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毛病。
真人真事。
此人叫熊太行,人大新闻学院级学生,曾经担任《新闻周报》主编。现在是“得到”平台上《关系攻略》课程的主讲人。
本次讲座的主题也终于突破了alway媒体的传统,叫做:人际关系,是门大学问,也是好生意。
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恐怕没有任何国家比中国更讲究“关系”了。熊太行是如何看待“关系”的呢?他又如何将“关系”变成一门生意的呢?
注:以下观点经过整理和浓缩,不过均来自讲座的现场记录。我决定以第一人称表述,这样会把主讲人的意思传达得更准确些。
我每天在后台会收到三百到四百条留言,都是关于处理关系的困扰。“搞关系”在中国是一个负面词,但在生活中,一个人经营和管理关系的能力还是要有的。中国人擅长搞关系是一种错觉。在中国所谓的“搞关系”,无非是在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使用一些莫名其妙的规则和小伎俩。
我们在“得到”上开了《关系攻略》这门课,利用社会学工具帮助人们解决关系问题。这套工具综合了社会学、政治学等各学科的综合知识。我们也积累了大量案例。做这件事需要强大的观察力。我们碰到过各种关系困扰,有时候我自己和团队也需要做心理辅导,疏导负面情绪。
之所以做《关系攻略》,是因为现在的市场还没有这一块服务。我认为,知识付费之后,所有的风口都是假的。包括现在说的“区块链”,至少目前来看还未成熟。我们把“关系”作为一门事业,而不是骗钱的伎俩。研究“关系”很有名的是卡耐基,但他的书已经很老了,他也没有真正对“关系”做一个梳理。
我们的用户产生的焦虑有60%来自职场,另外的40%来自情感。情感这部分用户对产品的依赖性比较严重,他们往往会提更多问题。我们扮演的是一个开药方的角色。一般来说,药方有以下几种:
第一,穷。包括像在座的各位大学生,很多问题都来源于此。早两年媒体人很难过,一些人在经济威胁下就去企业媒体做中介,有时候也放弃了一些原则,价值观上产生了一定的扭曲。所以说,经营好自己的经济安全很重要。
第二,很多问题来自于自己能力上的不足,也就是所谓的眼高手低。
第三,改变对世界的看法。有时候我们需要这么做,世界没那么好,世界也没那么坏。
第四,降低期待。
另外谈几种层次的能力。
第一,内心自洽。内心自洽的人做任何事都是理直气壮的,虽然在别人看来不一定得体。
第二,人际和谐。这就是人与人之间建立起一对一的联系。
第三,组织内和谐。职场上的关系是由你所处的位置以及未来半年内可能发生的冲突决定的。
第四,处理冲突的能力。比如竞争上岗时和同事有利益冲突,这时候你该怎么做。
“关系”咨询这个市场很大,但为什么从事这行的人很少?我觉得有几个原因。首先,它对人的能力要求很高,需要懂很多学科的知识。其次,他不仅要懂的多,还要乐于分享。我们必须把它做成产品售卖,最简单的就是出一本书,现在我们是做了付费专栏。另外还得会运营,知道如何管理及收取费用。
以前我做过杂志。杂志变现的路太长了。首先需要高薪招募一批各领域的优秀记者,接着还要找广告商,然后印刷,发行。付费专栏则不是这样。而且我认为现在最好的内容一定是付费的。付费比免费好。付费用户更优质。
免费的建议基本不靠谱。我举个例子,你看咪小姐的文章,用她的观点指导生活有问题吗?所有文章瞄准的都是最爱转发它的人,她瞄准的用户是25-35岁女性,文章的观点必须引起她们的共鸣才会有大量转发,才能圈更多人进来。每个公号只会讨好自己的用户。
付费会筛选出一批人,这批人有能力也有意愿消费。
郭庆光老师问:你对胡舒立的《财新》付费一事怎么看?
《财新》本身就是一本更多地服务业界、同行和企业的杂志。它更多地面对B端(注:businss),而不是C端(注:customr)。《财新》对这些人来说是硬需求。它有点类似于彭博社,不过彭博卖的是数据和服务。《关系攻略》面对的则是C端。《财新》的王烁也在“得到”上开课了,教人如何读书。
学生问:您在供给端是如何做到每周发布四篇文章的?在需求端是如何做到吸引用户的?
我想澄清一点,写东西是不会把自己写空的。人是被逼着往前走的,这个过程需要不断地克服惰性。另外,好奇心特别重要,要和有趣的人做朋友。要学会淘汰自己的朋友,朋友也是需要迭代的,你身边的人越来越强肯定不是什么坏事。
你要想成为一个关键时刻能出手的人,就要把自己的时间集中起来,很凶猛地扑击你的领域。团队也很重要,我们是一起做这件事。我们在服务两亿人,干这一行很辛苦,但是愿意干这一行的人很少。我们欢迎大家加入。
有人评价“通过知识付费学到的是第三流知识。”我发现,历史是由第二流聪明的人改变的。目前我们的后台已经积攒了几万条问答,未来我们希望借助算法实现智能回答。你输入你的困惑,后台通过计算和抓取就能够给出相应的答案。
(熊太行的微博主页)
写在最后。
讲座的部分内容仅作为私下分享,我也没在这里放出来。以下是我的观点。
熊太行可能在把“关系”变成一门生意这件事上吃了螃蟹,不过依靠经典理论和丰富案例帮助人们解决种种复杂微妙的人际关系问题,对这一点我仍保持怀疑。另外,熊太行自己也说了,很多人会用这款产品是出自情感上的依赖(也许《关系攻略》给出的建议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但是它提供了一个倾诉和宣泄的渠道),那么未来采用冰冷的算法进行机器回复之后,这份情感还能维系多久?
至于熊太行本人,从传统媒体离职到新媒体公司创业,从写免费文章获取人气到开发付费课程,在这个人生转变过程中,他是否实现了内心自洽呢?在讲座中,他会冒出“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责任的实现不一定是在媒体”“我也算是‘曲线救国’了”这样的话,我听起来有些突兀。不过事后想想,倒像是他为了实现内心自洽而说给自己听的话呢。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