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1川楝子
8.11.1释名习性
本经下品。楝科乔木植物川楝的成熟果实。楝树的果实,产于四川,故名川楝子。
8.11.2加工炮制
秋冬果实成熟,成黄色时,采收晒干。
8.11.3性味归经
苦寒,入肝胃小肠膀胱。
8.11.4功效
1)燥湿杀虫:川楝子苦寒,燥湿杀虫,常用于脾虚胃弱之蛔虫、湿热下注之阴痒、湿热郁于皮肤之疥疮、风热加湿毒之恶疮等症。
2)行气止痛:用于肝气郁结,横逆犯胃之气郁脘痛,肝气郁结之胸胁胀痛,湿热郁于肝经之疝气作痛等。
3)清热泻火:川楝子苦寒,能清肝热,泻胃火。治疗阳明热结之烦狂。
4)疗癣:焙黄为末,用麻油或熟猪油调成油膏,温盐水洗净患处后,涂覆。
8.11.5鉴别应用
川楝子长于杀虫除湿,用于蛔虫腹痛。
炒川楝子专于行气止痛,用于脘腹胀痛及疝痛。
8.11.6《本经》性味
味苦,寒,主温疾,伤寒,大热烦狂,杀三虫,疥疡,利小便水道。为下品药。
8.11.7各论
本草纲目:川楝子能引心包相火下行,导小肠膀胱之热,故疗心腹痛及疝气痛。
本草经疏:楝实苦寒,能散阳明之热,故治温疟,大热烦狂。膀胱为州都之官。小肠为受盛之官,二经热结则小便不利,川楝子苦寒,能导二经热结,则水道利也。
本经逢原:川楝苦寒性降,能导湿热,人第知其有治疝之功,不知其有荡热止痛之用。本经主温疾烦狂,取以引火毒下泄而烦乱自除。其杀三虫,利水道,总取以苦化热之意。古方金铃子散治心包火郁作痛,或人产后血结作痛。以金铃子降火逆,延胡索散血结,功胜失笑散,而无腥秽伤中之患。
昔人以川楝子为疝气腹痛,杀虫利水专药,然多有用之不效者,何也?不知川楝子所治为囊肿茎强木痛湿热之疝,非厥逆入腹,呕涎之寒疝。更进一步,疝瘕多由寒束热邪每多擎制作痛,须以川楝子之苦寒,茴香之辛热,以解错综之邪,其痛从下上引者,随手则应。若其痛为从上下注者,则法当辛温散结,非苦寒所宜。诸痛皆尔,不独疝瘕为然。
8.11.8配伍应用
1)配郁金:川楝子入肝经,舒肝止痛,其性寒凉,又能清热,导热下行;郁金性寒,辛散苦降,入肝肺,疏肝解郁,活血散瘀,二药相配,平肝止痛力增可治肝郁气滞化火,胁痛,胃痛,腹痛,热厥暴痛。
2)配白蒺藜:白蒺藜辛散苦泻,能疏肝散郁结,川楝子理气止痛,导热下行。
3)配当归:川楝子理气止痛,清热燥湿;当归柔肝止血,可活血养血。二药相伍,气血并治,养血柔肝。
4)配青皮:川楝子善行气止痛,青皮善破气消积,二药配伍用治气滞湿停的少腹胀痛,疝气腹痛等。
8.11.9禁忌
本品性味苦寒,脾胃虚寒者不宜用。
8.12荔枝核
8.12.1释名习性
荔枝的种子,此木结实时,枝弱而蒂牢,不可摘取,必以刀劙li之,故名荔枝。荔枝的核仁为荔枝核。因为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三日而味变。
8.12.2加工炮制
6~7月,果实成熟时采收,去除皮肉,晒干捣碎。
8.12.3性味归经
辛甘温,入肝肾二经。
8.12.4功效
1)理气止痛:本品辛温,入肝肾经,有理气止痛作用。多用于厥阴肝经寒凝气滞导致的疝痛、睾丸肿痛等少腹疼痛。及气滞血瘀导致的妇人经前腹痛和产后腹痛。
2)温中散寒:常用于脾胃虚弱,寒凝气滞之胃脘疼痛。
8.12.5鉴别应用
荔枝:辛酸甘温,入肝脾二经。
1)辛温,入肝脾,能祛寒邪,行散滞气,止痛。治疗胃阳被遏的呃逆,久病脾胃虚弱的胃痛,风寒邪侵之牙痛。
2)消肿散结:辛能行散,温能通,故有消肿散结之功。用于气郁少阳,肝郁脾损,酿湿生痰之瘰疬,以理气散结。或火热蓄结之疔疮。
3)益气止血:甘能补,酸能收,温能散寒温脾,可治疗跌打损伤之外伤出血,脾胃阳虚之大便下血。
4)生津止渴:酸甘化阴,用于肺燥伤阴之口渴。
8.12.6《本经》性味
8.12.7性味分析
各论
本草备要:辟寒邪,治胃脘痛。
本草从新:无寒湿气滞者勿服。
本草撮要:入肝脾经。
《玉楸药解》荔枝:最宜脾肝精血,阳败血寒。功与龙眼相同,但血热宜龙眼,血寒宜荔枝。干者味减,气质平和,补益无损,不致助火生热。
8.12.8配伍应用
1)配橘核:荔枝核善走肝经血分,善行气散寒止痛。橘核沉降,入足厥阴肝经,专行气散结止痛。二药参合,专入肝经,直达少腹,祛寒止痛,散结消肿。治小肠疝气、阴囊睾丸肿痛,及少腹刺痛。
2)配香附:荔枝核辛温,入肝肾经,有理气止痛之功,长于调经止痛;香附辛香行气散肝郁,味苦能降肝逆。故可疏肝理气,调经止痛。二药相伍,专攻肝郁,治疗闭经、痛经、经前及产后瘀血腹痛。
3)配木香:荔枝核味辛性温,有温中散寒,理气止痛之功。木香芳香浓烈,入中焦,行气导滞除胀痛。二药配伍治心腹胃脘久痛,食欲不振,脘腹胀痛。
4)配小茴香:荔枝核辛温,入厥阴肝经,行散气滞,用治厥阴肝经寒凝气滞导滞的疝痛,睾丸痛。小茴香性味辛温,善温肾散寒,乃行少腹之阴之气要品,二药相伍,肝肾同治,为理气疗疝之良剂。常治小肠疝气,阴囊睾丸肿痛。
8.12.9禁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