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理学教研室杨晓青

杨晓青,女,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理教研室副主任、党支部书记、法学院工会主席,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法理学、法哲学、国际法学和环境法学。北京市法理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市环境法学研究会理事、教育部全国自学考试《法学概论》命题委员、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律师。

杨晓青教授年参加工作,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年毕业后在中国人民大学留校任教,年获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学位。

杨晓青教授为马克思主义法理学、法哲学、国际法学和环境法学的研究工作作出了贡献,她的研究成果包括《社会民主主义法学思想研究》(专著,知识产权出版社)、《法理学》(合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法学概论》(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法律基础》(合著,高等教育出版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副主编,法律出版社),研究生教材《法理学研究》(合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中国民主法制建设导论》(合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研究》(合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马列法学原著选读教程》(合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会主义法治论》、《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与实践》、《人权史话》、《全球化条件下的法治国家》、《宪政与人民民主制度之比较研究》、《马克斯恩格斯论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物权法与广大人民的民主权利》、《德国低碳循环经济的法制保障对我国的启示》、《为碳排放权交易提供法律保障》(人民日报)、《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碳排放权交易法律制度研究》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法学研究做出了贡献。

杨晓青老师与届毕业生合影

年杨晓青老师与法理教研室党支部老师们在平谷合影

杨晓青老师参加级发展新党员大会

杨晓青教授参加中国人民大学优秀支部书记班合影

年10月,杨晓青教授参加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级本科校友毕业20周年返校纪念活动。

年6月,杨晓青教授出席人大法学院届学位授予仪式暨毕业典礼,在教授荣休仪式上,高铭暄教授和王轶教授向杨晓青教授颁发了荣休纪念奖牌。

我与人大法学院一起经历的

艰苦与辉煌

杨晓青求学路上,艰辛而坚定在进入人民大学之前,我16岁初中毕业后在国有企业当了九年工人,其中三年红医工(相当于农村的赤脚医生,专做针灸门诊),边工作边自学高中课程。年恢复高考我报考医学专业,差5分未达最低录取分数线。遂转而复习一年改报考文科。年,也就是人民大学复校的第二年,我再次参加全国高考,一举考入全国重点大学第一志愿人民大学法律系。对于这个学习机会,我既惊喜又满意。首先,我一直对于法律、医学这类可以与人打交道的学科非常感兴趣;其次,虽然当时国家法制建设比较落后,但那时我对于我国法制建设的未来抱有坚定的信心,认为国家有朝一日一定会有完善的法律,会实行法制。所以,我坚定地选择了法律这个当时对于很多人来说比较陌生的文科专业。当时人民大学刚复校不久,学习条件还比较艰苦。就教学环境而言,那时学校基本上没有教室和图书馆(被二炮机关驻用)。我们很多班级只好在食堂上课。食堂里没有桌子,我们就用椅子边上一个折叠的小木板当桌子;在教材上,当年根本没有正式出版的教材,只有一些蜡板油印的简单讲义,上课只能拼命地做笔记。法理学教研室自己编了三本《国家与法的理论》铅印小册子,虽不是正式出版物,但对于当时缺书缺资料的我们来说已经是最好的教材了。食堂被我们用做教室之后,吃饭的地方就只能另找了。学校在老图书馆后的核桃林边搭了一个棚子,学生们从棚口打上饭,就蹲在核桃林里吃,冬天下雪了也一样。当时我们北京同学没有宿舍,每天要走读。第二年搬进灰楼(现在的求是楼)一间教室,每天白天上完课后,我们几个女生就把课桌拼一拼直接睡在教室里。

虽然学习和生活的条件都比较艰苦,但同学们从没有叫苦的。因为大部分同学是从工厂、部队、农村通过全国高考来上学的,大家在基层工作中经过了许多磨练,所以对适应相对艰苦的生活都不在话下,只是一心想着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发奋苦读。年毕业时我服从组织分配,留校任教,并担任一年系团总支书记。

与国家经济建设同步快速发展法学院成立以来,学院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各项工作都争取在全国取得领先的地位。从师资上说,在复校后的最初十几年,法律系还是以老教师为主;之后,年轻教师渐渐成长起来。我是在年评上的副教授,从那时起,一批批青年教师逐渐成为科研和教学上的骨干,开始发挥骨干作用。法学院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大部分出国的老师都能回来执教,这说明我们法学院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我们的人才基础是比较牢固的,青年骨干教师得到了培养,师资比较稳定,这对法学院的发展起到很大作用。从教学上说,最初法律系本科生只是一个年级一个班,后来发展到法学班和经济法班两个班,这样的状况维持了十几年的时间,但是,这期间每个班的人数在逐渐增加,从三十几人增加到六七十人。现在本科生分为三个普通班和一个国防班,每个班有五六十人。同时研究生每年也在逐渐增加,到90年代末期,研究生的数量超过本科生,法学院的学生改为以研究生为主。我在退休前,已经指导名研究生,全部顺利取得硕士学位,成为国家法治建设的优秀人才。

