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王维汉书法高研

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秉承“充分发扬国学、国艺”的校训,依托学校雄厚的教育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担负传承、弘扬国学国艺的重任,聘请国内著名艺术家、艺术教育家及知名学者,开设以导师教学制为核心的教学体系,课程涉及中国画、书法、篆刻、雕塑等领域,志在为中国当代文化事业培养并造就艺术专业人才。

我院按照国家高等艺术院校标准,提供教室、画室、寝室等教学和生活场所,以及宽带网络系统等现代化教学设施。

(1)理论课程

(2)专业课程

(3)临摹与创作

一年非脱产(九个月),每月集中三天或每两个月集中五天授课。

学习期满成绩合格,颁发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结业证书。(如成绩特别优秀杰出者或学习期间,参加各项会展获得国家级奖项的学员,将授予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特聘教授”荣誉称号并颁发荣誉证书)。

1、报名表索取方式:电联或直接到招生办索取

-赵老师

 楷书陶潜诗

楷书郑成功诗

行书自作诗

行书汤显祖诗

草书自作诗

草书自作词《沁园春.赴菲澳书展感怀》

隶书陈棨仁诗

临《毛公鼎》

魏碑明代任自恒诗

王维汉老师参加社会活动:

在走进井冈山书法名家展开幕式上致辞

王维汉先生对待传统经典,是为蔡邕所云:“如对至尊”。他的这种坚守精神,一方面反映了他取法乎上的眼界;另一方面折射了他古典主义的思想;同时辉映了他情感世界的光芒。

 光芒何在?温润秀逸的“中和”美是维汉先生书法艺术的显著特征。“中和”美是中国书法美的最高境界;“中和”美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审美心理结构中一种典型的审美守望。所谓“中和”,即适中。是唐·孙过庭所曰:“志气平和,不激不厉”。也是明·项穆所云:“中也者,无过不及是也。和也者,无乖不戾是也”。这种审美取值表现出书家的审美思想;审美思想透析着书家的精神世界。维汉先生是能在这种崇高的审美境界中找到自己情感寄托的智者。

他的温润秀逸的行书“中和”美在书法语言的表现上,以二王为师宗,数十年临池不辍,把王逸少的《兰亭序》临得形神兼备,并悉心着《二谢帖》、《丧乱帖》、《姨母帖》、《快雪时晴帖》等。同时将王大令行书“灵姿秀出”(唐·张怀瓘《书断》)的一面惜其心间。二王之界,维汉先生取逸少内敛含蓄温和与洒脱自然之妙,会大令外拓酣畅,劲利灵动,风神散逸之趣。因此有了他自己的温润透逸、雅致翩翩的气格。他的行书力作《王维汉书钟嵘诗品序》(年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和多次在国内重大书展中展出、获奖的作品都闪耀着他艺术价值取向的光芒──秀逸而不浮华;端庄而不谨守;自然而不做作;纯朴而不狂野;爽朗而不浑浊。

在厦门举办个人书法展览时与孩子们在一起

这是他的美学修养的体现。他对汉语言文学有着扎实的研究,深谙“古人诗意在言外,故从容不迫,蕴蓄有味,所谓温厚和平也”(田同之《西圃诗说》)。所以他的行书具有一种韵味深长的耐读性。他始终理智着他的“纯度”──取会二王;笃守着他的“高度”──冲和之气。在二王系统内提取各种不同的元素并在相互关系结构中朝着同一特征穿行,互济相依,融合互渗,构成新的有机统一。在他的传统价值取舍与融合中,使我们深切感受到:面对传统经典的汪洋大海,选择喝一口,那是理智;选择喝一海,那是贪婪。贪婪者狂言:融百家为一家;理智者微言:一、二家中得一、二。

从微观技法出发,维汉先生的行书用笔中侧锋相济,提按变化丰富,轻重有伦,字势情态生动,笔连处自然舒展;断处形断意不断,气息首尾流畅贯通,具有张怀瓘评王大令之神貌:“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有连者,气候通其隔行”。维汉先生在对线条质感的把握上,重视圆润、含蓄,他是通过恰当的行笔速度来实现的,在其心性驱使下,缓而不滞,疾而不滑,故点画沉稳而又峻逸;字势欹侧而又稳健。

率团在菲律宾马尼拉举办书法展览

人的本能情感虽有一种恒定守量,但同时具有不同程度的变量。艺术情感亦当如此。在温温而雅的情感世界中,维汉先生也澎湃着激越的浪潮。他要把这种心潮澎湃的浪花挥洒到书法中去。他出人意料地选择了楷书。他选择楷书是要抒发他的豪壮情怀。楷书,是他走进中国书坛的“敲门砖”。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时他的楷书就获全国大学生书法竞赛二等奖,此后,在全国性的正书赛事中频频入展获奖。他写楷是朝着严谨的法度走的,先从唐楷入手,遵循“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性情”(孙过庭《书谱》);先入欧,后工柳,再会颜。并求笔笔精到,形质生动;微观把握柳体的“多骨微肉”与“丰力丰骨”;宏观把握颜体的“微骨丰肉”与“骨力内敛”。于是有了他楷书劲健雄浑的一面。与他的行书相窥,端倪的是两种不同的情感表现。这是他书法创作能力的再现。他作楷,是带着饱满的激情、沉稳的意志写的,其用笔藏头护尾、赋予节奏、行笔稳健、力透纸背,使得他楷书线条有种“肌肤之丽”(蔡邕《九势》);并在颜、柳的线条语言中注入自己的思想与情怀──“直而不倨,刚而不亢”(《元·郝经论书》);

他的楷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颤变:由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以柳体面貌为主为一,易之九十年代的傍入颜体为二,再由此回溯到南北朝时期的楷意为三。在第二阶段他对楷书进行的是一种整合,技法仍然充当着主要角色。他既关照着柳体的骨力劲健的一面,又理智着颜体丰润浑厚的一面。两者之间,融为个貌,他是通过把笔画的重点移至端部和相对突出宽厚的竖划来维系他的自然与和谐的。因此,他这一阶段的楷书既笔力挺拔、结字中心内敛,又笔力弥满,筋力内敛;宽博凝重中又见硬朗刚劲。而他现在的楷书,则从“有法”走向了一种“无法”,法度森严的“唐楷”面目渐渐地淡出了他的“记忆”,“唐楷”的程式感在他的作品中被《泰山金刚经》、《谷朗碑》、《嵩高灵庙碑》等的古朴自然所替代。点画圆劲舒展,兼蓄隶意,用笔率意;结体宽绰,端严凝重,沉着古雅。所以有了一种清健遒丽的自然美。这是一种“为无为”的境界提升,也是一种返朴归真的心性回归。“提升”也罢,“回归”也罢,都是他的学识、修养、经历、资历、禀赋的综合外化。

年拜访恩师欧阳中石先生

维汉先生学中文、教中文;曾以访问学者身份在北京大学受益于欧阳中石先生的教诲;扎实、博学的文化功力;思维敏锐的艺术触角,是他能够“提升”和得以“回归”的砥砺。欧阳中石先生曾评维汉书法:“学时循规蹈矩,日课入法成章”。又曰维汉行书“清爽朗秀”。这是对维汉先生的书内功力和书外功力的中肯。他的这种既怀抱传统又吐故纳新的艺术能力令人敬佩!(来源:网络)

 

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书画高研班招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anweiweian.com/rdgm/76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