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中国人民大学以9个A+学科、14个A类学科,A+学科数全国第四,人文社科学科A+学科数第二的成绩,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报告。围绕创建“有特色、高水平、国际性”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目标,人民大学坚持以学科为基础、以人才为重点、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突破,努力成为中国和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在栏目,我们将全方位展示人民大学各院系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资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以期优秀的中学生朋友们了解人大,选择人大,不负年华。
近日,《哈佛国际法杂志》(第60.2期)刊登我校法学院助理教授朱颖的学术论文《国际投资条约中明晰化的间接征收条款是否保留了环境规制空间》(DoClarifiedIndirectExpropriationClausesinInternationalInvestmentTreatiesPreserveEnvironmentalRegulatorySpace?)。
《哈佛国际法杂志》(HarvardInternationalLawJournal)是“国际法中最古老并且引用最多的学生编辑期刊”,涵盖公私法领域的各类国际问题和主题,被《期刊引证报告》(JCR)称为“基于研究影响力和影响因子,是全球十大最具影响力的法律期刊之一”。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欧洲法院、国际法院、伊朗-美国求偿法庭和世界贸易组织的裁决中都引用过《哈佛国际法杂志》的文章。该期刊还刊登有关国际法最新动态和该领域新书评论的文章。
朱颖助理教授在该论文中通过研究大量国际投资条约和仲裁案例,定义了国际投资仲裁中应保护的三类东道国环境规制空间,以及条约实践中三种明晰化间接征收条款的模式,并建议在未来的国际投资条约中纳入五要素标准。论文有助于解决国际投资条约改革如何有效维护东道国的环境规制权这一问题。
朱颖,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现任国际商事争端预防与解决研究院副秘书长,兼任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主席助理,主要致力于国际经济法、国际环境法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曾获得耶鲁大学法学院年度最佳国际私法论文奖(WilliamT.KetchamJr.Prize)、耶鲁大学法学院奥斯卡M.吕布豪森基金、耶鲁大学法学院霍华德M.霍兹曼国际仲裁与争端解决基金。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成立于年,是新中国诞生后创立的第一所正规的高等法学教育机构,被誉为中国法学教育的“工作母机”和“法学家的摇篮”。经过六十多年的不懈努力,目前已成为引领我国法学教育的重镇、凝聚国内优秀法律人才的平台和沟通中外法学交流的窗口。在教育部组织的历次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学科均排名第一或A+。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