦之作,往往又说得太苦。同样是“悯农”,晚唐诗人皮日休的《橡媪叹》云:

秋深橡子熟,散落榛芜冈。伛伛黄发媪,拾之践晨霜。移时始盈掬,尽日方满筐。几曝复几蒸,用作三冬粮。山前有熟稻,紫穗袭人香。细获又精舂,粒粒如玉珰。持之纳于官,私室无仓廂。如何一石余,只作五斗量。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农时作私债,农毕归官仓。自冬及于春,橡实诳饥肠。吾闻田成子,诈仁犹自王。吁嗟逢橡媪,不觉泪霑裳。

诗中“橡子”“橡实”,说的若不是苦槠,也定与苦槠同类。据《本草纲目》同卷所载,“橡实,栎木子也。所在山谷皆有”。又说:“栎有两种:……一种结实者,其名为栩,其实为橡。二者树小则耸枝,大则偃蹇,其叶如槠叶,而文理皆斜勾。四五月开花如栗花,黄色。结实如荔枝核而有尖。其蒂有斗,包其半截。其仁如老莲肉,山人俭岁采以为饭,或捣浸取粉食,丰年可以肥猪。北人亦种之。其木高二三丈,坚实而重,有斑文点点。大者可作柱栋,小者可为薪炭。《周礼》取方氏‘山林宜皂物,柞栗之属’即此也。其嫩叶可煎饮代茶。”

可见,橡子与苦槠子不仅树与果实形似,药膳功能相近,“﹝气味﹞苦,微温,无毒”,“﹝主治﹞下痢,厚肠胃,肥胖健人。﹝苏恭﹞涩肠止泻。煮食,止饥,御歉岁”,治“血痢不止”等。与取食苦槠子的方法也是略同:“霜后守采,去壳蒸之”,“﹝周定王曰﹞取子换水,浸十五次,淘去涩味,蒸极熟食之,可以济饥。”故皮日休诗中说“几曝复几蒸”,为的是去除涩味。

皮日休的《正乐府十篇》抽取“有可悲可惧者,时宣于歌咏”,旨在同情民生疾苦,引起当政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anweiweian.com/rdjs/97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