从硬件设施上说,学校先后进行了大规模的基本设施建设,校舍面积扩大了一倍。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如明德楼、汇贤楼、贤进楼、世纪馆、体育场、高层学生宿舍、多媒体教学楼、新图书馆、校医院、游泳馆等,都是年以后建起来的,彻底改变了校园的整体面貌,校园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曾连续十年担任法律系、法学院工会主席和学校房委会委员,积极呼吁并帮助青年教师解决住房困难,在院领导支持下,从分配东风楼的筒子楼,到分配红楼、青年公寓和静园楼,努力争取学校有限资源使我院教师基本上做到住有所居。直到世纪城小区建成,教师住房困难基本解决。年法学院从贤进楼搬到明德楼,法学院每个老师都有了崭新的办公室,办公条件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当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国家的投入在逐渐加大,对法学院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保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坚持马克思主义法学发展方向人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正规大学,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传统。人民大学刚复校的时候,法律系对马克思主义法学非常重视,人大法律系在马克思主义法学研究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法理学的教师队伍有众多学术带头人,如,孙国华教授、谷春德教授、吕世伦教授、郭宇昭教授、刘新教授、吴玉璞老师等,都是马克思主义法理学、法哲学、法律思想史学在全国范围内的学术带头人。我是法理教研室第一名留校任教的青年教师,也是法律系最早(年)担任教研室党支部书记的青年教师。在各位恩师的指导下,我努力通读马列法学原著,深刻理解马列主义的精髓——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联系中国实际,始终将其运用于我的教学、科研和党务工作之中。法理教研室党支部多次被评为优秀党支部,我也被评为优秀党支部书记。在全国高校法学专业中,只有人大法学院坚持给研究生开设《马列法学原著选读》的课程没有中断。马克思恩格斯为人类解放而奋斗的崇高革命精神、精辟的历史唯物主义法学学术理论思想、高水平的文字表述,以及他们唯物辩证的方法论令人折服,通过学习大师们的原著使学生们受益匪浅,使学生们感受到伟大导师的理论和人格魅力。最早是孙国华教授开这门课,后来是吕世伦教授开课,再后来是我接着讲(现在是曹磊老师讲),一直坚持下来,取得良好教学效果。每年课程结束时,学生们纷纷给我写信,表达他们学习马列原著后对共产主义事业的新理解,有的同学直接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这是我们的好传统,我们还应继续坚持下去,而且我认为这门课以后还要在全国重点高校重新开设。

法学院一直坚持研究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改革开放后,人大法学院没有因为大环境的改变而只注重研究西方的法学理论,放弃研究马克思主义法学。在改革开放40年间,我们不断地承接国家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研究课题,不断地出版、发表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研究成果,不断地开设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研究课程。人大法学院资料齐全,因为我们有很多年的研究积累,也注意资料的收集和保存,因此我们有很多原始资料,包括苏联的。苏联在马克思主义研究这方面还是很有成就的,我们早期的研究很多都是借鉴苏联的研究经验,这些资料现在起码是文物级的。有些人觉得这些资料没什么用,其实这些资料对于社会主义理论发展更珍贵,更难得,其重要性如同苏联建国后列宁派人去全欧洲收集马克思、恩格斯手稿的意义,它对国际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和法学的研究都是重要的历史资料。

绿化人大,营造美丽的校园环境

我一直倡导环保,每年都坚持在人大校园里种上一些树,热心于绿化美化校园环境,还曾被评为海淀区的绿化标兵。自从我们国家建立了植树节,我就认为应该种树。我认为一切应以环保为中心,经济建设要服从于环保,因为西方发达国家早就这样做了,早就开始只做环保的项目,不环保的项目不做,我们国家何必要走弯路呢?用现在习主席的话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种树是我由来已久的想法。住在静园楼时,我每年春天都要对楼前的草坪花园浇水、除杂草。自从年学校开始大规模的基本建设、改善环境,这给我以很大的鼓舞。尤其是建好了百家园后,我在年一年里就一口气种了72棵树,一勺池周围的柳树和百家园北侧路边的十棵银杏树,还有老图书馆北面一排梧桐树,都是我出资买树苗种的,现在已长成学校的靓丽风景。在这些树成活之后,学校沿着我种的那一条线,在大杨树的底下全都种上了银杏树,同样全部成活。我种树以后都会自己去浇水养护,很多老师提议让绿化队去养护,但是我觉得自己也有养护的责任。有人向我建议:“应该把你的名字刻在树上,或者做一牌匾挂在树上,不然别人怎么知道这些树是你种的呢?”我却很坦然,我种树不是为了图名。我在学校已经工作37年,教出了很多学生,我已经很有成就了。但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学校对我培养的结果,我应该在绿化美化校园环境方面对学校做一些贡献。年正值人民大学建校65周年,学校正式向我颁发了人民大学建校65周年“校庆捐赠(树木)证书”。年3月15日的人民大学校报刊登了我捐种树木的消息,在学校引起很大反响。许多教职工和学生、校友都表示也要向学校捐资种树。种这七十二棵树把我一生植树的任务一次性的完成了。七十二棵树,即使一年种一棵,我也得七十二岁了。我今后还要种更多的树,而且全部无偿捐给学校。这些树木正在蓬蓬勃勃的生长起来,它带给老师、同学们的是一片阴凉,带给校园的是永远的绿色。

本期文稿资料整理丨祝璟睿

本期编辑丨刘彦麟

指导老师丨阎芳孟晗杨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anweiweian.com/rdgm/78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